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大明守村人 > 第744章 过往犹记政主次

大明守村人 第744章 过往犹记政主次

作者:农家一锅出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0-21 23:37:14

第744章 过往犹记政主次

第744章 过往犹记政主次

“草民见过陛下,堂兄、朱里长。”徐掌柜跑来,终于知道啥情况了。

他只跟三个人打招呼,马皇后没在,朱标等人也不在此。

其他官员与他没关系,去他酒楼吃饭他会热情招待,现在问候算什么?

“酒楼买卖停了?”朱元璋笑着问。

“回陛下问,配合这边,让他们去别人家吃吧!”

徐掌柜也笑着回应,他相信顾客不会因此不来了。

“好,你站宜长旁边。”朱元璋满意。

那边三千多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分散开,水田是一块块的,分好了格子,有高低,人为做出来的,不然不好放水。

此地平原地形,格子相对大,又均匀,一个格子能装一百来人,随便滑,丝毫不拥挤的那种。

一个格子基本上有十六亩地,眼下一亩地大概六百平方米,不是六六六。

理论上一亩地差四百平一万平方米,实际上就是一万平方米,还有旁边的垄台和进水的水沟。

有冰车,专门的地方,全是冰车,包括单腿驴,下面一条刀刃,人蹲在上面,速度快,却特别累,关键容易摔。

冰车最平稳,哪怕不会的孩子第一次用,几分钟就学好了。

滑冰车一律跪在上面滑,坐着使不上力气,速度慢,而且摔倒的时候疼。

生活在应天府的孩子根本没滑过冰,只有特殊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冰面一段时间,那时大家都冻得直哆嗦,哪有闲心造冰车?

宫里的女子也滑冰车,一直不动就冷。

下丘村的孩子跑到一个个格子里示范如何滑冰车,跪在上面,上身能起伏,每一冰钎子落下都是全身在用力,滑起来嗖嗖的。

关键跪着稳,速度快了之后腰使劲,冰钎子快速调整,就看到冰车在冰面上飘移。

不会滑的,速度起来后,一个飘移,人翻下去了。

还有急刹的,用冰钎子往冰车前面的冰上扎,贴着冰车的前端,身体向后,重心后移,冰面上刮出来一刀印子,车停住。

若不懂的,直接往上扎,车停了,人出去了。

并且有左右插冰钎子制动后调整方向的,这才能跟人家玩冰车捉人,小孩子滑得熟练的,人车合一。

从没玩过这个游戏的应天府孩子们玩疯了,边追边喊、边玩边笑,呛一肚子风。

刚开始还戴手套玩,后来把手套摘了,因为有手套就抓不紧冰钎子。

“回去得给他们洗澡,出一身汗,莫着凉。”

朱元璋一直笑呵呵地看着孩子们玩耍,孩子们开心,他也高兴。

“陛下咱吃饭?”里长想着得安排用膳了。

“吃甚?”朱元璋这才感觉饿。

“骨头汤馄饨,热乎。”里长回话。

“大善,馄饨好!”朱元璋一听,确实有食欲。

幔帐一围,挡风,大家坐下吃馄饨。

护卫人员轮换着吃煎饼果子、喝萝卜末汤,喝汤用水囊,随身携带。

煎饼果子里有油条,没有果篦儿。

煎饼果子的果子是大果子,因此得名,之前叫大骨子,油条像骨头的形状。

果篦儿则是面炸的片,它本身叫篦儿,篦子,把面炸出来是个篦子形状的,里面一条条的连着。

由于用它来替代油条,就把它单独称呼为果篦儿,大果子的果。

这是煎饼果子的名称由来,正宗的是山东的煎饼,然后北京和天津因为小麦少而绿豆多,就用绿豆来做煎饼。

豆汁是绿豆发酵的,是满族人的特色食品,天津就用这个绿豆来摊煎饼,绿豆煎饼。

即,正宗煎饼果子追根溯源在山东,以小麦粉为主。

发展到后期,各地有各地的特色,以特色为主打。

现在护卫们吃的煎饼果子的煎饼就是小麦粉,九零粉,半发酵。

绿豆可舍不得用,绿豆等夏天的时候拿来做绿豆糕和绿豆粥的。

‘呼~~吸溜……呼~~吸溜……’朱元璋带着群臣吃馄饨,小馄饨,不是大的元宝形的。

小馄饨现包,包的人一手抓一摞馄饨皮,另一手拿个小竹片,由于是给自己人吃,竹片会在肉馅的盆里多舀点馅。

包起来的时候基本上一秒一个,包一个扔锅里一个,就这速度,正常。

福华楼的后厨人员包馄饨的速度相同,没什么区别,熟能生巧。

锅就在旁边摆开一排,大家像比赛似的,让吃馄饨的人感觉赏心悦目,那节奏感太强了。

“这就是好日子啊!咱拿命拼出来的。”朱元璋吃口蒜茄子,眼圈红了。

“是啊陛下!几千孩子一起高兴地玩耍,无忧无虑,唉!”汤和接过话。

“可不是嘛!咱小时候也冷,冻冰,没有冰车,冬天给牛喂草,手冻得难受了就插进牛粪里取暖。”

朱元璋丝毫不恶心,他还看看自己的手,由于有了护肤品,他的手细嫩多了。

他的老家是濠州,凤阳所在,即朱闻天时候的蚌埠,冬天气温比南京低。

反正朱闻天那时的东北孩子,就是没经历过没有暖气日子的人,去蚌埠冬天能冻哭。

但是在没有暖气的东北活下来的人,到蚌埠,会想办法改进下炉子,冷能承受,包括潮湿的冷,因为东北没有暖气的春天是一样的。

生活越来越好,人越来越娇贵。

现在的濠州冬天最冷时零下十六七度,但盘炕了,火炕是个伟大的发明,只要有柴火和煤,屋子里能够保持温度。

如今的应天府,百姓全修火道、火炕、火墙,以前不修,因为冬天觉得可以扛过去。

北方为什么修?不修真冻死。

北方生活的人到南京一看,哎呀我滴个天啊!你们咋就不能盘个炕?硬挺啊?我盘。

应天府朝廷倡议,百姓有钱了,买砖头修,所以现在早上烟雾蒙蒙,过一会儿就好了。

“还有人家没有火道吗?”朱元璋又吃掉一个小馄饨,扭头问刘知县,隔着好几张桌子呢!

“陛下,上元县没有,我们一户户去看,修不起的咱允许他们先欠着。”刘知县回答。

江宁县的衙门没人来,离得远,于是朱元璋看应天府知府杨元杲。

杨元杲先点头,又摇头:“陛下,入籍贯有地方住的百姓都修了,其他……臣会想办法落实。”

他没办法,石臼湖都属于江宁县,总有新来的人,他是应天府的知府,不是江宁县的知县。

他能看到的数据是江宁县报上来的,天知道江宁县能不能把那些地方管理好。

而上元县也报,上元县负责的区域没有江宁县那么大。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