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定河山 > 第四百二十二章 根子

定河山 第四百二十二章 根子

作者:风雪云中路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0:59

第四百二十二章 根子

京兆府与其他王公权贵之家,还有一些寺庙道观,虽说也拿出一些粥和冬衣来施舍。可那些粥不仅稀得连人影都能照出来,而且数量也根本就不够。甚至有些府邸规定,在施粥的时候,每人只能领取一碗。至于冬衣,更是寥寥无几。

虽说早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几女的这番诉说,却是让黄琼皱起来的眉头,始终就没有松开过,左手不断的攥成拳头后又张开。哪怕早就有了心理准备,但此事对于黄琼来说,却依旧做不到无动于衷。

看着眉头紧皱着的黄琼,何瑶轻轻的道:“爷,咱们是不是再拿出一些钱物来?虽说今儿咱们凑了四千多贯钱的粮米,还有一些冬衣。可这京兆府周边的流民数量太多了,那些多的钱粮还是显得有些杯水车薪。今年冬天又冷的出奇,若是再不赈济,有些人恐怕熬不下去了。”

只是何瑶的好心,黄琼却是微微摇了摇头。沉默良久才道:“到此为止罢,再多便过犹不及了。我不是心疼那些钱粮,那些钱粮花到流民身上,本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是再多的话,恐怕有些人要不高兴,甚至暗中做手脚了。老爷子那里,搞不好又要堆满弹劾折子了。”

“有些事情你们还不懂,这种事情是做善事,可也是招风的事情。本王眼下在很多眼中,已经是眼中钉、肉中刺了。这次拿出了四千贯的钱粮,在某些自己不肯做善事,别人做了又看不开心的人,眼中恐怕已经是在争夺民心,或是干脆在父皇面前邀功卖好了。”

说到这里,看着听完自己这番话后,多少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以为自己给黄琼招惹了麻烦,而脸色有些苍白的何瑶。黄琼轻轻的攥住她的小手道:“瑶姐,你心存善念,这一点我真的很高兴。可这朝中的事情,你还是有些太稚嫩了。”

“其实施舍这些粮食与冬衣,父皇即便知道了,只要咱们不是刻意的做作,父皇即便知道了也只会嘉许,断然不会说什么的。可这京城的亲王,不是我一个人。咱们一下子拿出了这么多粮食与冬衣,你让别家王府怎么想,让别的王公权贵家怎么做?”

“而更多的人,会认为我是在借机收买民心,意欲为自己牟取一些私利。况且,咱们现在能做的,也只有帮他们一时了,再多什么都做不了。万家生佛的事情,不适合天家子弟的。不过,你们也不要太过于忧虑。你们现在是谁的女人,在京城之中并不是什么秘密。”

“咱们这次拿出了这么多的钱粮,有的人看到英王府这么做了,也不会太过于吝啬的。看着吧,至少永王那里,也会拿出一些钱粮的。还有一些有心的官员,恐怕也一样会坐不住的。另外,眼下滞留在京城的某些大人物,也一样会拿出一笔钱粮来赈济灾民的。”

黄琼没有将话明说,因为他没有办法,现在便将老爷子前几日,在温德殿对自己说的那番话说给诸女听。所以他的这段话,从来没有过政治斗争经验的何瑶,与林婉清、朱杏儿几女自然是听得云山雾罩,但段锦与林含烟却是都听明白了。

二女一个嫁给景王这些年,虽说一直都是挂名夫妻。可毕竟在景王身边这些年,林含烟该懂得的东西早就懂得了。类似的这种权谋之术,至少对林含烟来说并不陌生。更何况,这几年几乎是半紧闭的生活,更让她对这方面的残酷性,有了一个了解。

一个出身大理皇族,而这世上一向都是权贵越是集中的地方,某些方面的斗争就是越激烈。同样出身皇族的段锦,对那些东西自然看的很清楚。皇位之争,没有什么应该不应该的。在很多人的眼里,你做某种事情无论是出于真心与否,都是为了争夺地位做的铺垫。

黄琼这番话说完,段锦与林含烟都不约而同的看了黄琼一眼。只不过二女看向黄琼的眼神,段锦是有些吃惊,林含烟却是一副不出意外。至于段锦吃惊的眼神之中,更多的是对黄琼,眼下居然走到了这个地步感觉到吃惊。而不是因为黄琼这番话,感觉到吃惊。

对于二女看向自己的眼神,黄琼只是淡淡的笑了笑,什么解释都没有。又拍了拍还是略有不甘的何瑶小手,以示安慰之后,黄琼才站起身子离开了这间屋子,返回自己的书房。只是返回书房之后,想起何瑶几女的回报,黄琼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他在那件事情上,并未欺骗何瑶,说的都是真话。英王府这次拿出这么多的钱物,来赈济京城内雪灾的灾民。有些人固然心中会不舒服,认为他这是收买民心。但有些心思活跃的人,恐怕为了讨好自己,也一样会拿出钱物来照葫芦画瓢。

自己一府的能力有限,如果再加上其他人出手,这场雪灾的灾民恐怕日子就要好过的多了。可问题是,这只能解决一时的困境,却不是永久的解决问题办法。现在其实最根本的,就是让这些涌入京城的流民返乡安居乐业。民以食为天,只要耕者有其田,谁还出来做流民?

而让这些流民返乡,根子却是在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上。不解决这一点,哪怕再多的办法,也只不过是治标不治本。可这个问题,却恰恰是最难解决的。中国几千年历史,除了到自己来的那个,强制性的土地国有时代。

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够妥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甚至不止一个朝代,都因为土地兼并剧烈,引起贫者日贫、富者越富的巨大矛盾,一遇到天灾**便要引发剧烈的动荡。甚至若是遇到张角一类的,以传教为名鼓动,立即便是烽火遍地。

不仅自己前世所熟知的那个朝代,便是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的。便是这个时代,自己那位老祖宗不也是借着农民起义,才最终换来黄袍加身,打下了这个大齐朝的江山吗?若是没有前唐末年那场农民起义,自己那位老祖宗没准还在过着贩卖私盐,那种刀口上添血生活呢。

现在最大的问题,除了宗室、官员强占土地之外,百姓自愿携带土地投效的也不在少受。在朝廷限商的所谓祖宗家法之下,赋税的征收除了盐税之外,基本上还是以农业税为主。而偏偏却是占据土地最多的宗室、官员,甚至有功名的士绅、读书人都免赋。

那些没有被兼并的土地,百姓的负担就越来越重。没办法,官员要政绩,朝廷要税收。宗室、官员,乃至读书人家又是免税。那些钱粮,就只能落到没有投效土地的人家去收。朝廷针对各地税赋的征收入库情况,是专门有考成法考核官员的。

甚至对于那些州县官员来说,每年税赋入库情况的考核,还要在廉政与否之上,甚至直接决定到其后续的仕途。若是你做州县的,拖欠该上缴钱粮太多,那你别说不要指望升官,就连现在的官帽子,能不能保住都是两回事。

千里求官只为财,你不让人升官,甚至不让人做官那怎么能行?所以为了政绩考核,那些州县官员应对手段花样越来越多。就好比原本该收一百亩地的钱粮,最后平摊到了几十亩,甚至只有十几亩地去负担。至于更多的土地,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免除掉了。

可大齐朝每个州县征收的钱粮,是按照每个州县全部田地来收取的,没有人去管那些田地是不是被免除了税赋。这就造成了那些没有功名,没有办法去免除赋税。本就很贫困的普通百姓,负担越来越重。

一旦加上人丁税后,所负担的钱粮,超过给大户人家做佃户的佃租。很多百姓宁愿将自己土地,投效到那些可以免赋的大户人家,去给人家做佃户。这样,每年的负担还会小一些。那怕还要负担人头税,可这也要比给朝廷缴纳钱粮轻松得多。

甚至干脆丢了土地,外出去做流民,这样便是连人丁税都可以免掉。你连人都找不到,又上哪去征收人丁税?不说别的地方,单单京兆府最大的流民来源地郑州。刚刚卸任郑州处置使的黄琼,便清楚的知道其所辖各州县,最少的人丁税也拖欠到了万余贯。

而百姓出去做流民,影响还不单单是人丁税一个。州县百姓数量的减少,也就意味着吃盐的人也一样再减少,作为朝廷另一个岁入主要来源的盐税,也一样在减少。更为危险的是,一旦流民因为寻找不到出路而据啸山林,带来的后果恐怕会更大。

这就成了恶性循环,天底下可供征收钱粮的土地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百姓,大量的外出做流民,带来了更多的负面影响。而下面的州县官员,又为了完成政绩考核,便只能拼了命的向着最穷一群人征收钱粮。

赋税的不均衡,不仅近一步的加剧了土地兼并,使得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而且天下土地数量有限的情况之下,随着土地兼并的越演越烈。无论下面的官员在努力,在怕丢官帽子。可在无法控制土地兼并的情况之下,可供征收钱粮的土地同样越来越少。

而可供征税的土地越少,也就意味着主要依赖农业税的朝廷,进项越来越少。朝廷岁入减少,就没办法养兵、给官员发俸禄,更没有办法赈济灾民。甚至到了眼下,一场涉及面积并不算大的旱灾,让朝廷上下却是连赈灾的钱都拿不出来。

甚至到了就连京城的一场雪灾,都拿不出多少钱粮来赈济。只是眼下朝廷进项日渐减少,但却依旧将赋税征收放在农业税上。反倒是那些生意兴隆的商贾,除了货物运输沿途,遇到关卡要征收一些所谓的常例之外,几乎无人去征收税赋。

无论生意做的再大,除了沿途关卡的那些常例之外,也几乎不用缴税。那些常例虽说也不算低,可与生意的进项相比,黄琼估计根本成不了比例。更何况,那些商贾还在不择手段,来逃避这本就不高的有限商税。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