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一零六零章 正为此来

晋末多少事 第一零六零章 正为此来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2:29

第一零六零章 正为此来

杜英的手张开,五根手指恰恰罩住两淮:

“余来这,正为此。”

接着,杜英果断下令:

“来人,击鼓聚将!”

他又回头看向谢奕:

“虽然只有万余兵马,但是只要指挥得当,这一战,或许还有挽救之机,而岳父也不妨给大司马修书一封,告知大司马,我军已打算在淮北迎战鲜卑人。”

谢奕笑道:

“仲渊这是打算把大司马给拉下水啊。”

杜英颔首说道:

“既在两淮,当然都走不得。若是关中和寿春的王师齐心协力,阻挡鲜卑人于淮北,那么于大司马而言,其在淮南,就只能落得一个抢夺地盘之名,无功有过,朝廷自然也就能够趁机剥夺其一些官职,而大司马也将再无对抗关中和江左两路王师联手之凭。

所以大司马本来就是来抢夺功劳,而不是抢夺地盘的,引他也渡淮北上,才是上策。而甚至不需要我们去引,大司马自己大概也会愿意这么做。”

谢奕却忍不住提醒道:

“这也意味着,我军可能很难在淮北战局之中占据最重要的位置······”

“淮北,如今余只求能够保住颖水沿线,甚至说能够保住许昌就可以,其余的州郡,荒无人烟,早就已经在历次战乱之中被摧残殆尽,根本难以立足,与其争夺这些州郡,自然就不如去争夺大河南岸,青州的州郡。

所以在两淮战场上,关中王师本就要起到搅乱之职,我们的重点怕是要择机从两淮再转回北方。”

杜英边走边说,“不过至少现在,无论是在明面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我们倒是仍然还应该以两淮为主,在这场战事中,我们能获得的好处,越多越好。”

谢奕也回过味儿来,笑道:

“这自然是最好,毕竟是无本的买卖。”

两淮的州郡,若是能够被关中王师所控,那应该得赖于谢万的莽撞。谢万把这些州郡“浪”掉了,等于关中在朝廷这里捡了便宜。

但是估计朝廷不会允许关中镇住此地,到时候要么会唆使关中和大司马之间对立,要么就会好言好语把关中王师给劝回去。

只要杜英和桓温之间仍然保持现在这种互相算计,但不斥诸大规模武力的“默契”,那么朝廷的第一招就不好用,只能通过第二招,把杜英和桓温好生送走。

请神容易送神难,到时候朝廷还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

关中稳赚不赔。

“镇西将军之去,还是可惜了,否则这局势,倒不至于让我们这般措手不及。”杜英接着说道,“岳父,也替我······不,我今天亲自写一封悼词,和岳父的一并送过去,也算是聊表心意。”

如果让杜英选,他其实更倾向于团结淮南和荆蜀的王师,和鲜卑人对峙淮水,好生较量一番,而且把鲜卑人拖在淮水,既能够极大地拉长鲜卑人的补给线,也能够为关中王师在鲜卑人的后方翻江倒海提供最大的牵制,让鲜卑人进退两难。

可是现在,局势不由人啊。

——————————

淮西。

路上草萋萋。

荆蜀王师自和州而来,一路疾行,向北推进。

沿途,王师收拢工匠,还有砍伐木材,打造各种防守器械。

淮水岸边,王师已经扎下了连绵的营寨,接管了从颖水对岸到涡口的淮水河段。

涡口向南,通淝水,至寿春。

此段水流平缓,河面却不算宽阔,是两淮水师重点防守之处,也是北方南下的大军渡淮的最佳选择之一。

桓温的中军大帐,就设立在岸边一座人工垒砌的土丘下,土丘上则有一座烽火台,是两淮王师开始经营淮水防线后打造的,成为整个淮水防务重要的一环。

“这淮水,本公正为此来。”桓温负手站在土丘上,看着涛涛淮水从面前流淌而过。

站在桓温身后的,正是郗超,他无奈的说道:

“然而现在,我们既见淮水,怕是就要过淮水了。”

说到这个,桓温就忍不住愤懑:

“谢家这小子,当真胡闹!

说来也是可惜,若是谢镇西还在,这一战,我们或许能够打的更从容一些。仁祖当年在荆州,我等之间虽然也有一些不快,但是大事上还是能达成一致的,若非仁祖为我镇守江夏,扼汉沔之北,余也很难引兵入蜀······

没有想到,昔年荆州一别,再至两淮,本以为可以并肩作战,却已经是天人两隔······此次没有了仁祖,两淮之战竟转眼就变成这般小儿胡闹之局!”

郗超淡淡说道:

“若谢镇西还在的话,倒也不是没有问题,我们可能就很难站在这个地方了。谢万石一通胡闹,其实主公还是获益了,不是么?”

桓温叹道:

“你倒是会安慰人。奈何如今余虽已到淮水边,可是鲜卑人一时半刻怕是不会南下了,必然要先拦住谢万。

所料不差的话,杜仲渊也会横插一手,帮助谢万于淮北抵挡鲜卑人。这也就意味着,余若不渡淮水,则只能隔岸观火。

若为世人所知,恐怕就会说大司马并没有多少真本事,只会跟在后面捡便宜。”

“成王败寇,明公就算真的只是捡便宜,最后能够做那得利的渔翁,又有什么坏处?到时候史书上,谁又敢说明公的不是?”郗超微笑着说道。

“但是,若他们胜了呢?”桓温皱眉。

“谢万石此人,一向目中无人,于军中,必然难以优待将士、不得人心。于战场上,恐怕也会不把敌手放在眼中,因此万石若能胜,那明公大概就可以考虑一下,是不是做陶侃更合适一些了。”郗超解释道。

陶侃为荆州刺史,以重兵屯荆州,但是从来没有率军南下争夺权位之心,盖因那时建康府中还有一位王丞相,还有强大的庾家后族。

若谢万这一战能够一战成名,那么这等允文允武的人物必然会受到王谢世家的重点栽培。

那简直就是又一个王导,在这种情况下,桓温大概只能考虑做陶侃,老老实实的蹲在荆州,混一个善终。

桓温也露出笑容:

“这天下,哪里有那么多王丞相,能挽狂澜于既倒?

不过啊,这谢万石不配,杜仲渊却不见得不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