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十一章 两张纸,三个字

晋末多少事 第十一章 两张纸,三个字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2:29

第十一章 两张纸,三个字

孙青草点头:“两位师兄放心,等到我长大了,一定带着师弟们去给两位师兄帮忙!”

杜英和王猛不由得对视一眼,得,这人还没出山,小弟就已经有一群了。不过离别在即,两人也笑不出来,只能蹲下来又和几个小师弟们说了说话,便挥手告别,向山下走去。

等到杜英和王猛离去,孙青草方才抬头看向负手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的法随:“师傅?”

“嗯?”

“两位师兄会回来吗?”

法随沉吟良久,方才说道:“假如他们不回来,我们就去找他们!”

“好!”小孩子们正是好玩的年纪,一说可以下山,一个个自然是高兴应诺。

而孙青草则挠了挠头。

下山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师傅就经常下山,有时候师兄也会帮着师傅下山采买。可是这一次······感觉并不是那么简单。

不过自己年纪还小,这些都不懂,需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不然自己要是太笨了,以后都没有办法帮助两位师兄。

法随也看着自己两个徒弟逐渐消失在山路上的身影,心中只能祝福他们一路平安。

山上是困不住这两个年轻人的,这一点法随很清楚,因此他从一开始就很担心,曾经在和杜明的信中提到过这件事。

王猛也好,杜英也罢,绝对不会安安心心的在山中做一辈子的隐士,看着外面潮起潮落,却毫不动心。

王猛到底是自家的徒弟,自己点头就可以让他下山,但是杜英不一样,到底法随只是帮着杜明教导孩子罢了,哪怕法随很清楚,杜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华山中来,就是希望未来有一天杜英有可能出山于乱世之中做出些事业。

杜家所在的凉州实在是太远了,在这乱世之中的确是偏安一隅、保全家族的好地方,但是绝对不是顺潮流而动、建功立业的好地方,等到中原有什么消息再传到凉州,为时晚矣。

因此即使借助父亲的力量,杜明在关中也有很多眼线可以用,但是他依然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握住机会。

当然了,身为一家之主,杜明也不可能把象征家族传承的嫡长子送出去,因此在华山的,是次子也是庶出的杜英而不是嫡长子杜葳。

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杜明把让家族繁茂的希望寄托在了长子身上,而把成为乱世之中英杰的希望寄托在了次子的身上。

在之前就得到杜明准确的答复之后,法随才会放心让杜英下山。

也是时候让这两个孩子历练一下了。

现在虽说是兵荒马乱,但是两个成年男子,还不至于连自保的本事都没有。

而通过杜英和王猛的对话,法随已经很清楚,这两个小家伙估计早就有类似的想法,只不过之前一直没有山下的详细消息,所以一直都憋着呢。

既然已经各自有了各自的打算,法随自然而然的保持了沉默。

尊重他们自己选择的路,让他们自己去闯荡吧。

因此法随并没有多说什么,自己所说的一些话,反而很有可能会给他们无所谓的干扰。

————————

走在山路上,王猛从衣袖之中掏出来折叠好的纸,对着杜英扬了扬:“师弟,你的呢?”

杜英笑着从袖子中拿出,展开。

两张纸凑到一起,一模一样,上面同样写着“桓征西”三个字。

杜英把纸收起来。

王猛很好奇:“师弟好像很淡定?”

“意料之中。”杜英很从容,一副一切尽在我掌握之中的样子。

王猛愣了愣,自家师弟给自己的印象,有的时候很聪明,似乎天下大势也不过他翻覆手,有的时候又有必要提点一下才会开窍。

这家伙到底是在装傻充愣还是天生禀赋?

杜英也觉得奇怪,自家师兄这是什么眼神,怀疑自己的智商?

好吧,自己的智商可能的确没有什么好怀疑的,没有他高应该是必然,不过自己智商不够,记忆可以来凑啊。

闭卷考试做成什么样子得看天命,但是开卷考试再做不对,那就真的是没脑子了。历史上王猛下山去拜见桓温,这是杜英本来就知道的答案,所以他很清楚王猛会写什么。

而且杜英本身也打算去找桓温。

找凉州要来旗号,那还得再去找桓温要点实惠的东西。

“桓征西能够给予我们多少想要的?”王猛摩挲着下巴。

杜英瞥了他一眼,我不相信你之前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过很显然王猛自己还没有拿定主意,换句话说,他并不知道到底能够从桓温那里获得什么,又或者桓温能不能给自己想要的。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个时代消息的不畅通,王猛能够知道的也就只有零零散散的消息,就算是他有着强大的逻辑和思维以及丰富的经验,还是很难做出从全局出发的判断。

相比之下,杜英作为一个穿越客,虽然不至于说对这段历史了如指掌吧,但是至少一些节点性的事件还是知道的,因此他仿佛身在云端之上,在局中,又超乎局外,自然很多事能够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历史上的王猛在桓温西征的时候一度想要追随桓温,可是经过和桓温的彻谈,在让桓温赏识他之后,反倒是放弃了这个想法。因此反过来说,实际上王猛一直到那个时候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立足关中,安稳一方,进而图谋天下。

在他的眼中,桓温显然不足为凭。

虽然桓温堪称枭雄人物,但是长期以来他的发展受到东南建康朝廷的掣肘,无论是桓温进攻巴蜀还是后来的三次北伐,实际上都是在努力的挣脱建康朝廷的束缚罢了,想要形成和王谢两大世家的分庭抗礼,并不是真的意欲收复北方。

因为桓温自己也清楚,建康府朝堂上的各大家族绝对不会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收复北方的。当年郗鉴、祖逖再加上一个滥竽充数的殷浩都没有做到的,他们绝对不允许自己做到。

一旦那样,这朝廷就会是桓温的朝廷,而不是东南士族的朝廷。

当初王导面对“风景不殊”的感慨,喊得口号足够响亮,可是最后呢,还不是根本没有什么北伐的大动作。

喊喊口号可以,你们要是真的北伐成功了那可不行。

北方的世家首先就会窜过来争名夺利,南方世家还怎么过把持朝政、说一不二的好日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