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晋末多少事 > 第五百九十九章 议事堂上三两人

晋末多少事 第五百九十九章 议事堂上三两人

作者:然籇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02:29

第五百九十九章 议事堂上三两人

杜英沉吟良久,缓缓说道:

“敌从八面来,而我只往一处去。既然之前就已经选定长安来演一场空城计,那之前是让各方不敢在长安兴风作浪,现在也不妨顺着他们的意思来,这长安,便交给他们兴风作浪。

而我们的注意,仍然还要放在华阴和扶风等处。长安城就这么大,能够掀起多大的浪?于偌大的关中来说,不过就是一朵小浪花罢了。”

王猛点头。

既然斗不过这池塘里的牛鬼蛇神,那就不妨跳出池塘外。

这局内人,不当也罢。

“内争权斗,民生因此凋零,武备因此荒废”王猛喃喃说道,一直握紧的拳头,此时狠狠砸在桌子上,“此国,又如何能国?”

杜英轻笑一声,有些不屑。

似乎是看不起这些把注意力都放相互算计上的各方,又似乎是在说:师兄,你这么聪明,怎么现在才发现这一点?

王猛不言。

杜英则接着说道:“此事先放在明天,正好可以看看隗粹是否是一个合格的掾史,也看看他到底有没有胆量把幕后的人给揪出来。

至于现在,既然已经知道这潭水有多深,那咱们也不能傻愣愣的往前走,是要找几个人一起,商议一下,接下来的路,应该怎么走。”

王猛登时神情微变。

师弟的野心,他当然是知道的。

但是并不代表关中盟的所有人都知道。

因此很多人还是奔着一个朝廷治下、和平如初的关中去的。

这个小团体,现在必须要明确一些目标了。

“都叫谁?”王猛径直问道。

杜英竖起了三根手指。

——————————

杜英从桓温宴席上回来,就已经不早,而再送顾陆两人去安顿之后,又等王猛唤来那三人,已近子时。

长安灯火,寥寥可数。

当时宴席结束的晚,并不是因为在长安初定、军心和民心都不稳定的时候,桓温就有心情开宴席,半个晚上都不散场。

而是因为在宴席之后,杜英和谢奕等真正牵扯到长安核心利益争夺的人,又都被请到了桓温的书房之中,一连商讨了一两个时辰。

顾陆之事,事发突然,杜英的注意力都被牵扯在其中。

此时静下心来,当然也要和自家人商议一下桓温的态度。

此时杜英打着哈欠,坐在长安太守府的议事堂上。

手头还有工作要做的参谋和官吏们,此时都被屏退。

因此议事堂上半数烛火都已熄灭,剩下的在晚风之中轻轻摇曳,显得屋内有些昏暗。

坐在堂上的,除了杜英之外,只有四个人。

三三两两,坐的分散。

阎负和袁宏分别坐在杜英的两侧。

阎负凭借着自己的经验和油滑的性情,在参谋司混的如鱼得水,目前已经成为了王猛的重要帮手。

不过他毕竟投靠过来的时间还短,并且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功绩,所以杜英和王猛都没有让他承担太多的任务,不然难以服众。

更重要的,还是负责在未来规划的讨论时,从目前杜英最大的外在敌人——氐人的角度,给出一些建议。

至于袁宏,这家伙早就不想在桓温幕府中待着,现在也算是游鱼入海,负责长安城的规划和重建,忙的不亦乐乎。

他们二人都算是新加入长安太守府这个小团体的,所以对于杜英从桓温那里回来之后就立刻召集自己议事,受宠若惊,所以腰杆儿笔直,和王猛形成鲜明的对比。

除了这两人之外,还有杜英的准小舅子谢玄,正凑在蜡烛前,低头翻阅着今天前线送回的战报,连翻动竹简或者书页的声音都没有,仿佛这个人根本不存在一样。

然而今日桓家宴席上,桓温亲口定下媒人,杜谢两家联姻已经板上钉钉,就算是谢玄再怎么年轻和低调,又有谁敢忽略这个太守的正牌小舅子?

除了这三个人之外,王猛自然是不会缺席的。

只不过相比于他们的紧张和严肃,王猛就靠着杜英不远处的软榻,闭目养神,一动也不动,人似乎都已经睡着了。

轻松惬意得很。

不过看一眼他面前还摞着的小山一样的公文案牍,就知道他的惬意也只是暂时的。

杜英忙着联络各方势力、指挥军政大局,而任群又拍拍屁股走人,去华阴等着走马上任华阴太守了,所以长安内外的民政事宜,全部都压在了王猛的肩膀上。

尤其是下面的各曹司掾史,都是关中盟的掾史们升上来的直接承担了整个郡的工作安排,但是不得不承认,关中盟的这些家主们,水平还是有限,骤然执掌整个长安,一时间都手忙脚乱。

基本上大多数的任务,兜兜转转还是落在了王猛的肩膀上。

大家不敢擅自做主,还得让王郡丞拿个主意。

王猛要做的事当然越积越多。

而且他刚刚跟着杜英一起,紧张了半天,现在杜英已经敲定主意,王猛的思绪也松弛下来,抓紧休息一会儿。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是绝对不主动询问郡丞感觉如何的。

也都不是什么陌生人了,早就体验过杜英和王猛这一对师兄弟恶劣的性格,要是好心问一声,这家伙铁定会把眼前的公文向前一推。

拍了拍你的肩膀,说一声“那就有劳分忧了”,接着自己伸着懒腰去睡大觉。

先说之事,自然是顾陆两人的遭遇,这也没必要隐瞒。

杜英说了自己的看法之后,众人也无异议。

目前这一潭浑水,让人有点儿看不清流向。

所以拖一拖,先观其变,而不是贸然涉足其中,不见得是坏事。

因此话题自然而然的又转到了宴席后,桓温留下杜英这些人讨论的事。

只听得杜英简单讲述:

“······大司马意欲招纳荆州和蜀中世家重返关中,尤其是襄阳的雍州世家,从而和江左形成抗争。

不过当初雍州世家和我长安世家相差无几,几乎都在战乱中分崩离析、各自流落,又或是坚守乡土。

因此汇聚在襄阳的各家,皆无法和江左相抗衡,所以其所求的,都是能安稳重返关中,而不是来和江左各家对抗。

若为后者,那么这些世家还不如蹲在襄阳不动。”

袁宏出身江左,又久在荆州,对雍州世家在南方的现状了解比较多:

“雍州各家,马氏、法氏、梁氏、阎氏,也包括关中各家。战乱之中,分别投靠于天下四方,早就不复当年。

反倒是五斗米道在江左传教,还是雍州世家子弟推动的,然而道教香火既兴,谁还记得当初是从关中走出去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