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太子 > 第四百九十八章 防民之口

大明第一太子 第四百九十八章 防民之口

作者:夜星月语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23:01

第四百九十八章 防民之口

宗族与皇权的矛盾无法避免,因为随着宗族的发展,这种矛盾无法消除,或多或少存在,但只要皇权足够稳定,宗族还是非常愿意服务皇权的。

只要皇室能做出表率,宗族倾向于将自己的利益托付给皇权,毕竟,皇权至上无法违背,而且如果政权稳定,那宗族就可以繁荣发展;如果政权混乱,那宗族的发展将会受挫。

朱标多表表态,往后也好将这些弟弟平稳的分封出国,否则天下士人都会认为他是为了独占天下,而将手足兄弟放逐到蛮荒夷域当中送死。

若是所有人都不相信他是为了大明发展才外封诸王,那么三人成虎,众口铄金之下积毁销骨,于内朱标名望尽毁,在这个宗族为主的时代,连自家血亲兄弟都不能善待的人,谁能相信他会善待自己的臣民?

天家宗室血脉相残,亲王无罪却被放逐海外,还如何引导天下宗族,难道朝廷官府每年诏谕的劝民向善布告都是欺民虚言?

如此言论一盛,被分封的诸王自然感同身受,而且远离中原跨海而去,水土不服之下疾病盛行,怎么可能没有折损,不需要多,单是死两三个亲王,就足够诸王反抗民论沸腾的了。

朱标比任何人都知道舆论的力量,他们是纸老虎,看似不堪一击,但其实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天家无私事,一举一动都会被放在大庭广众之下。

而人又从来都不是理智客观的,他们只会抓住一个可以抨击的点,站在道德顶层站在弱势方的一方,狠狠的指点批评一下贵人,以获得难以言喻的优越感以及满足感,这也是人性。

在后世民智大开的时代,舆论都是盲从的,何况是如今这个年代,目不识丁的平民百姓懂得什么?还不都是从读书人口中知晓的,他们说谁是圣人,那谁就是圣人,他们说谁有罪,那谁就是有罪………

防民之口甚重于防川,汉朝末年就曾发生过禁党人之议,魏晋南北朝禁止士族子弟议论时政,违者终身不能做官,宋朝议论时政要置以重典,或刺配,或迁边,或斩首,宋哲宗还厚赏检举妄语者,元朝规定诸公事非当言而言,拳其耳;再犯,笞;三犯,杖;四犯,论死。

但这些成效都一般,因为民言是堵不住的,纵然是一个有上顿没下顿的乞丐或者田间苦耕的乡村老汉也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抨击朝庭政策,谈论皇帝家事有极大的兴趣,自古以来皆是如此。

难道说八卦是人的天性或者本能?

所以闲谈莫论人非成了高贵的品德。

如此,强行以一己之力对抗天下是不可能的,想让人所有人闭嘴更是难于上青天,位高权重也还是人,不是神,伟力不能归于己身,那就别想着逆势而行。

强行逆势只会不断消耗凝聚的共识,共识散去权柄也就散去了,这就是人类权利的真谛,也是掌权者的限制。

皇权至高无上,但皇帝却是可以限制的,古圣先贤载舟覆舟,人活一世谁能肆意妄为?谁能逃得过后人评说?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包括如今的老朱,其实都是很在乎自己身后名的,这也是权柄达到一定地步后的必然结果,物质需求彻底被满足后,那还能追求的只有精神上的满足了。

一个平头百姓绝不会关心自己的身后名,因为他知道本来也没人会记得他,别说几百年,自己儿孙两代人就会把他遗留下的那点痕迹都带走。

朱标其实在物质生活上也没有追求了,金银财宝美女佳人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如果说他真的一点都不在乎自己身后名那是假的。

人只能活几十年就会死去,有些人死了就是彻底死了,就像一个蚂蚁死了一般,谁也不会记得,仿佛他从来没有活过这一场,但有些人却是永垂不朽,永远活在青史人心当中,在人类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就比如秦始皇,无论几百年几千年,只要人类文明还在延续,那么就会有一代又一代的人惊叹,原来有人在几千年前做出过这么伟大的事迹,如果我能像他一样就好了………

朱标自然也是想的,不同于别人没有机会,他是有的,天时地利人和都站在他这一边,不过他不会因为这个而束手束脚,相比个人名声,他更希望将大明带领到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步。

但这需要万众一心,集合更多的共识,凝聚更多的力量,想要做到这点,不仅是权谋之道要足够出众,还需要引导舆论,当权者要足够伟岸。

所以一切都不冲突了,大明需要信仰,百姓士绅也需要信仰,但朱标不可能供起上帝也不可能供起一尊佛更不准备供起一个圣人。

神明信仰本就不符合华夏自古的国情,虚无缥缈何足敬畏?

所以朱元璋以及朱标自身就是最好的选择,他不是要让百姓磕头上香也不是要让他们苦熬今世以求来生,而是要成为一种精神依靠。

至少在当下这种时代大变革之中,他希望全国上下都能在一个信仰下同心协力,就如同后世建国后教员那般,没有这种精神寄托,在民智未开的时代想要于内扫除一切牛鬼蛇神,于外争取一切利益是不可能的。

就如同朱标以前所说,现在国家民族的概念还没明确的出现,所有人只是麻木的为统治者工作,无论上面是元朝统治还是清朝统治,只要能保证他们耕种养家,只要还能给他们向上爬当官的阶梯,那不管皇帝是哪个族的都可以。

舆论战在乱世至关重要,在太平盛世更是如此,士族豪门不可信,文臣武将不足信,百姓商贾同样不值信,其实他们没有什么根本区别。

盲从的不仅是愚昧无知的人,读书识字的又如何?只要某种言论成为主流,那大家都会附和,反正那么多的人都那么认为,一般不会错的,至少相信大多数,是比较保险的,这也是华夏刻在骨子里的中庸之道。

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为绝大多数人根本不需要真理,只需要掌握真理者给他们一个舒适的构架。

朱标就是要给他们一个构架,一个可信赖的精神依靠,朱元璋这辈子没得说,开国帝王本就是传奇,而朱标养望十余年,有意无意之下贤名士林传唱,京中百姓皆知。

朱标本来可以任性,但他没有,十几年来顺应这个时代的主流观念,刻苦读书礼贤下士体恤将帅不贪杯不好色,为的就是先声夺人,任何人现在都挑不出他的一点毛病。

没有这样的底子如何让人信服?皇太子的地位只能让官员臣服,士林民间可有的是不想当官的,他们只要不骂娘,抓住太子的小毛病讽刺两句谁能如何,总不能这时候就弄出文字狱吧?

朱标前两年就叫来了许多戏曲大家,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为了把他们作为引导舆论的力量,戏曲如今在当今无异于是最普遍的发声渠道。

因为也没别的了,民间娱乐活动匮乏,乡村红白喜事都少不了摆个戏堂,识字的不识字的,老的小的谁不想听听看看,谁不会跟着唱几句戏词,念着念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出来了。

戏子下九流,难登大雅之堂,但却是当今最适合选择,朝廷发下的告示不说能有几人看得懂,能有几人有闲情逸致去看呢?

当然,想要培养忠君爱国的信仰自然没有那么容易,这是一个最普遍的招术,还会有其他各种方法来不断积累量变,直到达成质变,这定然只要耗费几十年的功夫。

好在大明必然是欣欣向荣的,唯有体会过苦难才会知晓当下的幸福来之不易,只有经历过乱世,才会感觉到朱家真的为天下做了实事。

所以卖人设的路任重而道远,东汉末年宗室甚多,为何只有刘备为何能屡败屡战,为何只有他总是能东山再起?

刘备是不是真“仁德”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当时的全天下都认为刘备仁德,这就是他的精明,两汉多少明君,朱标认为只有刘备是最像汉高祖刘邦的,区别就是刘邦卖义气刘备卖仁德。

自古除了开国君王之外,甚少有人会去特意引导舆论,可能是因为生来天潢贵胄血脉高贵,不屑在去弄这些,最多都是专注于庙堂权谋之术。

其实这不对,有些太高傲了,连哄哄自己百姓都懒的哄,百姓蕴含的力量是无穷的,只需要适当的指引,而不是一味的把他们当作牛羊来用,这其实才是真正的浪费。

事实证明万众一心真的能爆发奇迹,只要有个信仰有个目标,大航海时代已经不远了,朱标不可能让连国家民族概念都没有的百姓跨海远洋。

那样无异于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国内迁民都有怨言,更别提让他们出国了,不让他们对国家有信任,就是说海外有金山银山,也没几个相信并且愿意去的。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