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宋最强航海王 > 第二百九十二章 飞速发展的晁家庄

第二百九十二章 飞速发展的晁家庄

小型蒸汽机研发出来之后改变了这一状况,作坊里已经有了现代工业的雏形。

木工作坊,小型蒸汽机带动的台锯完全代替了人工。

锯木头的效率提高了好几倍,同时开发了钻孔、切、削、刨等等。

刚开始的时候许多老年木工还接受不了,但是后来大家发现这些机械太过先进了,比人工做的又好又快。

粮食加工坊、晁盖、晁斌一行人过来看看。

这里是磨面坊,就是把小麦加工成面粉的地方,这里原本是上百台的石磨,一天产量不过万斤。

但是现在变了,只有五台蒸汽机带动的磨面机。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锅炉有明火,面粉粉尘遇到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燃的现象。

有好长一段时间,蒸汽机带动的磨面机一直在室外,就是为了预防爆燃的情况发生。

后来有一个工人提议,把蒸汽机和粉碎机分开。蒸汽机安放在一个房间,粉碎机安放在一个房间。在墙上开孔传递动力。

如此一来轻松解决了爆燃的问题。

不过就算如此,这厂房修的也是非常敞亮,四周通风透亮,保持了空气中的粉尘很少。

“稻米加工坊那边好像机器比较多啊?南方不太平,水稻还增产了?”

晁斌介绍:“庄主不知道?这是您从金米岛运输回来的水稻啊,首批五千亩水稻大丰收,所产的大米非常的香,货色上乘,深受一些富裕家庭的喜欢。另外就是咱们济州本地,稻米增产很多。”

真的是太意外了,没想到金米岛的大米都运输回来了,真快啊,时间飞逝。

至于济州府本地的水稻,晁盖想起来了,这是张知府的功劳,济州府虽然也种水稻,但是农户技术玩的不精细,水稻产量低。今年春天时候,张知府从浙**田请来了十几位师傅。

请的什么师傅呢,种植水稻的师傅。

这些人精通水稻种植,尤其是稻田养鱼,鱼粪肥田的良性循环。

通过改良济州府的稻田,今年秋天收获甚丰,水稻平均亩产增产了五十斤。

另外还多收了二百多斤的田鱼,其中以鲫鱼、鲤鱼、泥鳅、草鱼为主。

也有稻田里竟然多了数量不少的黄鳝,百姓越发的喜欢种植水稻,不仅仅能卖稻子,还能收获鱼鲜。

“现在每天加工面粉五万斤,稻谷五万斤、谷子两万斤。所得下脚料都留下作为咱们养猪场、养鸡鸭场、养鱼场的饲料。”

晁盖若有所思:“居安思危,这次剿灭田虎见到了太多的人间惨剧,饿死、冻死的人太多了。等开春了立即着手建造十座大粮仓,用来囤积一些可以吃的小米糠、麦麸子等等,以备不测。”

晁斌那也是有见识的人,当即同意了。

“好,我明天就规划选址,在一村、二村里分开建造吧,这两个村安全也高,能保护的了。”

“对,囤积到一定的下脚料之后,就开始取出去喂养牲口,同时补充新的下脚料进去。这些下脚料虽然不好吃,但是对于饥民来说这也是好吃的,但愿永远用不到这十座饲料仓。”

有的人可能不了解,为什么预防饥荒要囤积米糠、麸皮呢,饥民饿起来不要两米糠了,就是观音土都照吃不误。

这是晁盖做了最坏的打算,在密州岛,随着几十万亩土地的开垦,土豆、玉米、红薯的大量种植,那产量可是非常的厉害的。

更何况公孙胜去沂水县做什么去了,可不仅仅是为了管理个镖局,开发个水泥厂这么简单的事情。

公孙胜去沂水县为的是大力推广红薯,沂水县地处山区,山地颇多,十几万亩山地还是有的。

推广几万亩的红薯,这是短期内商行的目标。

采取的是商行契约制度,也就是商行免费提供种苗,秋天包回收红薯干的方法。

为什么要回收红薯干呢,商行有两个用途,一是制作红薯烧酒,二是加工粉条。

尤其是第一种,酿酒,利润可是非常高的。粉条也有很高的利润,红薯粉能卖到十几文一斤,属于高端产品。

地瓜酒经过蒸馏之后可以变成非常烈的烈酒,口感非常的浑厚,深受北方大辽国、大金国这些草原汉子的喜好。

晁斌感叹:“庄主用人之能无人能及,像白胜那人,十个人见了,有九个人会认为这就是个酒鬼子,窝囊废。但是庄主看中了他,他酿造的酒,那是高中低挡都有。每一款都很畅销,卖的挺快,非常棒。”

“白胜是挺厉害,这父子二人真不错。地瓜烧、各种杂粮酒,口感好极了。明年玉米、红薯产量增加了就要大量生产烈酒了,一点就着的高度烈酒,是辽国、金国汉子的最爱。”

其实这是晁盖的一个策略,以烈酒换马匹。

辽国连年征战,已经渐渐的被金国骑在头上了。

原本一直不肯卖马匹的辽国人也开窍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把大量的草原马往大宋卖。

可惜,大宋人不识货的多,没人喜欢草原马,毕竟这马脑袋大脖子粗,四肢粗糙。

对于好面子的大宋人来说,这马可太没看相了。

好在这个时候晁盖打量采购,通过铸铁锅、茶叶、丝绸、咸菜、布匹来换取草原马。

现在晁家庄周边已经有五千多匹草原马了,如此多的马匹每年都在生产小马和小骡子。

密州岛的专门养马场更是多达两万多匹,密州岛养马场不单单是养马,更是驯马。

晁盖有些吃惊,这一年多,自己跑密州岛,跑金米岛,把家里的事情都安排下了,没想到变化竟然如此之大。

最为夸张的是程婉现在组建了一个棉纺作坊,专门纺织棉线的,晁家庄种植的棉花就是这个工坊加工棉布的。

虽然只有少少的一百多人,但是场地面积非常大,预计明年秋天,女工就要扩大到一千人了。

这还是按照晁盖的规划,棉花主要作为填充物,用来制作棉被和棉袄的。若是都用来纺织棉布,恐怕三五千女工也不够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