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 第553章 上林苑之争(求打赏月票全订!)

第553章 上林苑之争(求打赏月票全订!)

第553章 上林苑之争(求打赏月票全订!)

“世子,礼是用来维护纲常人伦的。并不是每天和人做一样的动作,穿固定的衣服就是礼。”

淳于越急忙出言阻止。

其他儒家大能,眼看嬴政的身边已经围满了武将功臣,根本没有他们的立足之地。

今天一大早,这些在天下都赫赫有名的儒家门派代表人物的,都齐聚在扶苏身边。

当然也主要是因为,周青臣跟在嬴政身边。

他们顿时都转头奔向扶苏而来。

这种局面,无疑是公然把扶苏拱向一个亲儒的高台。

半个在秦国的儒家,都把希望落在扶苏身上。

“一个国家的人若是都失去了礼,那得乱成什么样子。世子贵为王子,应该是臣民表率啊。”

随后众人望着淳于越。

这些儒士立刻止住了言,他们纷纷对着扶苏恭恭敬敬的,再没有方才咄咄逼人的气势。

甚至于,他们都不敢背对着大哥。

“世子。人是改变不了周围人的,除非从自己做起。学习礼仪,就是规范自己,修正自己的起点。只有让自己行为规范,这样才能让其他人跟从您。”

“世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礼的存在,是通过让世子待人接物都有度。天底下万事万物,都是此消彼长的,是不断变化的。礼仪的功用,就是给所有人行事一個准则,让大家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对待什么人要用什么方式。如果世子不学习礼仪,那就是要丢掉做人没有最基本的准则。以后世子将会吃大亏的。”

这些博士仆射围着胡亥,对他进行了非常激励的言论教导,胡亥只听得周围的蟋蟀和蜜蜂跟他们一样嗡嗡嗡嗡地乱叫。

“世子。你不该这么说话。世子只是学习了儒学不过小半年的时间,儒学的奥义还没有参透。现在放弃,那就是半途而废。等到有一天世子真的学习了并且按照儒家的教义去做了,到时候世子就会成为世人仰慕的君子。”

十几个人对着一个老师,吃亏的自然是老师。

淳于越发现,儒家的要求某种意义上对人的要求太高了。

其他儒生这下也终于确信,太子这话是缪解,孔子没有说过这样的话。

“君不见,那些平日里最是恪守礼仪的,私底下却最是乱为吗?我记得孔子的初衷,可不是强迫世人都去遵循礼仪。孔子只是希望,天下的人都能够心中自觉自发的遵守礼。”

哪怕是贵族家庭里的孩子,让他们去学习这些精华也很困难。

扶苏振声,“问你们是不是?”

众儒士望着淳于越,“先师没有这么说过吧?”

胡亥只听得这些人一派胡言,每个人都说得不一样,吵得他脑子疼。

不是谁都能像颜回一样啊!

胡亥瞪大眼睛,左望右望,他钻到了扶苏身后。

儒家讲话,可不会那么修饰。

他们会把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全部贯彻到这个孩子身上。而对方根本无力反抗。

此前为了让臣民觉得儒学能够接受,所以淳于越已经在试着把那些对自己要求高的东西删减掉,只让民众听从、学习、接受、奉行一些简单的东西。

从前他们只羡慕扶苏,有老师单独教导;等到见到胡亥,他们才知道,一群强大的老师,对着一个弱势的学生都会做什么了。

就连其他公子,他们过去都只是被相同的老师教导,在一个班上课。

胡亥咬着手指头,他没想成为世人仰慕的君子啊。

众人支支吾吾起来。

何况那些平民之家的孩子呢。他们连饭都吃不饱,连衣服都没得穿。

胡亥还在地上站着,一群大儒高冠长袖,气势巍峨,俨然高大的山体,只对着他这块小石头各种倾轧。

淳于越自然摇头。

这个实用的方法,还是李斯给他出的主意。

他们仔细盘问自己,始终不曾记得祖师爷曾经这么说过。

一众大儒闻说是话,先是拷问自己一番。

胡亥,瞪大眼睛,他左望右望,看来看去,这些人只敢对着自己大呼小叫,不就因为他年纪最小吗。

儒士们对着胡亥指指点点。

淳于越不肯言语。他原本就在受扶苏重托,做改进儒家学说的事情。

“世子,您说错话啦。子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世子现在去改正,纠正还是来得及的。”

只是他们始终不敢言大哥有过错什么的。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一个人的行为举止,都要讲规矩明礼仪,这样才能取得成功。连礼仪都不愿意去遵行,那说明只是急于求成的无用之辈。”

儒生个个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们自认为做人要谦虚谨慎,没有到达一定的境界,就不可以公然说什么论断。

“你们的意思是,孔子没有说过的道理就不是道理。孔子没有说过的话,就不能成为道理,更加不用遵循?”

学什么礼仪呢。

十几位儒士聚在一起,他们今天也都身配长剑,都是准备去打猎的人,听到胡亥这么说,顿时间气势加倍。

“太子,若是凭借人自觉自发,那就失去了教的本义。这样天下人就没有老师了。何况,孔子从未说过这样的话。”

面对扶苏,也始终恪守这样的约束,坚持不肯逾越规矩。

众人还是没有给出回答!

“我命令你们,回答我,是还是否?!”扶苏再度振声。

四野都悄寂下来。

诸公子、萧何、刘季、夏侯婴、曹参,一行人望着扶苏都呆住了。

“太子说得有道理。”

“是还是否?”

“否!是我们遵从了死板的道理,孔子从未说过,不是他说的话,就不是真理。”

淳于越站出来了。

一众儒生顿时慌了。本以为今天跟着太子,他们可以得到些什么,结果反而让太子把他们的门面给砸了。

“要我说,道理就是那个道理,说出来大家都觉得合适的道理,都觉得道理就该是这样!”

“你们说是不是!?”扶苏持剑望向自己十多个弟兄。

众人先是被扶苏震住,半天没有人回过神来。

像极了面对嬴政一样。

将闾很快就道,“太子所言极是。人人心中有一个衡量是非善恶的标准。”

公子高也站出来道,“太子说的是,道理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能够打动我们内心,并且驱使我们按照良善的方向发展的,那才是真正的道理。”

扶苏站定,“本来就是这样。现在的人,连评判什么是真理的标准都给不出来,都在那里谈论真理。”

“我以为我诸位兄弟们说得都不错。人人心中都有个是非标准。那么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是非标准来就是了。”

“如果自己能够找到心中的是非标准,并且按照那个是非标准去做。之后自己不违背本心中的标准就可以了。”

“譬如大家都认为别人对待自己好,自己理当回报。但是有些人为了自己的私欲,反而对别人恶意伤害。那这就是违背他自己的本性。”

“这样的事情是他自己个人所做的,他违背了他自己的良心。固然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但是他早晚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可为什么现在的人总是把这样的事情扯到公序良俗上呢。现在的人,天天大谈社会公德,维护公德。”

“可是连德行的评判标准都有问题,又谈什么维护公德呢。”

“很多时候,民众被坏人、坏的学说蛊惑,失去正确思考的方法,渐渐落于下乘。”

“听到别人这么说,这么做,做了坏事儿也没有第一时间得到惩罚。所以有人认为大家都这么做,自己这样做也没有问题。”

“一旦这些人之中的某人或某些人因为做了同样的事情而被惩罚,被攻击。这时候就开始大喊,这不公平。”

“这确实也不公平。因为道德的准则本来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同。”

“而有的人起了恶念,哪怕是好的主张,最好的制度,落在他手里也照样会拿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明明一切的一切,全在乎自己的心。能不能把自己的心守住。却非要扯到外事上,把原因归结在外面。”

“现在的学说,到处在教人学这个,师那个。可是没有学说教导人在学习前先问问他自己,他的心是怎样想的。”

“你们怎么不问问胡亥,他想不想做个君子?你们怎么不问问胡亥,听你们讲课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伱们教导胡亥,是为了成全胡亥还是为了成全你们这些所谓的老师自己?”

胡亥躲在扶苏身后,他巴望着扶苏的神色。

今日被众师围逼责问,只有大哥出言帮助我。

但是比起这个恩德,胡亥却被扶苏那句话给震慑到了。

你们怎么不问问,自己是否愿意去学习;自己又是否愿意学做个君子。

“为什么非要把自己的标准加在别人身上呢?孔子自己都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你们愿意把胡亥的道理标准加在你们自己身上,那你们今天就可以施教了。”

扶苏把胡亥给拉了出来。

众人都望着胡亥,忽然间记起来了小时候的自己。

每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很困惑,为什么大人说的和做的不一样。

只是也有人羡慕胡亥。怎么他们小时候,没有扶苏这样一个人,在别人给他们讲那些大道理时,站出来帮他大声喊出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想法。

也许真正的教育本来就是事先告诉被教育者,做一件事选择不同的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教育者本来做的就应该是教导孩子做出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结果,而让他自己去选择。

而不是一上来地告诉他,你只有成为道德至高至上的君子,这样才能算是学习有意义。

淳于越见识过扶苏庭辩,他很自然地保持沉默。

对付扶苏,只能用武力。其他的休想。

可是新来秦国的几位大儒,比如周术,他对扶苏的了解并不多。

在秦国,到处都是有权位的人。

他们曾经看到,那些道德低劣的人被人加以修饰,捧上神坛,甚至尊为道德楷模;连周青臣那样的伪君子,都被人称为大儒。

一只蟑螂出现在地面上,周围还跟着一群小人。这些清正君子一个个都躲周青臣等人躲得远远地,唯恐避之不及。

除了那些滥竽充数的小人总是得到与之不相匹配的吹捧和赞誉。

还有一种让大家都感到不齿的行为也非常广泛。

某些人靠着自己权力大,麾下聚集名士,将他人的指挥和才华,落在自己的名字上。

他本人没有什么才能,只是靠着周围的人崇拜他的权位,把他人的才智和功劳落在自己身上。

这样的人,尤以秦王最为典型。

以李斯最为助长这样的风气。

那么他的臣子,难道会比大王做的更好吗?

当然不!

既然已经知道大家平日里都吹捧的都是有权位的人,那么扶苏被捧到天花板上,很难不让人怀疑他的是不是被人吹上去的。

周术就是这么想的,他就问扶苏。

“我听闻太子平日里好读韩非之说。太子势必了解韩非之师荀卿之学说。”

“我还曾听人说,太子认为,治理国家,一定要注重师道。”

“太子不止一次提出,师教对于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难道太子不知道,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荀卿不仅把国家兴亡与教师的关系作为一条规律总结出来,更把老师的地位提升到与天地、祖宗并列的地位。”

“荀卿认为学生必须要尊重老师,荀卿更认为学生要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荀卿曾说,师云亦云,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教导学生,权力本来就应该全部都在老师手中。怎么能通过询问学生来决定老师是否教,怎么教呢?”

“难道太子认为,七八岁的孩童,他有自己做出决定的能力吗?”

周术发出了一连串质疑。

周围的人也都望向扶苏。

扶苏只反问一句,“难道说,老师的职责本身不就在于教导学生让他有自我思辨的能力,自我选择的能力吗?”

周术顿时哑住。

他望望淳于越。

淳于越则在看流水。

“为什么周仆射说要让老师处于绝对的地位,老师说什么,弟子就要说什么。难道说荀子说的话,就一定是对的吗?”

“我记得荀卿曾经说过,老师教导学生要让他学会的能力就是闻见知行。行就是要让学生在明白道理,掌握规律之后,能够实践它。”

“为什么要让老师掌握绝对的权力,师父说什么,弟子就要说什么。这样的弟子,他所实践的,只是遵照老师的旨意去行事。”

“我听说荀卿曾经有不少弟子。但是只有三个人很出名。一位是当今廷尉李斯,一位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一位如今在我麾下,昔日御史张苍,如今的督军令。”

“这三个人,他们哪一个是真的按照了荀卿的说法去做呢。”

“他们成功,不就是因为他们超越了他们的老师,所以才能在天下闻名吗?”

“我想老师教导学生,恐怕第一句应该就是,你想要学习什么,随后老师再根据学生想学习的去教导他。”

“非但如此,在教育的师生关系之中。老师不仅仅不应该处在绝对的权威地位,而是应该把自己摆在最下面的位置!”

“孔子的学说,本来就是围绕《易经》,发扬其精神而著作。而《易经》给出的师道,师父要居于下位挑着担,把弟子托起来。”

“老师要慎重的选择弟子,将自己的位置摆得很低。教导弟子使其超越老师,这样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师道精神。”

“在遥远的南部国度,那里的人学习佛道,佛道的精神也是如此。老子曾经著作《德道经》,也是说的是一样的道理。”

【经过考证,现存道德经原名为《德道经》,现存传世版本,在真正的原本基础上被人恶意篡改为鸡汤文字,改动处多达六百处。】

“万法本就同源,若要议论,最后也都是回到一。”

“如果人们同时在大街上看到两批师生。其中一批弟子们将老师高高抬起,尊奉其为老师,弟子们为老师辛苦奔波,得到食物先让老师吃;”

“而另一批弟子,弟子们都在专心修行,老师在他们身边给他们清理环境,赶走蜘蛛蚊子,替他们准备食饭。弟子们有所求教,老师赶快告诉他们。”

“若是解答不出,又或者弟子已经超越了老师,老师就要赶快为弟子推荐更加高明的老师。”

“这才是真正的师道。只是当今的天下,谁又能做到这些。”

一众儒者闻言,一个个面红耳赤的。

周术被说得哑口无言,他举目四张,没有一个人再支持他。

周术不相信扶苏的话。

“可是老师是尊者啊。老师怎么能把自己摆在低下的位置呢?如果老师把自己摆在低下的位置,那学生不就要站在老师的头上,这是违背礼的啊。”

扶苏笑了,“孔子直到死,都没有给出礼的明确定义。子曾经说,礼是非常难的。因为没有谁人永远真正都把握好为人处世的尺度。”

“既然你们的老师都没有给出过礼到底是什么,你们说什么这是违背礼的呢?”

“要我说,当今天下的儒者,能够把我所说的师道精神贯彻起来。老师教导弟子,让弟子踩着自己的肩膀站得更高。”

“只有这样的老师,才会得到世人的尊重。也只有这样的老师,才真正得到弟子们的尊敬,让弟子们愿意听从老师的教导。”

“当老师把弟子捧起来时,他已经被他的弟子们高高举起。”

“真正的老师未必非常有名,也未必出自非常大的门第。但是真正把弟子托起来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老师。我没有见到咸阳宫里有哪个人能做到这一点。”

“而且谁说了,一个人学习一定要有老师教导。他学习道理,难道不可以从朋友身边学习吗。”

“儒家整天制造一大堆条条框框,繁文缛节约束自我。现在五百年过去,天下都又要一统了,现在到处却是子张之儒。难道还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吗?”

“儒学也一直被官府排斥在门外,始终无法发挥它理想的应有的教化庶民,使得国家之间民众和睦,君臣有道的作用。”

“我想这恐怕是因为孔子本来对周易的理解就有欠缺,他虽然立志救许多人,可是他对周易的理解还没有达到习得神髓的地步。,”

“既然是一开始就没抓到核心精神,那么孔子所传授的儒道自然也本来就是有不足。”

“老师不该把自己在学生面前的地位抬得很高,只有先把自己的姿态放低,学生才有机会爆发出他的全部潜能。”

“而老师要获得弟子的尊重,本来就是靠自己的德行,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冰冷说教,连老师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却去要求学生做到,这合理吗?”

“我想作为儒家的弟子,孔子的传人,该做的事情不是去助长他本来的错误,强化老师在师徒关系之中的掌权地位,而是去把真正的师道精神发扬出来,把弟子托起来。如此循环往复,道才能永远地传承下来。”

“不要让孔子的错误遗留千年,这样只会祸害更多的人。造成的后果,最终也只会是反噬儒家,使得儒家为众人所摒弃。”

众儒生都已经是一个个伸长脖子望着扶苏。

“太子从生下来就是个传奇,注定于世不凡。”周术诚心作揖,“臣受教。”

有些人,上天降其于世,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增益其所不能,为的就是要让他非凡的大业。

而有些人,他没有受过什么苦难,但是却有着超高的天赋,这样的人生下来,就是利益众生。

扶苏在这些儒者心目中,自然属于后者。

儒臣们自然一个个都作揖,“臣等研究学习祖师爷孔子乃至自己师父的道理多年,不如一朝听闻太子所解。”

“太子,您的思想,已经超越当世很多人了。”

“岂止是当世啊,这太高明了。以前大家议论道理,是不能用别的门派的道理来解释的。但是太子说的,是任何学说都不能辩驳质疑的。”

“只是,这师道的精神,谁又能真正秉持呢?”

扶苏倒是难得的严肃。“能,肯定能。有几个,就算几个。”

扶苏脑子里装着古人两千年的血泪教训经验,精神文化。光凭这些,再加上权力,一定能够改变当下这个世界。

这场短暂的上林苑之争,其言语并不是惊世骇俗,但是道理却深深地打动了在场每个人的心。

对于师道精神的理解,从此不再有争议了。

乃至于史书上,自然也是将这一段浓墨重彩记录起来,以给后人启说。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