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我公子扶苏,请始皇退位! > 第132章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第132章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诸臣寂寂,上亦然沉默良久。

――

之前和大臣们比狠斗智,搞得朝中氛围不太好,虽然及时止损了。但是扶苏对臣子总是有些抵触之意,看到冯去疾和众臣们还是始终坚持为人臣子当尽职责的态度,扶苏也觉得心里微微有些亮堂。

但是扶苏认为,这都是他自己的功劳。

要不是他给这些臣子们一点颜色看看,他们可能觉得王座上的人虽然长得像是老虎,但是无威啊!

冯去疾问扶苏的问题,总结为一句话就是,你到底想要打造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秦二世沉默了良久,对着众臣说了八个字。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这八个字落在大臣们的耳朵里,臣子们有些茫然。

于是大秦朝堂这个按照等级排座次的高级班上,出现了一些常态现象。

前排的顶尖‘学霸臣子’们保持不动,若有所思。

坐中间的‘大臣们’先是习惯性地看笏板,想要在上面找出点东西来。

最后面的‘臣子’们选择了面面相觑,‘陛下说了个啥啊?’

“没听清。”

“我去。听不懂。什么叫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啊。”

“睡觉不做梦,醒来没有忧愁。谁能做到啊?”

冯去疾本以为扶苏会给出什么高谈阔论,毕竟扶苏一向很能说。

但是他就给了八个字。

冯去疾这等聪明人物,很快就意会了。

皇帝是想要使得民众达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其寝不梦,其觉无忧。

难,很难。

结果冯去疾还没来得及仔细反应,张苍猛地站出来说,“陛下说的真是太好了。”

“其寝不梦,其觉无忧。一个人睡觉时不做梦,醒来之后也没有忧愁,实在是令人羡慕的事。这是庄子心目中一个人人生最理想的状态。”

“陛下有这样的心愿,这恰合乎臣的心意。比起打仗,杀戮、争夺,修身养性才是我们人本身最应该做的事情。”

“现在的人,都沉溺于**之中,不可自拔。做了将军想做侯,做了小吏想做大夫。”

“这种情况早就该治理了。微臣以为陛下说的非常对。这样的目标才是一个大国真正应该追求的。”

“更何况,有陛下您这样的明君来领导,由臣等这样的忠义之士来辅佐,这件事能有多难。”

张苍说罢,整个朝堂的人都不敢说话了。

大家几乎都是被张苍的言论吓得大眼瞪小眼。

只有蒙毅坐在边上对张苍投去佩服的目光,蒙毅一直以来都很欣赏张苍的性格。

大家都知道,这是扶苏的头号‘马仔’给他撑场子。不过这场子撑得,就是扶苏都头皮发麻。

冯去疾和王绾二位丞相闻言,也腮帮子剧烈地抖了起来。

什么叫不知道天高地厚啊,居然说这种话。

张苍他知道治国到底有多难吗?

群臣也都发出了轻微的议论之声。

张苍现在是我正固我威,谁都不带怕的,怼天怼地怼空气,在仕期间所涉公差内容丰富,就差上打昏君了。

说真的,他一直都在盯着当今皇帝,想要在他头脑不清醒的时候给他好好提醒一下。这是张苍的心愿,也是每个谏议大夫、御史的心愿。

对于臣子来说,能够让君王听取自己的意见,那就是他们最大的功劳,更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张苍的这种正向追求,明显会给他带来某种伤害。

然而面对众人的微议,张苍也不惧怕,孟子曰,吾善养浩然之气!

张苍读过的书籍给了他强大的力量,不住地支撑着他前进。

反正他一站起来,大家都觉得他浑身上下冒着一股自信的蠢气,不过清澈的眼神里满是对正义的坚定。

不过,大秦的朝堂上,那有才华的人都很有个性。奇葩多了去了,也不差张苍这一个。

相比之下,张苍比蒙毅、刘季、季布正常多了不是吗?

张苍觉得自己之前说的话可能有些太含蓄了什么的,想到朝中还有这么多大臣他们对军功爵制的改革持有反对意见。

于是张苍就决定以退为进,来让大臣们理解一下伟大的秦二世。

“陛下,您为什么要让民达到这样一种境界呢?”张苍满怀信心,他懂得庄子之道啊,明白圣人之所想啊。他懂扶苏的所想。

只是扶苏没有搭理他。

大臣们也都是对张苍方才的言论有所不满。

他妈的,张苍把他们一个个都骂了个遍,谁喜欢张苍谁就是脑子有洞。

蒙恬只觉得,二世挑人的目光有些毒辣,什么歪瓜裂枣都敢重用。

像张苍这种冲动爱说大话、实话的人,能够活到今天实在是不容易。

还是得他来帮助秦二世镇场子。

改制就改制,作为臣子,他需要遵从君王的命令即可。而且,让他们两兄弟辅佐扶苏,是太上皇的意思。

大臣们也都和扶苏一样,不理会张苍。

张苍有些纳闷,我说错什么话了,怎么他们都不理我呢。

蒙恬问扶苏说,“陛下想要使得民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可是陛下,就是圣人也很难做到这样。”

“陛下想要让民众集体达到这样一种人生的最高理想状态,如果说这就是未来我们大秦将要努力的方向,那这个方向未免太过高远了。”

言下之意,扶苏说的有点太虚幻了。

冯去疾对蒙恬投去欣赏的目光,朝中年轻一代的臣子里,难得还算有个正常的。

大臣们也纷纷附和蒙恬的意思。

“是啊,这未免有些太难了。”

“我们臣子都做不到,何况那些庶民,啊不,百姓呢?”

“我觉得陛下自己都未必能做到。”

李信听得头大,他望着笏板上的那些字,迷迷糊糊间那些字开始走动了,很快他们就开始互相串门,这个字走到另一边,那个字走到下一行。

这些字,都开始跳舞了。

冯劫眼睁睁看着陇西侯如何陷入梦乡,那一刻,冯劫心想,是不是三十三岁被封侯的人,都能过的像他这样。

文臣们开始神仙打架,各种高谈阔论出来了。

而武夫们大都望着赵佗、冯劫、蒙恬,看他们怎么说。

老一辈的武将们要么外封离开咸阳了,要么退休回家养老了。

剩下的臣子们大都有些群龙无首之感。

淳于越也很无奈,事情的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这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样。公子扶苏成了太子,还用那种方式登基了。

登基了之后也没用儒家,走的是黄老之道;任用的臣子也不是儒家,反而是江湖上的三教九流。

张苍这样的夯货在朝中大行其道了,朝中没有礼仪了。

老人家为难的闭上了眼睛。

缭坐在边上,用老父亲一般的目光望着扶苏。

此时此刻,玉真宫里,青年季心正在陪着秦始皇下棋。

嬴政根本无心下棋,他在思考,如果他现在还在位,是不是南越已经打下来了。

扶苏这个蠢货,他居然一上台就和南越的国主签订了什么停战协议。

还有李斯,那个李斯,听说他被扶苏赶回家了。可见扶苏愚蠢,李斯这样的人,才智在天下人里数一数二,他居然敢于放弃。

季心陪着秦始皇下棋,看到皇帝是如此的心不在焉,走两步,心绪就飘到了老远,还时不时地眺望咸阳城的方向,他也只能陪着太上皇随便下棋。

历经了一个春天,秦始皇两鬓的白发,冒的有点多了。

对此,始皇帝很愤怒。

而季心这个双目清澈,浑身都是腱子肉的年轻武将,得到了秦始皇的喜爱,秦始皇对他总是和颜悦色的。

此时,嬴政正在想,不知道如今的天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季心小心翼翼地陪着皇帝,据皇帝的亲信嘱托,他的任务主要是让太上皇开心,不要生闷气诸如此类的。

只是在陪伴太上皇熟悉了以后,季心总是听到嬴政自言自语问自己,“难道说,朕过去真的错了?”

让人感到好笑又可怜的是,离开了皇位宝座的嬴政,他开始不称呼自己为真人了,又称呼回自己是朕了。

眼下,他忧心忡忡地望着咸阳宫,担忧着天下,还有天下人的命运。

只是他再也没有过去的骄傲自大了,就是说,他的儿子给他上了最好的一课。

――

跨越三十里地,漫过溪流河谷田野坝上,微风抵达咸阳宫。

大政殿里打过蜡的地板,光滑如镜,李信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与此同时,殿外几只蝴蝶翻飞盘旋慢慢悠悠地从窗户里爬了进来。

他们围着李信打转儿。

而其他大臣们则围着扶苏,他们对新皇帝制定的治国方向感到困惑。

“请陛下明示。”

张苍不理解,这有什么需要明示的,这不是应该的吗。他想要开口说话,可是却被其他臣子打断。

扶苏听着臣子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就像是小学生的议论一般。

没办法,在已知的两千年历史经验和中西文化精华面前,这帮古代老头有再多的学识也是不足为道。

扶苏只能很耐心地,用大哲学家康德的理论给他们解释。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但是自从国家的制度越来越完备以来,我们的治理就已经开始偏离轨道,把目的已经放在了如何进化制度上。”

“从最初试图通过制度来改善人的现状,但是却迷失了最初的目的,完全地想着要通过人来改善制度,构建一个更美好的制度,随后衍生出更多的目标,打造最强大的国家。”

“至此,人已经背离了最初的发展目标。”

“人已经把人当做了实现目标的手段。”

这是扶苏首次在朝堂上公开讲述西方哲理,观点新颖不说,关键是合乎这帮先秦大佬们的逻辑,而且在这个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时代下,扶苏所说的理论,并不让大家感到突兀。

而且与现实相反,在眼下这个时代,大秦帝国正需要全新的、体系化的理论来引导并且帮助国家建设。

所以大臣们都听得非常认真,非常仔细。

在创新理论这方面,目前为止大秦帝国还没有什么人能够比扶苏有更高的话语权。

简而言之,扶苏就是大秦帝国制度建设的话事人。

扶苏从穿越伊始,就已经树立了这样崇高的权威。八岁带剑上殿,那可不是什么遥远的神话。

“国家的建立,本来就是为了让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为了让人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国最初就是部落、就是联邦,建立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国家领域内的族人能够安宁地繁衍生息。”

“繁衍生息,这才是人最初的目标。但是现在呢,人对生存的大事感到无望,对活着感到痛苦无力,对发展进步毫无希望,以至于对繁衍子嗣的大事都反感排斥,并且想要逃避。”

“这就是天下的现状。我担心如果我们眼下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这个问题就要一直重复下去了。”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今天发生的事情,明天照样发生。除非我们给后人做出一个解决模板来,让后人有经验可走。”

“在我看来,以人为手段的治国显然已经是背离了治理目标。高强度的管理,过度的干预,频繁的政策,严苛细密的法律,诸如此类都是为了达到治理的目的而把人变成了手段,变成了方式方法。”

“治国最终是要回归到让人变得更好的问题上来,就是让人变得更好。在保障其生存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其精神品格性情修养。”

“让人的心灵很舒适很自由。而不是让国家的疆域变得更加广阔,武器变得更强,让财富变得更多。”

“老子说过,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事实上如果国家能够做到这个地步,国家的财富一定是世界领先,国家的科技将独步全球。”

扶苏,他提出的目标,也许正是眼下大秦帝国极其需要的良药。

因为大秦帝国无论是制度、科技、工业、农业,都已经走在了世界领先的地步。

说得再通俗点儿,照着目前国家人口总数,经济总体量,其实养活全部人,根本就是绰绰有余。

也就是说,国家不是贫困的,但是广大的民众处于贫困的状态。

那么出现这种情况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

总有人说,是制度,是分配的问题;

还有人说,是因为蛋糕不够大,盘子不够广。

但是,有没有人考虑过一个可笑的事情,那么多的财富,其实平均分配的话,甚至都绰绰有余了。

蛋糕做的更大,不是让国家更危险吗,因为那个时候,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经济体量差距拉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剩下的话,就是不能说的了。

按照这个逻辑来推理,你就会明白,其实根本不是分配制度的问题,也不是监督失效的问题。

根源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什么出了问题?

答案是人。

是人自己出了问题。

上面的要愚弄民众,把文化知识垄断,甚至制造虚假的文化架空人的大脑,毒害人的心灵。

而一旦下面的人真的走入陷阱,上面的人立刻失去支撑,政权轰然倒塌,一切都灰飞烟灭。

而在上面的人享乐的过程之中,因为剥夺了下面的人的智慧,他们的治理变得确实更加简单,剥削变得更加方便。

因为高傲,于是他们自己也丢弃了知识、抛弃了智慧,变得和他们所期待的愚民一样的人。

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悲剧,一直在中国历史上不断地上演。

既然是人出现了问题,就从人身上解决。

那么怎么解决,根据历史经验来看,改革制度有个屁用,你颁布再好的制度,只要是人去执行,就会出现问题。

那么根源上,还是人的思想,国民的教化出现了大问题。

世界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但是也有螺旋镖,谁也别存心害谁,你想要害谁,最后终归会害到自己身上。

这一天,扶苏和大臣们商量了很久。

本来到了午时,大臣们早就该早早退朝回家休息了。

但是他们都跟在扶苏身边,听扶苏讲述这些道理。

其实,高位者,他们也不想过眼下这样的生活。因为他们其实拥有权力,但是每天都很恐惧。

而富裕者,也感到生活总是很不幸福。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越来越大,剥削和压迫越来越多,贫穷者开始仇恨富裕者,世界就变得像个污水池子。

没有人能够逃走。

于是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老祖先们,他们在探究宇宙人生的意义,思考人类的起源时,考虑到现实的困境。

这千差万别的个体之间却存在着共同的痛苦――都有烦恼。

于是东西方的老祖宗们同时意识到,人可能是获罪于天,也就是说整个人类,都是犯了罪才到了这么一个地方。

和大臣们讨论这些哲学的内容,对话言谈,那自然是太多了。

扶苏主要是希望所有的臣子们都能和他正视这个先秦时代大家都不曾注意的问题――人自身的发展方向出了问题。

“追求财富,得不到财富;追求权力,被权力吞噬。”

“人存在于世界的意义,绝不是来承受终其一生‘求而不得’的痛苦。”

“固然也有少数的好人得到了善果,但是这毕竟是少数。”

“但是我想,我们大秦帝国如此伟大的一个文明,应该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比如探索出一条,人应该发展的方向来。”

“自觉圣智,完成人格。”

扶苏的话,着实打动了秦国的大臣们。

他的知识量、理论之大,完全地超出了大臣们之总和;他非常擅长辩论和比喻,能够切实地用一对一的方式说服对方。

他切实指出了这些大臣们的软肋,并且没有责怪他们,反而是选择理解,包容,指出他们身在其中不可解决,所以大臣们对扶苏从一开始的各执一词,慢慢地一个个都仰着头望着扶苏,变成了朝圣者一般围着扶苏。

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够做到说服所有人。

而这些知识,都是很平实的东西,并没有那么玄幻。而一切的智慧,也都是从一点一滴的知识总结聚集而得来的。

这一次的朝会,着实让大臣们都对扶苏佩服之至。

扶苏给他们解答了困惑,把国家的发展目标是人给解释清楚了。

扶苏自认为今天这个朝会相当有意义。

但是还有比这个层面上更为影响深远的意义,扶苏给大秦帝国,注入了灵魂,全新的血液。

他给大秦帝国,创造了新的信仰。

就像是他的父亲一样。

他的父亲嬴政曾经决意要结束天下的战争,消灭一切的贵族!

而如今,扶苏他站在前人的肩膀,后人的血泪上,给大秦帝国设计全新的前进轨道,决意把人类社会引领进入更高的文明层次。

朝会结束了,大家都不觉得饿,只觉得某些空虚的地方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而心底那莫名的恐惧,在扶苏这番言论之中居然得到了消除。

大家都很想继续听扶苏再讲,但是扶苏很累了,而且今天的目的只是说服大家,要朝着让人的灵魂得到安宁的目标走。

最终的结果也是好的,大臣们最终被扶苏说服了。

而角落里,李信的鼾声悠悠地传来,众人都破涕为笑了。

扶苏在臣子面前立下了威信,大臣们都感到未来有着无限的光明,对于改革的事情不仅仅不再抱有抵触,而且对扶苏怀着无比的敬意,迫不及待等着他给他们安排任务,打造一个理想的世界。

他们也都很期待,扶苏到底要给国民带来怎样的教化。

看到大臣们对自己从怀疑排斥转为好奇、进而敬佩、仰慕,扶苏并没有骄傲。

他知道,这是真理的力量。

未来,他也还需要学习更多,如此才能适应大秦帝国的发展,应付未来出现的各种问题。

作者独白:

我一直都以为我不行的,但是我还是写出来了。在此感谢列代先贤们探索得到的智慧以及总结出的血泪经验。

须知我的小说里很多观念其实并不是个人私货,而是我遍观史书、社会学、西方心理学、古代思想典籍、佛学,以及大学教授授课所得。希望大家不要再误会我,老有人说我夹带私货,明明是你自己没去好好看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