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三国之最风流 > 93 惊闻曹操兵乱亡 从来英雄重英雄

93 惊闻曹操兵乱亡 从来英雄重英雄

昨晚因为后/台上传的问题,传重复了,vip不能删,所以只能留着,致使有的同学重复订阅了一节,非常抱歉,已改掉了昨晚重复上传的内容,以下是新的一节。

——

天气越来越冷,荀贞来广陵时虽带了些辎重,但没有带多少冬衣。

广陵郡府仓储不足,荀贞不得不给各县传檄,命各县组织人手,缝治厚衣。

十一月中时,总算赶在第一场冬雪前,全军上下,无论郡卒、抑或义从,都换上了新的衣服,可以御寒了。

各县送来郡府的铁匠已然俱到,都上了铜山,统一由魏光组织,兵械的冶铸工作进行得热火朝天。从朐县糜竺家运来的生铁络绎不绝於道,生铁之外,荀贞还又向糜竺买了些粮秣。

过往几年里,在讨黄巾、击黑山等等的战事中,荀贞虽私扣了甚多财货,可一来他分给族里了一部分,以供族中置地、办学,二则养兵更是一桩费钱的事儿,数千义从的吃喝穿用、每月粮饷不说,还要买军械,还要四处搜买战马,战马买来,又还得供其日常之食,养一匹战马的花费够养好几个步卒了,只现下那或俘或买得来的近千战马的日常消费就是一笔巨大的开支,而这些钱尽是出自於荀贞的私囊,他的囊中再丰,钱花到现在,剩下的也不是很多了。

要说起来,荀贞现为一郡太守,他似是完全可以从郡中拿钱来养私兵,只是广陵比不得内地郡国富庶,人口又少,且又是逢在战乱之后,又被陶谦搜刮过好几通,郡府之所剩将将够给郡吏开俸,将将够养郡卒,除了私向各县征税外,却是根本养不起荀贞帐下的四千步骑义从。

而荀贞现下起兵出郡在即,争取、招用广陵士人还不来不及,又怎能反其道而行之,大肆征收苛捐杂税?

好在大约很快就能响应讨董起兵了,只要袁绍一起兵,他就可以带着部队去颍川,从豫州借粮、借物,稍可减轻一下压力了。

说到豫州,前两天荀贞得了乐进的一道密报。

却是曹操到了颍川,并在颍川招募壮士。

荀贞得到这条密报时,开始还有点奇怪,他记得曹操是在陈留起兵的,而且曹操之前写给他的信里也说,他准备在离开洛阳后去陈留找张邈,却怎么跑到豫州招兵去了?

细想之下,却亦不足为奇。

从洛阳去陈留有好几条路可走,曹操既然选了经豫州而往陈留,先到的豫州,那反正他是要招兵买马的,那么在豫州便开始招揽壮勇也是正常。

紧跟着乐进的密报,荀贞又收到了曹操的密信,——曹操的这道密信是在他到了颍川后的当天就写给荀贞的,写信的时间比乐进的密报还早一点,只是因为乐进派来送密报的人不必遮掩行迹,可以昼夜兼驰,而他的信使却需要秘密行动,所以比乐进的密报反而还晚到了半天。

曹操在信中说了一下他逃离洛阳的起因和过程。

他离开洛阳是在董卓调任他为骁骑校尉的次日,一接到这条任命他就知道不能再在洛阳待了,自知该是离开洛阳的时候了:西园八校虽多已改投到了董卓的手下,可最起码之前当西园典军校尉时,曹操手底下还有几个兵,还能调点人马,可如今他被明升暗降,架空成了骁骑校尉,手里一个兵都没有了,再在洛阳待下去,那就只能任由董卓揉搓了,再则袁绍和他通信频繁,他亦知袁绍在紧锣密鼓地准备起兵,所以在一被调离西园后便当机立断,连家眷都不顾,丢下了妾室卞氏和刚两岁的次子曹丕,只带了长子曹昂和一些心腹亲信奔出了洛阳。

为防董卓遣人追赶,他一路潜行,故没有时间给袁绍和荀贞写信,告之此事,不过总算一路有惊无险,安全到达了颍川。

他在信中说:他久知汝、颍多奇士,而豫州牧黄琬清流名士,亦素恶董卓,所以打算在去陈留前先在颍川、汝南等地招揽些人为用,并说他不日就会专程去趟颍阴,拜谒荀家长辈。

荀贞挺能理解曹操的,不像张邈和自己,更不像袁绍、袁术兄弟,曹操现下在袁绍一党中虽已勉强可算是二号人物,可他而今没有地盘,不是郡国长吏,官衔也不高,只是个比二千石的校尉,他要想招兵募勇,和袁绍一道起兵,相对来说,难度不小,他虽是已决定准备去陈留起事,可陈留毕竟是张邈的地盘,就算张邈支持他,到底不是他自己的地界,他最多也只能吃些张邈剩下的“残羹冷炙”,可以预料,陈留有能力的人肯定多半都不会投他,只会投到太守张邈的手下,所以他想先在颍川、汝南招揽点奇才、猛将为用,也是无奈之举。

曹操的计划不错,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让他更无奈的事情还在后边。

荀贞为表示对曹操的支持,因知曹操逃亡在外,身上带的财货大概不会多,特地写信给乐进和族中,叫乐进和请荀衢、荀彧等族人那些钱财给曹操,姑且也算是对曹操招募人众的一点资助,可就在这封信送到颍川没多久,十一月下旬,乐进又送来了一道密报。

却是曹操在豫州招揽到的兵卒叛变了他,风闻曹**在了乱军中。

荀贞读密报至此,几疑看错,揉了揉眼,连看了几遍,发现自己没看错,这道密报中确是明明白白地写着:风闻曹**在了乱中。

曹操一世之杰,却怎么可能死在了此时?

荀贞震惊非常,心道:“难道是因我之故?什么蝴蝶效应?”

曹操去豫州募兵,并因叛乱而被传身死是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袁术还为此幸灾乐祸地给留在洛阳的曹操家眷去了封信,将此事告之了卞夫人,可荀贞前世读书时没有读到过此节,所以在骤然得了此讯后,却是难免会怀疑到自家身上,惊疑是不是出现了“蝴蝶效应”。

他在案后呆了半晌,把这几句话翻来覆地去看了十几遍,心里仍不能相信这个消息是真的。

曹操如真的死了,对荀贞的将来是有好处的,少了一个最强劲的对手,可荀贞与曹操相交多年,说实话,对曹操是很佩服,也是很喜欢他的,曹操如真的就这么死了,他还真是心里空落落的,若有所失。

“不可能!”他心中想道。

曹操怎可能会就这么死了?

还有,曹操一代人杰,就算现在还年轻,可能在能力上尚不及后来,可却也已经是领过兵、做过国相的人了,在治军理众、收用人心方面的经验想来应也已不差,以他的手段来说,他募来的那些豫州士卒又怎会出现叛乱?即使出现叛乱,也不可能刚到他手下就聚众叛乱啊?

想到此节,荀贞这才想起还没把乐进的密报看完。

他按住震惊、失落、狐疑的心情,耐住性子继续往下看。

乐进在讲完了风闻曹操身死之事后,又说了一点风闻到的曹操身死众散的惨状,再往下边,荀贞看到了他想看的内容,乐进道出了曹操所募之兵叛乱的缘故:原来却是因为豫州牧黄琬。

黄琬虽为清流名士,虽亦恶董卓行事,可他自到任豫州以来,一直都在不遗余力地击讨寇贼、黄巾余部,所为者就是保豫州境内的安定,而曹操一个晚辈后生,一个逃出洛阳的骁骑校尉,却竟然在不打招呼的情况下便光明正大地在他治下招募壮勇、聚众生事,他当然会很不满。

他是豫州牧,到任以来又兵威甚锐,所战皆胜,如今他这一“很不满”,根本就不用派兵去逐走曹操,只需把风声放出去,曹操募集的那些豫州人中难免就会有惧怕、后悔的,这些人稍一串连,那么在豫州的地盘上搞个叛乱、反叛曹操丝毫不是难事。

原来如此!

竟是因黄琬之故,曹操募的兵马这才叛乱。

曹操之前的那封信还专门说到黄琬,信中意思虽未明言,可荀贞也能看得出来,他显是认为黄琬是同道中人,所以才想在豫州募众,却没料到,这只是一厢情愿,而黄琬竟会对此不满。

可荀贞仍不相信曹操就这么死了。

他当即提笔,写了一道回信给乐进,命他再仔细探查,死要见尸,务必要搞清楚曹操究竟死了没有。

因了“风闻曹操兵叛身死”这件事,荀贞接下来好些天都没有心情去兵营检查操练,也没有心情处理郡务。

戏志才、荀攸、陈群、程嘉等亲近人见荀贞表现异常,为之奇怪,询问之,从荀贞这里听说了此事。他们和曹操的交情不深,有的都不认识曹操,然却皆知荀贞和曹操交情莫逆,见他情绪不高,茫然如失,整日为此惊忧,乃至寝食不安,少不了纷纷规劝。

劝也没用。

陈芷也劝他,陈芷怀有身孕,荀贞不欲她因此而担忧自己,稍稍调整了下心情,却亦忍不住对她喟叹说道:“曹孟德当世人杰,其人其能胜我多矣!故太尉梁国桥公在世时,曾说孟德:‘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而今天下乱兆已征,孟德却竟兵叛身死?此事如真,天下英雄气将少五斗矣!我之伤忧,非仅仅是因孟德为我友,实也是为天下苍生。”

这话是荀贞的实话。

他现在虽已有了了不起的壮志,可将来的事情谁说得准?他也不知他日后究竟能否成事,能成事固好,可如不能成事,只要还有曹操在,那么曹操在原本历史上的功绩就还能出现,即使仍避不了百年后五华乱华的黑暗,可至少对当代的天下、对当代的百姓来说总归是件好事。

可若是曹**了,遍数天下英雄,谁能再如曹操?

刘备固亦人杰,可军政之略不足,纵然志望再高,才能有限,也难更进一步地开拓进取。孙权固能守成,可也只不过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只不过是个“守成之子”罢了。

多日来的伤忧汇聚一处,窗外暮深阴暗,室内烛火幽幢,北风凄凉,瑟瑟的落叶片片**院中,适有寒雨阵来,侵袭人身,荀贞感从心来,铺纸研磨,挥笔写了一句诗出来。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他本是想到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首诗,但这首诗虽然合景,也合乎他的心情,可却有两个地方需要略作改动,而他此时心乱,无心措辞修改,所以诗到笔端,却是写成了这一句。

他这是有感而发,这些天来所有缤杂的情绪、纷乱的心情累积到了一个极限,都汇进了这短短的十四个字中,人一观之,便即觉有郁郁如垒的怆痛扑面而来。

陈芷叹了口气,柔声劝道:“现在只是‘风闻’而已,也许消息并不确实。夫君令乐进再仔细探问,他前两天不是又送来了一封信,信里说他没有能找到曹君的尸首么?或者曹君其实没有死,‘兵叛身死’云云只是误传罢了,也说不定再过两天就会有好消息送来了。”

“希望如此吧!”

陈芷劝过荀贞后的第三日,乐进又送来了一道密报。

他在密报中说,他加派了人手继续四处搜求寻找,可直到现在为止,他还是既不能找到曹操的尸体,同时也不能找到曹操还活着的证据,也就是说,他现在能告诉荀贞的,还是只有那个“风闻曹操身死”的消息,而至於曹操到底是死是生,他依旧不能确定。

虽然依旧是只有“风闻曹操身死”,而曹操到底是死是活依旧不能真实确定,可比起乐进早前那道“风闻曹操身死”的密报,这两道密报从某种程度来说勉强也算是“好消息”了。

如此这般,直到十二月初,荀贞才得到了一道确切的消息。

曹操没有死,他回到了他的家乡谯郡。

这个消息是曹操亲自写信告之荀贞的。

乐进四处派人找曹操的踪迹,曹操听说了,所以在逃回家乡后便写了这封信给荀贞。

在信中,他简单说了一下兵卒叛变后他侥幸逃脱的经过。

因为黄琬不满之故,他募集来的豫州兵卒串联生乱,幸亏他身边有一名叫曹邵的族人,断后死战,他这才侥幸得脱,而曹邵却因为伤重,没能逃掉,死在了乱中。

这一场兵乱,不但导致了曹邵的死,曹操身边的心腹亲信,包括他的长子曹昂都和他失散了,曹操自身也受了重伤。他负伤逃到了平河亭这个地方,变姓名,自称是“济南曹处士”的门客。“处士”者,即隐居不愿出仕之人。他对平河亭长说:“曹济南路遇贼寇,我和他失散了。”

曹操做过济南相,会说济南话,平河亭长虽知曹操募兵、兵马叛乱之事,可不认识曹操,尽管起初有点怀疑曹操的真实身份,可一来,见曹操满口济南话,二来,又觉得他如果真是曹操本人或者是曹操的手下,那他就不可能自称是“济南曹处士”的门客,曹操姓曹,“曹处士”也姓“曹”,这是个明显的破绽,於是最终就相信了曹操的话。

兵家之道,虚虚实实。曹操以此“虚实诈道”骗过了平河亭长,在平河亭卧养了**日。

伤好了点后,他知此地不能久留,知乐进是荀贞心腹,本有心找乐进帮忙,又有意找荀家相助,可自家行动不便,而身边又无人可用,更要紧的是他害怕消息走漏,没奈何,便又对平河亭长说:“曹济南虽然遇贼,然存亡未可知,我得赶紧回家报信,让家里人过来找他,只是我现下伤未痊愈,不好行走,你若是能送送我,不需把我送回济南,只要能把我往济南那边儿送上几天,等我在路上养好了伤,我就可自行上路归家。我以后一定厚报你。”

能被称为“处士”的都不是寻常人,曹操的衣着打扮看着也像个有钱人,平河亭长就又信了他的话,到县里请了个假,亲自驾着牛车载送他。

曹操对平河亭长说“不需把我送回济南,只要能把我忘济南那边儿送上几天”,他之所以说这句话是有缘故的:首先一个,济南太远,平河亭长不可能把他送到济南,其次一个,由豫州到济南,曹操的家乡沛国谯县是必经之地,而从平河亭到谯县也就是几天的路,换言之,也就是说,曹操只是在以此说辞哄骗平河亭长,“回济南”是假,他急着“回谯县”才是真。

平河亭长赶着牛车,载着他,一路向东北而行,只不过走了五六天,还没到谯县,离谯县还有几十里地时,路上就碰上了出来寻找曹操的曹家骑士。

这却是和曹操失散的曹昂等人俱已逃回到了谯县的家中,曹家人知道了曹操竟然因为兵乱而生死不知,於是赶紧地就派人出来找他。派出来找曹操的骑士不绝於道,路上看到可疑的行车或见是远来的旅客就上前盘问,曹操听到动静,在确定是自家人后,乃拉开车帷,把脸伸出了车外,招呼那些骑士。那些骑士中有曹家的族人,有曹家的徒客,俱与曹操相熟,熟其相貌,一见之下,无不大喜。那个平河亭长到了此时,才知道车中所载之人居然竟是曹操。

读完曹操自述的逃亡经过,荀贞心中的惊忧顿散,替之而来的是拍案喝彩。

纵观曹操的这个逃亡经过,虚实并用,胆大心细,竟是以重伤之身而把平河亭长玩弄於指掌间,整个逃脱经过无惊无险,顺利平安,真不愧是名传后世的一代人杰。

曹操在信中说完他逃亡的经过,又说他的伤势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并说虽然此前在豫州招募的兵卒叛变了他,可他的族中兄弟如曹洪、曹仁等人,要么出钱资助,要么领众来从,又有夏侯淳、夏侯渊等来相从,又有乡人丁斐等各自来投,如今却已是重振旗鼓。

尽管经过了一场叛乱,尽管知道是黄琬捣的鬼,尽管差点因此身死,可曹操在信中并无半句牢骚辱骂之言,亦无半句气馁之辞,反而充满了昂然向上的积极。

在信末,他写道:他变卖了家财,不日就会带着投到他帐下的这些人和兵卒去陈留,等到了陈留后他会继续召兵,预备起事。

戏志才等人在座,荀贞把曹操的信传给他们看,他们看完后也各称奇。

戏志才由衷赞道:“闻明公日前云:曹操如亡,天下英雄气将失五斗。曹操固为豪杰,可我本以为明公此语未免夸大,而今观之,还是明公了解曹操,乱中急智脱困,败而志气不馁,此君真非常人也!”

确定了曹操未死,荀贞心情放松,为他逃亡的经过喝彩过后,却又一股微妙的情绪浮上心头。

他心道:“孟德未死,我固是不必再为天下伤忧,可孟德不死,我却就得为我自己担忧了啊!”

荀贞对曹操的生死,说来也是矛盾。

风闻曹**时,为天下计,他震惊伤忧。

可而今确定了曹操未死,那么思及自家将来的事业,却又未免会有点不安,以曹操之能,在可预见的未来,这个人必是自己最强劲的敌人。

荀贞想到了一个词:惺惺相惜。

这种微妙的情绪也许可算是“惺惺相惜”的一种罢。

在这种微妙的情绪下,荀贞提笔给曹操写了封回信,写道:“惊闻卿死,风雨如晦,今知卿生,桃之夭夭。大事将举,卿务珍重,仆翘首以待,盼能早与卿驰骋并进,饮马洛水。”

以诗经的两句诗分别形容闻得曹**、生时的不同心情,言虽简,情自深。

写完这封信,荀贞把那天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十四字附在了信后,并写了一段简短的说明:“闻卿死时,神魂如失,非徒伤卿,更为天下,以为天下英雄气从此将少五斗矣,伤由心发,遂得此二句。幸卿未死,今再观之,虽只七言二句,似亦足壮万里之志,与卿一并寄去,愿与卿相约:天下一日不安,卿与我一日不死。”

写就封好,叫堂外当值的赵云进来,令即刻遣人给曹操送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