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纵横宋末 > 第二百五十九章、金堂改革(八)

纵横宋末 第二百五十九章、金堂改革(八)

作者:宋魂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47:12

第二百五十九章、金堂改革(八)

纵横宋末第二百五十九章、金堂改革陈大方向谢方叔及徐清叟一拱手之后,挥手让小吏把金堂县试卷递上。

他不顾金堂县考试尚未定案,就恶人先告状,先把金堂县小吏考试定性为作弊。

其实陈大方知道赵平早已把谢方叔及徐清叟得罪,他们巴不得罗织赵平罪名。

他之所以敢于这样做,正是谢方叔的指使。

三人其实心里早已有了结论,今天不过是走流程而已。

毕竟谢方叔是丞相,徐清叟是参政知事,已经可以决定定论。

一个面白无须中年人突然突然站在众人面前,不阴不阳的声音:“官家驾到!”

谢方叔三人不禁大吃一惊,不是刚才说官家今天抱恙,怎么又上朝了。

谢方叔一看,原来此人是官家贴身太监董宋臣,看来应该是真的。

几十位文武大臣急忙转身,向前面拱手一礼:“恭迎官家!”

一位表情严肃,三缕长须,身着黄衣的四十多岁男子出现众人面前,果然是官家。

他面色微黄,表情不太精神,显然没有完全好转。

理宗端坐龙椅,君臣见礼之后,陈大方只好把金堂县试卷呈上去。

理宗一看,未置可否,沉声问道:“庭直何在?”

董槐应声而出,说道:“臣在!”

理宗把试卷交给他,望着:“汝是礼部尚书,试题如何,汝当有决断。”

董槐接过考题,很快就沉浸其中,一柱香时间过去了。

他先是平淡,继而惊讶,接着眉头紧锁,最后回答说道:“禀告官家,此题分为笔试与口试。笔试一共四题,口试三题。笔试前面两题与口试两题简单,其余较难。”

理宗一听考试竟然分为口试与笔试,顿时来了兴趣,问道:“何谓笔试,何谓口试?”

“笔试就是在试卷答题,口试就是用口答题。口试虽然是用口答题,但是也是有人记录,并经过考生确认的。”董槐回答说道。

他一边回答,一边心里想到,这个赵平确实幺蛾子,这不是给礼部出难题吗?

自古只有笔试,从来没有口试,而且记录错误怎么办?他心里情不自禁想到。

理宗当然不知道他的想法,他目的也不此。

“董卿,你觉得此题适合小吏考试吗?”理宗问道,他人还没有完全好,想早点退朝。

“当然适合小吏考试。”董槐只得回答。

“与举人与进士考试相比,这个难度如何?”理宗并没有放过他。

“难度尚在举人之上,面试之题更适合小吏使用。”董槐灵机一动,千万不要把面试引进科举,仅仅限制在小吏考试上面。

他没有说过,有些题他未必也能够回答出来。

理宗点点头,继续问道:“这个适合四川小省试吗?”

原来是这样,董槐终于明白了,看来官家也不想把面试引进科举,不但麻烦,而且更加容易出问题。

董槐又是一礼,给这次考试定性禀告:“适合小吏考试的小省试。”

看到理宗与董槐一唱一和,谢方叔急了,给了陈大方一个眼色。

陈大方硬着头皮出来禀报:“官家,微臣考试不公,录取第一名程亮乃是昌元县人氏。赵平正是昌元县昌元县人氏。”

董槐心里对于陈大方恶感顿时上升,自己与官家好不容易把这次考试限制在四川小吏考试,你又来给礼部增加麻烦。但是陈大方是御史,风闻弹骇是他的职责。

他淡淡拿出笔试及面试前三名的试卷,对着陈大方说法:“陈御史看看笔试及面试试卷,不知你能够回答出来多少?”

一个小吏考试而已,能够有多大的难度?

想到这里,他接过试题及答卷一看。

陈大方开始还比较平淡,毕竟笔试前面两题考试最是正常不过。

看到笔试第三题,他顿时大脑进入茫然状态。

天呀,我们这些御史天生是挑刺的,是给别人出难题的,而不是去解决难题的。

董槐看到他不停揉了揉额头,哪里不知他心里所想,冷冷问道:“陈御史,请问你回答几道试题?”

陈大方心想笔试虽然有难题,但是面试应该简单了吧。

那个叫程亮的人不是因为面试被成绩而列为第一吗?显然赵平作弊就在面试试卷上面的。

他翻开面试试卷,看到第一题及第二题不禁露出冷笑。

但是看到第三题时,无论他想破脑袋也没有想到如何回答,他从来没有碰到这些问题,让他如何解答。

陈大方看见董槐嘲笑的神色,顿时灵机一动,心想我既然不能回答,显然这些小吏岂能回答。

他双手向董槐拱手一礼说道:“董尚书,下官想看看这前三名的答卷。”

董槐一边还礼,一边回答说道:“陈御史,答卷可以给你。在给你之前,请问御史能够回答几题?”

陈大方艰难地吞了口水,有些恼羞成怒,但是这个可是自己提出的,必须回答。

他咬了咬嘴唇,艰难说道:“下官笔试及面试试卷只有回答两题,其余三题不能回答。”

说完之后,他不禁以袖掩面,我可是堂堂进士出身,竟然被这个小吏试题难住。

关键的是,这个不是私下,而是朝堂众目睽睽,让他有一种想死的感觉都有。

但是,他不甘心,眼里紧紧盯着董槐手里的试卷,说道:“下官已经回答了,现在可以看前三名的试卷。”

董槐知道他不到黄河不死心,冷冷一笑,说道:“这是金堂县前三名的笔试及面试,你看看他们是如何回答的!”

陈大方接过三人试卷,一一仔细查看,不放过一丝一毫。

这是搬翻赵平的唯一机会,如果被他发现一点漏洞,以他鸡蛋挑骨头的能力,绝对把赵平掀翻在地。

可是他越看试卷,脸上神色越来越难看,不知赵平从哪里找出的人,竟然把如此刁难的题都回答出来了。

特别是笔试及面试第一者的回答,简直是匪夷所思。

看了众人不解目光,陈大方突然想到,既然我这个进士出身有些题目不能回答,难道你们能够回答?

他擦了擦额头的冷汗,把试卷及答卷给了同僚吴燧。

吴燧也想了解这个试卷难度如何,竟然让陈大方难堪。

他接过一看,不禁大吃一惊,他感觉自己的感受比陈大方好不了多少。

他也擦了擦额头的冷汗,把试卷及答卷御史大夫吴叶寻。

吴叶寻仔细一看也脸色大变,把试卷及答卷给了吴潜。

吴潜已经接五十七岁了,但是精神不错。

他是参政知事兼枢密使,曾经是右丞相,不过已经罢相。

他仔细看了一看,露出微笑,对着董槐点点头。

他看完之后交给徐清叟,徐清叟是另外一个参政知事。

徐清叟看了摇摇头,然后又点点头,最后交给丞相谢方叔。

谢方叔看了之后,顿时身上冷汗淋淋,终于明白官家为何要把这个考试列为小吏考试了。

娘的,这明明是基层小吏的考题,为何要拿来朝廷过目。

朝廷是解决国家大事的,不是鸡毛蒜皮的,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是基层小吏来解决。

可是,目前这些题竟然让进士出身的陈大方都难住了,这个传了出去,岂不是让天下笑话?

这个问题必须解决,可是应该如何解决呢?

谢方叔眼睛一转,向着官家禀报:“禀报官家,金堂县这次考试被称为小省试。既然是小省试,那么这前三名可以给予同进士。不知可以不?”

理宗未置可否,而是打量董槐一眼,问道:“董卿,你是礼部尚书,应该如何解决?”

董槐心里叹了口气,目前也只有这个解决法子。

他出来向着禀报说道:“官家,微臣觉得此法可以。”

他心里想到,只是这个口子一开,四川又要增加三个同进士名额了。

吴潜出来向理宗禀报,说道:“禀报官家,现在金堂县已经有了知县与县丞、教授,可以将三个提升为主簿与县尉、学正。”

理宗想了想,点点头说道:“可。”

吴潜打量谢方叔一眼,向着理宗又是一礼,说道:“官家,微臣还有一事禀报。赵平助力消灭嘉定胡人,把金堂县治理得井井有序,又打下西县,奖赏是否已经定下?”

吴潜这个枢密使几次提到奖赏问题,都被谢方叔设法所阻挠。

今天小吏考试试卷把对方一派弄得灰头灰脸,此时不提出,何时提出?

谢方叔开口还要阻挠,可是这次赵平不但打下西县,金堂县也治理得井井有条。

关键的是,今天他们这一系被对方这个小吏试卷搞得灰头灰脸,反对的由头也无从说起。

看到官家询问的目光,他只好不甘心说道:“微臣附议。”

他这个丞相已经同意了,徐清叟自然跟随。

金堂县,面对云无涯及学子的质疑,赵平决定双管齐下。

一个方面应对朝廷审查,一个方面主动通过报纸报道。

本来赵平不想这样,害怕给朝廷施加压力,可是再三思考之下,赵平下定决心。

朝廷自己无法控制,可是《大宋中华报》自己能够控制。

果然当笔试及面试试题及过程通过《大宋中华报》发表之后,引起大宋内外的轰动。

许多文人特别是官场上文人评价这它难度不亚于发解试,而且更加贴近实用。

金堂县从此在大宋内外美名传扬,让人们渐渐淡忘了过去铜臭的事情。

半月之后,对于陈大方的弹骇,朝廷终于有了结论。

让那些抗议学子失望的,朝廷不但没有处罚金堂县,反而承认这次金堂县考试是小省试。

不是吗?金堂县前三名都被朝廷赐予同进士。

不过有人失望,就有人惊喜,朝廷承认金堂县为小省试,以后也许会增加三个同进士的名额。

开始,这些学子竭力反对赵平,就是因为赵平搞出面试出来,就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经历面试。

没有料到,金堂县因祸得福,反而因此前三名成绩被授予同进士。

上榜的士子高兴了,但是那些落榜的学子也高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