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匹夫 > 第32章 惊人的相似

大明匹夫 第32章 惊人的相似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0:51:43

第32章 惊人的相似

大明匹夫

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8月27日,东番,北部,鸡笼,萨尔瓦多城。

鸡笼港湾处,停满了盖伦战船,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长度50米,排水量500吨,有数层统长甲板,有较好的续航力,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海战船。

西班牙在美洲建立殖民地后,需要运载大批货物和士兵横渡大西洋,旧的海船无法胜任这样的任务,西班牙盖伦船应运而生。

盖伦帆船一般有4桅,前面两桅挂栏帆,后两桅挂三角帆。标准长度为46米-55米,排水量300-1000吨,有数层统长甲板,尾楼很高。大型盖伦船尾甲板有7层,排水量达2000吨,吃水8米,有较好的续航力,在很长时间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16世纪中叶,英国造船家开始发展轻型盖伦船,使之更适合远距离炮战,改善操作性能。伊丽莎白时代的约翰.霍金斯爵士设计降低了艏艉楼,尤其是艏楼的高度,同时还用方形的船艉代替原来圆形的船艉。这样的新设计船型相对狭长,航速较快,在逆风中操纵性极佳。西班牙帝国无敌舰队的“卡拉克”型帆舰因为操纵性不佳,在1588年7月的海战中败给了英国以吨位较小的“盖伦”型风帆战舰为主力的舰队。这次海战标志着西班牙海上霸权的衰落,以及英国的崛起。

17世纪,英荷战争中的主力帆舰均为清一色的低舷、横帆、两舷装备加农火炮的盖伦战船。多艘这样的舰只排成一个长列,以发挥两舷的火力优势。这也是“战列舰”这一名称的首次被使用。

岸上,青烟袅袅,横七竖八的尸体,斑斑的血迹,显示着,这是一场并不怎么激烈的战斗。

相对于东方大陆动辄数万,数十万将士的大规模战役,这场双方加起来也不过2000人的“抢滩登陆战”,无疑要寒酸的多。

东番,后世的台湾,汉朝和三国时期称“夷洲”;隋朝与唐朝时称“流求”;宋朝时称“流求”或“琉求”;明朝洪武年间称“小琉球”,明朝中期以后民间对台湾的称呼很多,如“鸡笼山”、“北港”、“大员”、“台员”,而1558年的明朝官方文书《明神宗实录》中称台湾为“东番”。

东番,自古以来为中华之地,却被两个来自遥远的欧洲大陆的两个小国占领,互相攻击。

两个欧洲殖民大国,没有想到,后世200多年后,相似的一幕在中国的东北上演。

1904年-1905年,日本为贯彻其“大陆政策”,实现称霸亚洲的野心,需要东三省作为跳板;而俄罗斯则梦想占领满洲,作为其实现“黄俄罗斯计划”的第一步。最终利益冲突不可调和之下,日俄为抢夺满洲,在中国东北发动了一场大战。

日本海军不宣而战,突然袭击俄罗斯驻扎在中国旅顺口的舰队,日俄战争爆发。

两个强邻在自己家里打架,清政府根本不敢对日俄任何一方有所微词,权衡利弊之下,做出了一个让自己更为尴尬的决定,在这场战争中保持“局外中立”。

俄军由于补给困难以及指挥无能,屡遭失败。日军接连占领大连、旅顺、沈阳;接着,日本海军在对马海峡击溃俄罗斯波罗的海舰队。

由于对马海战的惨败及国内革命的爆发,俄罗斯已

毫无获胜之可能。此后美国出面调停,日俄双方在美国朴茨茅斯正式举行和谈,签订《朴茨茅斯和约》。

而讽刺的是,由于清政府在之前保持所谓“局外中立”,日俄便以此为由,拒绝了清政府参加这次谈判。清朝便只能眼睁睁看着两个强盗战后分赃,未经中国同意,便把俄罗斯在东北的所有权利,转让给了日本。

日俄战争中,东北无辜惨死的民众超过2万人,损失超过6900万两。但在整个谈判过程里,清政府却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插上。

日俄在中国的国土上交战、烧杀抢掠,清知府却不敢进行干预,丧权辱国、寡廉鲜耻,可谓是到了极致。

后世国民所不知的是,这并不是第一次两支外**队在中国的国土上开战。荷兰、西班牙殖民者先后占领台湾南北,并于崇祯十四年,即公元1641年8月,展开争夺台湾的争夺。

不过,此时大明正在和满清进行松锦大战,无暇顾及,郑芝龙虽然势力到了澎湖列岛,台湾中部的大肚王国,不过是落后的土著部落,实际控制台湾的,则是如日中天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和江河日下的西班牙人。

事实上,崇祯初年,台湾北部一些地方,已经为西班牙人控制,但富庶的南部平原地区,却一直为荷兰人所占有。而台湾中部山林地区,则是为大肚王国占有。

大航海时代,葡萄牙人率先挺进东方,15、16世纪红极一时,西班牙和荷兰随后纷至沓来,而此时的荷兰人,正是鼎盛之时。

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向东方殖民,几乎是同时进行。1571年,西班牙人在吕宋岛的马尼拉建立殖民地,并以为东亚贸易的中心,向周围辐射。

而当时大明王朝需要的白银,便是西班牙在墨西哥的殖民地采掘而来,以及日本的银山。

荷兰人在亚洲殖民,基地则是印尼爪哇岛的巴达维亚。

1633年,崇祯六年,荷兰人为争夺与大明的贸易垄断,发动了料罗湾大战,派了11艘战船,外加50艘中国海盗船;大明王朝出动了近100艘战船,其中包括大明水师和郑芝龙的50艘战船,荷兰人大败,明军取得了胜利。

崇祯十一年,公元1639年,荷兰人再次入侵,又被郑芝龙打败,夺取澳门与澎湖列岛的计划化为泡影,但荷兰人还是占据了台湾南部。

西班牙人后发而至,占据了台湾北部的鸡笼湾内的小岛,并建立圣萨尔瓦多城作为统治中心,此岛也连带被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岛。

荷兰人占据的台南是平原地带,民风温和,适合开发;台湾北部则是化外之地,西班牙人占领了台湾北部,和土著摩擦不断,又被荷兰人不断针对,退回菲律宾的意愿日渐强烈。

崇祯十年,1637年,吕宋岛马尼拉总督科奎拉决定削减台湾军力,毁掉了北部淡水的圣多明哥城,仅留圣萨尔瓦多城(鸡笼,犹豫观望。

不过,荷兰人灭西班牙人之心不死,崇祯十四年,1641年,荷兰人攻击西班牙人,大胜而归,但未能摧毁西班牙人。

一年之后,荷兰人又来了,只用了一天,就一举击溃了西班牙人,占领了圣萨尔瓦多城,西班牙人在阵亡数位士兵之后,放弃抵抗,举手投降,西班牙人控制台湾背部的历史,也寿终正寝。

一排排解除了武装的西班牙俘虏,被荷枪实弹、虎视眈眈的荷兰士兵押着,在海滩上集结。

萨尔瓦多城的一处炮台上,荷兰军的统帅拉莫其,看着远处的俘虏,还有波光粼粼的海面,很是有些得意洋洋。

荷兰人来到东亚之后,首先占领了爪哇,进而控制了整个东印度群岛,不过这些岛屿并不适合充当贸易的中转基地,于是荷兰便设想夺取澳门或澎湖作为和中国、日本贸易的基地,不过却屡次被郑芝龙击败,功败垂成。

如今,击败西班牙,便可以以台湾为基地,独代日本和中国的贸易。

说起来,讽刺意味十足,如今的荷兰,还是西班牙的内部省。荷兰人一直谋求独立,自1568年起,和西班牙打了长达80年的抗争,也最终在1648年,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签订《明斯特条约》,承认尼德兰(荷兰联合共和国。

而另一个殖民地大国葡萄牙,也于两年前,也就是1640年,刚刚脱离西班牙的统治而独立。

西班牙人的腐朽没落,从葡萄牙和荷兰相继独立,可见一斑。

“将军,这些西班牙俘虏怎么处置?”

哈鲁斯上尉过来,毕恭毕敬说道。

“俘虏被全部运到巴达维亚,让科奎拉拿银元来换!”

拉莫其冷冷一笑,这些个西班牙蠢猪,他们也配和荷兰人来抢夺远东的贸易!

科奎拉是西班牙人在吕宋岛马尼拉的总督,西班牙在美州殖民地的白银,便是通过吕宋岛的马尼拉源源不断流入大明。

西班牙人穷兵黩武,殖民地提供的金银被用于国王和上层贵族挥霍,而没有投入生产,改善民生,,以至于日不落帝国西班牙已经是与日剧下,想和荷兰争夺东方的利益,显然力不从心。

对于荷兰人来说,香料贸易日衰,他们需要新的贸易产品来攫取利润,而日本的金银、大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则是国内急需,以及吸引整个欧洲权贵的紧俏产品,也让他们垂涎三尺。

葡萄牙人热衷于贸易时传教,以至于日本国内受教者与日本幕府发生战争,从而被驱逐出日本。荷兰人则专注于贸易,避免一切的传教行为或宗教冲突,受到日本人的青睐。

而葡萄牙人的主要贸易据点;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必经之地霍尔木兹,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重要水道马六甲,这两大贸易据点的陷落,葡萄牙人的衰落,已经是板上钉钉。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相继被日本人驱逐,而日本幕府则是禁止除了荷兰以外的所有国家和日本贸易。当然,那些以郑芝龙为首的中国商人,日本也不会拒绝。

听说大量的葡萄牙人去了大明境内,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大明那些人,精的跟猴一样,以天朝上国自居,唯实而不信教,他们在明国又能传播些什么?

不过,即便他们和明国能贸易往来,能贩运大明的货物出来,他们的大明-马六甲-果阿-霍尔木兹-里斯本的狭长航线,又如何躲避荷兰人的海上攻击?

不要忘了,近些年崛起的英国人,也在海上虎视眈眈。

拉莫其正在浮想联翩,忽然哈鲁斯上尉指着远处的海面,大声喊了起来。

“将军,明国的战船!”

拉莫其不由得一惊,抬起头来,向着北方的海平面上看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