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科幻小说 > 星际舰娘快递公司 > 第31章 陆战

星际舰娘快递公司 第31章 陆战

作者:列秋 分类:科幻小说 更新时间:2024-12-24 20:56:50

第31章 陆战

重型装甲炮塔顶部,还会覆盖一层主动反应装甲,这种样式的坦克,完全是为大集团平原强攻而设计的,完全放弃了野战跟巷战,就是没有考虑1000辆以下作战的场景。

这种正前面顶部厚重装甲的主战坦克,拉开战斗冲锋距离,间距10米的一字长蛇阵型,数据上1000辆就能占据整个10公里宽的战场正面,实际上由于主炮射程,能占领20公里甚至更宽。

拜媞塔现代坦克作战思路简单粗暴——只要我数量够大,填满整个战场,那就不存暴露侧翼的问题。

乌压压的主战坦克集群,就如同一面钢铁城墙一般,轰隆隆高速笔直碾压过来,一切单兵使用的的反装甲武器统统失效,光心理跟视觉上的压力,就足以压垮敌人。

那么是不是只要冲锋穿插进钢铁城墙之中,就可以无忧无虑攻击每辆坦克的薄弱侧面装甲,疯狂收割了呢?

之后的战斗给出了答案——不提协同作战的步兵部队,这是一堵会加速、减速,变化站位的城墙,敌人发动反冲锋,我方不会停车就地精确炮击的吗?一万米的有效射程,千辆坦克的密集火力,敌人冲得越过死的越快,因为距离越近就意味能参与集火的坦克越多。

主战坦克对战,又是战列对炮,如同排枪对线,坦克前后排伸缩着隔着万米互轰,冲锋的都是敢死队。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能开始对炮,快速推进到敌人阵前的前提上,如果在那地狱19公里,路上就被过饱和炮火轰趴窝,一切都是白搭。

所以为了能让坦克快速飙过这19公里,第一阶段的时候,步兵前期引导工作十分总要——画面中,两名背着信标下车的士兵,蹒跚来到反坦克坑前,把两根打开开关的信标间隔三步,插在坑前。

信标会笔直朝天散射出一圈激光,就算没有特殊的镜片,在人工迷雾之中,也会散射出肉眼就能观察到的光柱。不一会儿,就出现了白莫邪感叹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的景象,从卫星上看下去,整片战场开始亮起淡蓝色的粒子特效光柱,加上爆炸光效,真是RgB光污染爆棚,场面看起来就十分科幻。

有一说一,拜媞塔战场这样的战场,比之白莫邪见过的银河帝国、坟场战场都更有科幻味道……毕竟信息战,内外信息屏蔽先不说,就算获取了任何信息,也都是直接在每个人的视网膜上、头盔里投影,第三人观察者视角看过去,整个战场上干干净净的,没有任何一丝人为痕迹、一丁点人造光芒,没有任何有信息。

下车来的步兵检查完一个坑之后,随便四处看看,多带两根信标,就是以防万一的。

一般过个三、五分钟,放他们下来卡车,如果没有不幸中奖的话,就会绕一圈回来接走他们,要不然他们就只能原地等待,搭上其它的卡车……不断的敌人炮击,只有一个下去后上不来了的反坦克坑,正常人没有愿意待在这种原地的,基本都是看见车就上。

在大军团行动,就比如现在,十万车辆一起刚刚开始冲锋,运兵车基本不会回头接人,反正回头一般也找不到人,自己的士兵早上别人的车了。

而对于班排来说,也不介意这样的减员,反正只要前进,迟早可以捡到别人班排里士兵,都是同样执行排障任务的或者幸存下来的……

至于为什么到了8日还在插标识,前面5、6、7三天干什么去了呢?

这个问题翻前面的录像也可以获得答案。

5、6日发动攻击的百万人,是纯步兵发动突击,翻出战壕顶着炮弹进行冲锋,冲锋发起点是在旁约人工河前面19公里第一线——大军驻防交火线,就是38公里地狱炮击区的中线,两边都是三条堑壕,士兵在堑壕里进行驻扎防守。

各方身后的19公里,可以称为“堑壕地带的纵深”,有过去交战留下的堑壕跟防御工事,但一般不会长期驻扎士兵,因为没有必要……

在5日姆瓦萨亚还在流星火雨的时候,旁约总司令部就确定要在核心地面战场,艾米莉亚平原这边发动总攻击了。

当天下午,以姆瓦萨亚士兵为主的步兵兵团,从旁约方人工河后兵营出发,进入对岸的交通壕之中,步行急行军前往前方19公里外的火线堑壕。

在艾米莉亚平面地图上,如果说堑壕对峙是竖直的线段,那么交通壕就是横着的线。后方的士兵通过这样的交通壕,可以快速而又安全的抵达前线……

那么有没有坦克车辆的交通壕呢,以前实验过,甚至钢筋混凝土复合装甲地道都在过去百多年中实验过,但都由于跟个笑话似的而被放弃,只有最简单的人员交通壕被保留了下来——

首先是,除了指导导弹外,双方炮击的精度不断提高,二十到三十公里的火炮,误差半径不到5厘米,所以车辆交通壕就是自掘坟墓,根本背离了其躲避防备炮击的目的。

车队、坦克部队,一字长蛇阵进去后,一旦被精确命中,一辆报销堵住了路,整个车队就跟着完蛋。

地道也是这个道理,钻地炮弹、导弹不说,地震一样的每日对轰,就让地道修建基本不可能,一旦出现崩塌,要把地道里的人给安全救出来,都几乎是件无法完成的任务。

费了大功夫挖出来的防御工事,结果变成了自己的坟墓,不说实际伤亡,光对全军士气的打击就十分严重。所以基本没什么地下工事,就算有,那也是在安全的后方。同时也只能算是半地下,毕竟泥土根本起不到任何防护作用不说,回填就是浪费人工,直接在头顶加盖厚实复合装甲层,再铺一层薄土当视觉伪装完事,例如超级要塞都是这个样……

反正在敌方沙盘上,这类要塞都是精确标注出来,与其掩耳盗铃一样躲躲藏藏,不如大大方方加厚防御来硬抗,只要不让敌人几百上千成万的火炮部队压过来进行过饱和炮击,偶尔零星的导弹、火炮乃至核攻击,都是无伤大雅的。

所以大型交通壕没有出现,但人员交通壕则被广泛应用至今。原因第一条,是其挖掘、施工简单方便,不用挖到3、4米深,3、4米宽,60、80厘米深,半米左右肩宽就行了,人员躬着腰能快步通行就行。

第二,由于挖掘建设简单,不是大型工程,可以随意左弯右绕的迷宫式挖掘,让敌人根本观察、确认不到准确的行军路线,炮击再精确,无法确定目标也是白搭。

还有专门发明出来的,60厘米宽的交通壕挖掘柴油车,其实就是把摩托车的框架前轮改装成翻土大犁轮,先往下压车头,把自己挖到80公分深的标准坑位深度位置后,在拉平车头,以步行的速度向前推进,所过之处,泥土统统被翻卷到两侧壕外堆起来,几百上千辆挖掘车,两两相对开,一小时不但就能挖出一条19公里直达前线的交通壕来了。

第三,防御效果方面,有效的让碎片高爆炮弹,对人员的杀伤几乎降到了零,只要是在交通壕外爆炸,所有四散的碎片就不可能伤到人员。

因此5日这天的战斗情况是,大白天的时候旁约百万大军,微弯着腰进入交通壕,往前线跑步前进。

凯联方面监听到动静,惯例发动炮击,轰炸对面19公里的土地……虽然明知无法有效杀伤旁约方面人员,一发炮弹就算碰巧落进交通壕里面,以人员行进间距、速度,最多也就带走十来人,跟炮弹的消耗不成比例,但对于攻击部队的“欢迎”流程是要走的。

头顶空爆的伤害也能被现代头盔有效防御,加上还有专门防御炮弹的密集阵进行支援……

但战场毕竟不是郊游,如果我方让对方轻轻松松就进入战位,显示不出我方的“热情”,会影响到双方士气,让对方以为这边已经疲软,让我方一线将士以为上面指挥官抛弃他们了……气势就是此消彼长,会影响到战斗结果的细节。

受到凯联“热烈欢迎”的旁约百万大军,在深夜前全部入驻堑壕,然后马上照明弹全发,一刻不停的连夜发起了冲锋。

旁约的这次进攻,堑壕里的驻军也参与了进来,一直打到了6日,成功前进了1公里,7日凯联方面投入了装甲部队后,才把旁约的攻势给压住。

别小看这1公里,中间19公里处的火线上,双方堑壕只隔着200米,两边都在步兵武器有效射程内,后面每隔200到300米就又是一条堑壕,一共三条,互相掩护,前面一条堑壕丢了,可以退守后面一条,可以在后面就近组织反扑,夺回丢失的堑壕。

而旁约跟凯联都有的这三道堑壕防线,正好差不多是38公里中的1公里,是最近五年内才最终修筑形成的……

打下对面的这1公里,意义重大,意味着凯联方面失去了现代的堑壕防御体系,只能重新利用旧时代的堑壕了。

所以知道了5、6、7这三天的行动后,自然就明白先头步兵部队,是不可能有功夫去插信标,为跟进部队导航的了,战略目的就不一样。

地震海啸也阻止不了的战争。

在旁约方进入进攻出发位前,是伴随着羲檀乐称之为“礼炮”的漫长马拉松——因为这边世界末日了,她们听蘅蘅姐说对于错过“流星雨”十分遗憾,所以全球找着大动静场面观看。

虽然当时银河帝国那边还处于战争中,但好事的小丫头们还是吵着换休,强行要到了假,赶过来看热闹……

再说5日晚上,旁约第一阶段进攻步兵队伍,一到最前线,根本不带停的,一填满26公里长的“起跑线”,直接就发动集团冲锋。

这个时代,有防御炮击的方法,自然也有了防御机关枪的手段,不再是地球一战、二战时那样,步兵向敌人完备的机枪阵地、防御工事冲锋,就是场一面倒的屠杀,机关枪无法再如同割麦子一般,一**收割冲锋的步兵了。

然而战斗并没有因此而变温柔,反而由于“矛盾”的升级,变得更加高烈度起来。

到了半夜,战况更惨烈,两百米的距离,旁约一方一波又一波,举着机动护盾、推着移动碉堡,顶着凯联的反器材枪械、火箭筒发动不间断攻势。

双方手榴弹、迫击炮、火炮,各种爆炸物丢向对面阵地,进行压制,密集阵火神炮时而对空防御炮弹,时而平射扫荡冲锋的人群。

密集阵,一般来讲对空中来袭的炮弹无法有效的防御,高速中的炮弹有效拦截截面不足一针头,然而当单位空域中的炮弹,密度高起来后,空爆冲击波的密集阵,还是能击飞震偏炮弹、空爆破片的。

高爆破片弹,空爆的话杀伤力反而更大,所以并不会当它飞到正上方空中时引爆它们,只会在它们抵达部队头顶之前,进行拦截。

小型的密集阵火神炮,为步兵机动型的,是配属在连一级的防御火力,比班组重机枪高一个级别,火线堑壕里部属数量在一万到十万架之数。

外观向一只21世纪的常见滚筒洗衣机,“洗衣机”肚子中间开门的部位,是一只齿轮转筒接头,由一名士兵专门背负两根1米到1.2长的六管加特林枪管,两个士兵推拉着四个大轮子的“洗衣机”在堑壕里跑步移动,三名士兵背负弹药,两名士兵携带柴油发电机系统。

移动到专门挖掘出来的掩体战位里面后,推车的两士兵开始展开密集阵,卸下轮子变成稳定炮身的炮架,将其固定在原地,同时打开弹药仓、电源仓。背枪管的士兵,将转轮枪管跟密集阵炮身进行组装连接。

炮手、观察手一般就是由推车的或者背枪管的士兵担任。

弹药组的三人,装弹的装弹,挑选甚至还会现场制作有特殊要求的弹种。发电机组,任务最简单,放下发电机,把背着的燃料倒进去开始发电。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