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三不朽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三不朽

由此,历朝历代虽然都有皇帝进行寻仙问药、炼丹求神的活动,不过越到后面的朝代,就越少皇帝做这种事,因为无数前人的经历验证,这种追求长生不老的方式方法,不但容易引来朝臣和世人非议,还没有多少效果,秦皇汉武后最杰出的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由于吞服金丹过量,以致遭受箭伤的身体难以痊愈,最终于五十岁的时候病逝了(虽然说古代“人生七十古来稀”,但是以皇帝的生活和医疗条件来说,五十岁绝对不算是长寿之君)。

唐太宗李世民的经历,足以证明吞服丹药非但不能长生不老,甚至还有反效果,对身体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自唐朝之后,历代皇帝求仙问药之举日渐稀少。

因为这些皇帝都明白到,追求肉身的长生不老只能是缘木求鱼一般,并无确切可行之法,于是那些有为之君,尽皆开始追寻另一种长生不老,那就是精神上的长生不老。

而精神上的长生不老,儒家对此早有一套逻辑自洽的理论,那就是修齐治平,乃至“三不朽”这个儒家的最终目的,所谓“三不朽”,《春秋左氏传》中明确记载,鲁襄公二十四年,鲁国的叔孙豹出使晋国,晋国的范宣子迎接他,两人就什么是古人说的“死而不朽”作出的讨论。

首先是范宣子(士匄,祁姓,士氏,封地为范邑,谥号为宣)问出这个问题,叔孙豹没有立即回答,范宣子就说道“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其是之谓乎”,意思是说范宣子的祖先从虞、夏、商、周以来世代为贵族,香火不绝,这应该就是“不朽“了。

叔孙豹听到范宣子这样说,不同意他的说法,就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豹所闻,此之谓世禄,非不朽也。鲁有先大夫曰臧文仲,既没,其言立,其是之谓乎!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绝祀,无国无之,禄之大者,不可谓不朽。”。

就是说叔孙豹认为范宣子的情况,只能算是“世禄”,并不是“不朽”,只有好像鲁国已故大夫臧文仲那样,就算已经逝去多年,其言论依然被世人谈论,在各诸侯国之间流传,这才算是“不朽”。

而臧文仲的这种“言不朽”,还只是最低层次的,其上还有“功不朽”这个层次,最上面还有“德不朽”这个最高层次,如范宣子这种宗族得保、香火不绝的情况,并不能说是“不朽”。

这是历史上首次对“三不朽”的记载,后世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子第31世孙。)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这算是学术界对“三不朽”的引申解释,不过后世对“三不朽”最简单通俗的解释就是,“立德”是指道德操守而言,“立功”乃指事业功绩,而“立言”指的是把真知灼见形诸语言文字,著书立说,传于后世。

然而皇帝这种“职业”,操控人心、平衡各方势力的权术方是关键,要说“立德”的话,根本就是不可行的,看看宋襄公高举“仁义”大旗以致国力衰败此例子就知道了。

而“立言”的话就更不可取了,皇帝日理万机、协调阴阳,又如何有充足时间钻研学问、著书立说以流传于世呢,最多就是像明成祖朱棣命人编纂《永乐大典》、清高宗乾隆皇帝命人编纂《四库全书》那样,打一个擦边球而已,但是世人尽知,此两本巨著并非皇帝所写,所以也难以称为“言不朽”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