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零三章 李易安的诗

第三百零三章 李易安的诗

历代文人墨客更是多有描画项羽、乌江、垓下等事迹的诗句,其中唐代杜牧的《题乌江亭》“胜负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与宋代王安石的《题乌江项王庙诗》“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最为值得回味把玩,两首诗似是互相呼应一般。

杜牧的诗是惋惜,认为项羽只要“包羞忍耻”退回江东,应可再有一番作为,也是“卷土重来”一词的出处;而王安石的诗却似是回答杜牧“未可知”一问,认为败势已成,江东一隅之地未必肯再次倾全力助项羽与刘邦一决雌雄。

不过杜牧和王安石两人都是政治家,杜牧是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官至刺史,历任黄州、池州、睦州;而王安石就不用说了,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官至宰相,宋神宗“熙宁变法”的主导者,其创设的青苗法、保甲法等被后人时常议论,即使变法最终失败,死后仍然被追赠“太傅”,后来的宋代君主更是赐谥号为“文”,所谓“生晋太傅,死谥文正”乃是文人毕生最大心愿,“文”虽没有“文正”那么至美,但也是极为难得的了。

两人都是官场之人,写项羽的诗句自然满是政治观点,都是从时势着手,但是其余的文人墨客就纯粹得多了,多是对项羽宁死不屈之志的赞颂顺便鄙视一下当年刘邦鸿门宴逃遁(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或是对项羽最终下场的惋惜(碧草凌古庙,清尘锁秋窗。当时独宰割,猛志谁能降。鼓气雷作敌,剑光电为双。新悲徒自起,旧恨空浮江。)。

而其中,自是宋代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诗最是出名,自此之后,项羽人物形象和评价渐趋正面,在鸿门宴中不杀刘邦乃是因为兄弟义气,是豪气干云的表现,而无视了当世或近世之人,对项羽临大事而不决的妇人之仁的嘲讽。

而且也忽略了刘邦、项羽二人兄弟之情的真假,他们两人“约为兄弟”,史料中并无详尽记述结义过程,只是在《史记》中从刘邦口中说出“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之语,也就是说他们两人在楚怀王面前互相称兄道弟而已。

如果往差的方面想,这就如后世那样,两个部门的主管在领导面前表示要互相友爱、团结一致一样,其中有多少真情就可想而知了,加上刘邦可是比项羽足足大二十四岁的人,而项羽家族在楚国中举足轻重,可是势力大到楚怀王都要忌惮三分的,两人谁为兄谁为弟可真的是难以分得清楚了。

刘邦、项羽兄弟之情成疑,后世之人刻意强调,却对项羽吝惜赏赐,以致属下多有离去之事鲜有提及,得陈平、韩信如此大才而不能用,使其投往刘邦,自己身旁只有龙且、英布、季布、钟离昧等次一级的将领(英布后来也投下刘邦,还参与了垓下之战围杀项羽),终于在刘邦手下的豪华天团打击下,惨遭团灭。

项羽一生所作之事,其实颇多残暴之举,焚阿房、坑降卒,单单是新安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基本上就与白起长平一战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差不离,但是项羽却没有获得如“人屠”这种恐怖的称呼。

而项羽身为西楚一国的君主,不听良言、疏远忠臣,也与后世一些昏君所作所为相近,却也是没有昏庸的名声,真是奇哉怪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