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

第三百三十九章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以前倒是知道这两段文字,不过没有什么感觉,如今再看这两段文字,突然感觉好像可以联系起来看啊,果然《诗经·小雅·鹤鸣》中“他山之石,可以为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说的十分正确,道家经典和兵家经典在某些方面还真的是可以互为印证的。

关于“水”的这两段话,是不是可以理解为,《道德经》说的乃是水未发之时的储势,《孙子兵法》说的乃是水发动之时的情形。

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这句话,是不是又与《孙子兵法》中“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这两句话互通,说的乃是水储势之时,一副与人无害的样子,又在没有人发现的地方储势,所以一旦发动,就自然是“难知如阴,动如雷霆。”了。

关于“势”,我又联想到道家宗师、道教重要教派武当派的创始人——张三丰,相传尤其所创的太极拳,深谙太极阴阳之理,诠释阴阳互相转化之道,尤擅“以柔克刚”。

但是后世所传之太极拳,只见慢、柔之态,全是“阴”之一面,独缺“阳”之一面,显然并不符合“太极”之名,倒不如叫“九阴拳经”还名副其实。

故此后世有人大胆假设,太极拳估计应该分为练法和打法,练法就是后世人们晨运时候在公园挥舞的那套拳法,尽显阴柔之姿,而打法估计由于现实种种原因(武术式微、传授保密等)失传了,按理来说,打法应该是一种阳刚之极的发力方法,如此练法加打法,才符合“太极拳”这个名字啊。

而从《道德经》和《孙子兵法》关于“水”、“势”等的描述,我不由大胆假设,或许太极拳中的练法和打法,两者可能根本就是合一的,没有明显的区分。

太极拳说白了就是储势和发势的方法,原理就如同弓箭一样,所谓的练法就是将人体锻炼成弓臂和弓弦的方法,所以才有柔、慢的体现,目的就是在不伤及人体的情况下将人体尽量柔软化。

实战中的太极拳,应该是将人体这张弓拉满,然后配合特别的发力方法将人的手化为弓箭发射出去打伤或击杀敌人,至于拉满弓的过程,可以用自己的力量,自然也可以借用外力,所以才有了传说中别人打太极宗师一拳,太极宗师能够立刻还以更重的一拳。

这明显就是别人打来的一拳,经过太极宗师柔韧的身体变为自身的力量,令到太极宗师的拳头能够更快地打出,使得敌方无从躲闪的描述。

而这种发力方法,估计由于如果身体没有锻炼到位,很容易损伤自己的身体,也由于能够运用全身之力,极易失手打死人,所以这种发力的方法可能不记于文字,只凭口述传授,就是师父觉得你的功夫够了,或者是心性修养够了,才会传授给你。

只是历史上种种案例说明,这样的传授方法,迟早是会出问题的,因为没有文字记载,口述耳闻总有错漏,加上传授之人难保意外,万一没有传授出去就死了,就又少了一个传授之人。

而且在古代那种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社会,流派里面很难知道哪个传授者出了意外,就是说流派首领也不知道传授之人还剩多少,一个不小心,传授之人只剩一个也是全不知情的。

再加上清末民初及之后那么多战乱,太极拳的这种发力方法失传了也是毫不出奇的了,而锻炼方法,估计由于流传甚广,只要是个门徒都多少有点传授,故此才流传了下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