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起眼的嘉庆与道光

第三百六十五章 不起眼的嘉庆与道光

但是变法其实是要聚集全国之力才能有望成功的,到了国家命悬一线的时候,求存已是不易,若再谈变法更是天方夜谭,只是王安石在宋朝国力已显颓势的时候,就急匆匆进行变法,落个凄惨下场。

这个结局太过惨烈,使得后世诸多政治家都是谈“变法”色变,都是宁愿维持现状而不作改变,等到形势已经危若累卵的时候,才不得不变法以求存。

于是自宋之后,历朝都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变法可能加速国家衰亡,于是君主大臣就算知道国力已经显得衰弱,也不敢贸然提出变法,只是努力维持现状,这是有力无心。

到了国家末期,国家各项指标已经下降到一定水平,什么吏治败坏、军队涣散、国库空虚都一一呈现出来,这个时候就算君臣上下一心变法,也只是徒劳,这是有心无力了。

而宋之后的朝代,奉行不轻易变法而求稳求存的政策,也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作用,明、清两朝就没有中途亡国而有南明、南清(虽然史上确有南明,但是南明只存在了短短十八年,而且可以说是一直在清朝的追击之下,历史上大多不认为这是一个独立的朝代。)。

奉行这个原则最成功的其实是清朝的嘉庆、道光皇帝,这两个皇帝虽然在历史上并不出名,起码比起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来说,存在感薄弱多了。

但其实细究起来,嘉庆、道光两人皇帝才是清朝的中坚,因为清朝自乾隆以后,国势衰颓,在下坡路上飞奔,到了嘉庆初年,土地集中、经济危机、吏治**、国家机器运转不灵等问题集中爆发,统治者焦头烂额,应接不暇。

然而,这不过是历代王朝中期的普遍性问题,嘉庆、道光两任皇帝还面临着中华民族立国五千年来史无前例的难题——人口爆炸。

按照后世根据一些史料统计,中国历代的人口而论,清朝最多,嘉庆朝人口突破了三亿,向四亿关口迈进,到了到了道光皇帝执政时期,人口终于突破了四亿,当时,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到处人满为患,人多地少的矛盾尖锐,劳动力出现了剩余,由此造成了粮食供应的危机,饥饿的阴影笼罩着人民的生活,社会矛盾随时可能激化。

清政府随即开展了鼓励垦荒、推广高产作物、严禁酿酒、限制经济作物的种植等一系列政策,但是清朝毕竟是一个农业社会,并没有完整的工商业,容纳的人口始终有限,土地面积无法扩大,人口增殖的势头得不到遏制,这些举措都是治标不治本。

尽管社会现实如此,但是嘉庆、道光以及此后的清朝皇帝创造了一个奇迹——当这个王朝已经注定了衰亡命运的情况下,他们硬是把这个王朝的生命周期延长至了1911年,此间,清朝多次起死回生,长期衰而不亡,这难道不是一个奇迹吗?

而造成这个奇迹的原因,就是嘉庆、道光两代君主没有效法前代王朝,搞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而是把求真务实当成为政之道,推行了一系列的“实政”举措。

虽然这些举措不足以使一个没落的王朝的命运出现根本性的转机,但是,他们把传统体制的潜力挖掘到极致,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更重要的是使得王朝的威信未倒,人心未散。

这也是当道光王朝落幕,太平天国起义席卷半个中国的时候,士大夫阶层没有赞助太平军,而是与清王朝站到一起;当太平天国建都南京,然后挥军北伐的时候,北方的老百姓没有热烈地迎接太平军的到来,他们至少在清军和太平军之间采取了中立立场;而汉族士大夫的代表曾国藩异军突起,最终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的最大根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