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二十九章 “镜人”魏征

第二十九章 “镜人”魏征

归根到底,所有君王的心理就是:我是整个国家的中心,也是唯一的主角,所有人都要围绕着我来服务,而整部“治国”的大戏,也要围绕着自己这个主角来演。

任何抢自己戏份的角色,轻则踢出剧组,让其去演其它“戏”,重则让其永远消失,再也不能参演其它“戏”,而且大部分帝皇,都把导演、监制和编剧的工作都包揽了。

帝皇手下的群臣,只是其组建的一个名为“盛世明君”剧组里的成员,每个成员都会按照帝皇的想法,设定一个角色,如果不按帝皇的设定去演戏,只为落得被逐或被杀的下场。

但是,这样配合演戏是十分压抑人性的,就如薛之谦里的那句歌词一样:“该配合你演出的我演视而不见,在逼一个最爱你的人即兴表演”,有些时候,即使配合再好,在某些时候也会脱离设定,无法令帝皇满意的,从而把“戏”演砸了的。

最为明显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和“镜人”魏征,他们两人,一个以“从谏如流、气量宽宏”的千古名君身份,一个以“犯颜直谏、不顾生死”的铮铮诤臣的身份,合演一出“君臣相得、臣死谏君相敬”的大戏十数年。

更使唐太宗李世民留下了一段千古名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这段话是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说的,这里面的意思,可算是对一个臣子的充分肯定了,历来都是死后哀荣之盛的典型。

但是在李世民说出这段话的同年,李世民就手诏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徵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还推倒了魏征的墓碑,据说还把墓碑上的刻字铲平了。

前后待遇如此悬殊,简直是颠覆了李世民一贯英明神武的形象,就算是后来的诸多史学家,都没有人能为李世民将这件事圆过来。

而这件事,也和“玄武门之变”一样,成为了李世民仅有的几个污点之一。李世民为何甘愿在史书上留下污点,也要如此对待魏征?

究其原因,史书记载有三,一是侯君集与太子李承乾密谋造反,失败被论罪处死,而侯君集是魏征推荐给李世民的;二是太子左庶子杜正伦,负责教导太子,太子竟然谋反,显是教导失当,于是杜正伦被罢官流放到驩州,而杜正伦又正是魏征向李世民举荐的;三是魏征死后,李世民得知魏征多次上表献谏,都会拿自己前后的谏辞给史官褚遂良观看。

李世民就拿前两件事做文章,说魏征事涉太子谋反,举荐人才有误,故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以作惩戒。

但是这个理由其实颇为牵强,历朝历代都没有这个例子,就算是司马迁受李陵牵连受了宫刑,也是司马迁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惹怒了汉武帝刘彻所致的,从来就没有因为被举荐人犯罪,而牵连举主这样的例子啊。

就算到了二十世纪,这样牵连也是不现实的,如果这样搞,就不会有人负责人事,所以后来有些研究这段历史的人,都说这个理由并不是李世民推倒了魏征的墓碑以作惩戒的真正原因。

反而是最后那件不能清楚定罪的事,才是李世民这样做的真正原因,因为魏征把自己对李世民的谏言拿给史官褚遂良观看,按事实来说并不是什么罪过。

但从李世民那边来看,魏征这样做,有点借李世民的皇帝名义做文章,以求自己名留青史的意思,就犹如后来的明朝文臣“骗廷杖”一样,是有点贬低皇帝提升自己在民间名声的意思。

所以后来明朝的皇帝也不上这当,骂就随便让那些文臣骂,绝对不打他们“廷杖”了,而李世民遇到这种事,估计也是恶心得不行,才会出此下策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