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命运三国之龙套觅封侯 > 第四百六十一章 历史上的王朗

第四百六十一章 历史上的王朗

不过说是闲棋一着,也是不能不做的,正是两国相争无所不用其极,与其让曹魏上下一心不知道憋什么坏招对付大汉,倒不如趁现在曹魏内部还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小小试探一下。

反正不管曹魏那边如何应对,总会引起其朝野上下的争论,这就已经牵扯了曹魏小许的注意力,那么这计划就已经算是成功的了。

诸葛老大这般言传身教,又让我和费祎学到了一样东西,那就是凡是对敌方做任何计划,也不要设想获得多大的效果,以最保守的态度估计敌方受到的影响,再以这个影响考虑下一步的行动,这才不会出现举止失措的局面。

这就是后世总结出来“料敌从宽,预己从严”的经验之谈,这个时代虽然没有总结出这句话,但是观诸葛老大的做法,估计这也是他一生信奉的信条了,难怪后人会说出“诸葛亮一生唯谨慎”的评语了。

至于费祎去拜访的对象,肯定就不能是曹魏亲信派曹真、陈群司马懿这类人了,那样就显得太虚假,完全没有说服力。

但是亲汉一派的人,自王佐荀彧死后,曹魏那边已无明显如此倾向的大臣了,而且就算有,诸葛老大也不会这么蠢让人去拜访这种人,那样就等于逼着别人去死一样了。

所以最后诸葛老大他们经商议后,就确定费祎拜访的对象为王朗,王朗这人现时为曹魏的司徒,身居三公高位,确是重臣。

而且《三国演义》中虽然王朗的结局是被诸葛老大北伐骂死的,是曹魏的死忠份子,但是历史上的王朗却并不是这样的一个人。

王朗早年师从太尉杨赐(说出“鸡肋”名句的杨修的爷爷),因通晓经籍而拜郎中,任菑丘县长,后来杨赐逝世,王朗因而弃官为杨赐服丧。

服丧期满后,获举孝廉、受官府征辟,他都不应命,乃后才被徐州刺史陶谦举为茂才,任徐州治中从事。

之后汉献帝被李傕、郭汜控制,王朗与徐州别驾赵昱建议陶谦遣使向献帝进贡,以表示对汉室的支持,陶谦听从,并命赵昱带奏章至长安。

献帝接到奏章后,颇感赞赏,并升陶谦为徐州牧、安东将军,王朗也被任命为会稽太守,据记载任上干得不错。

后来孙策攻下会稽,王朗被擒,但是不愿为孙策效命,坚持自己乃是大汉之臣,孙策见王朗儒雅,也没有怎么难为他,只是王朗不忍连累其属下功曹虞翻一同受罪,让虞翻回家侍奉母亲尽孝。

孙策最后让张昭劝王朗为其效命,王朗只是不从,孙策只得将王朗流放了事,王朗在这个艰难时期,虽然处境穷困,仍然收容体恤亲友旧属,分给他们的多,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少,甚有义名。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其“虽流移穷困,朝不谋夕,而收恤亲旧,分多割少,行义甚著。”,也是一个真的汉子了。

后来曹操护持汉室,迎奉汉献帝,以汉丞相的名义征辟王朗,王朗才欣然从命,被任命为谏议大夫,参司空军事。

观王朗生平,其显然并不是曹魏的死忠分子,也不是曹魏嫡系出身,反而是汉臣一系,虽然后来曹魏建立,其备受重用,但也只算是因缘际会了。

所以诸葛老大他们选中王朗此人为切入点,也确实是费煞心思的了,最难得的是王朗除了身居高位外,其还是经学大家,所作的《周易传》是曹魏那边学习《易》经的重要典籍。

王朗博学多闻,校注儒家经典,所作甚多,有文集三十卷,著有《周易传》、《春秋传》、《孝经传》、《周官传》等书籍,后世还将王朗注解里的思想称为“王学“,是东晋时期的显学,一度压倒郑玄的“郑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