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重生之实业大亨 > 第496章 另辟蹊径

重生之实业大亨 第496章 另辟蹊径

作者:过关斩将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时间:2024-12-24 21:00:43

第496章 另辟蹊径

在当时,棉花收割机只有两个国家生产,一个是美国,另一个就是俄罗斯。其中俄罗斯的棉花收割机还是源自于苏联时代的技术。

这倒不是因为德国或者日本没有生产棉花收割机的技术,而是因为欧洲和日本都不是棉花的产地,欧洲和日本的农机企业自然就不会去研发棉花收割机。

以当时的世界工业格局,除了美国、欧洲和日本之外,其他地区的工业水平,是很难去研发棉花收割机这种产品的。

农业领域当中,有两种大宗产品,比较晚才进入到机械化耕种收割的时代,一种是菜籽,另一种就是棉花。

棉花是美国立国初期最总要的农作物,美国前一百年的历史,基本上就是种植棉花的血泪史。所以早在1850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刚刚开始的时候,美国人开始尝试用机械收割棉花。

然而棉花的特点,也注定了机械收割的难度比较大。美国人整整研究了七十多年,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才发明了商用的摘棉机器,只不过效率实在是不敢令人恭维。

早期的采棉机,工作效率还不如人工采棉,唯一的好处大概就是能节约人力。

之后美国人又研究了五十年,终于做出了高效率的机械采棉机,到了1975年,美国人终于实现了棉花收获的机械化。

而当时正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在较劲,既然美国人开始用棉花收割机了,那么苏联人也不能落后,于是苏联也加快了棉花收割机的研发,并且在1980年,也开始大规模推广和使用棉花收割机。

但是那个时代的棉花收割机有两个缺点,一是出棉率低,大概只有七成左右;二就是含杂率高,因此会降低棉花的品质。

大规模机械农业一直有个缺点,那就是产后损耗比较高。

机器毕竟不是人的双手,在使用大型收割机的时候,必不可少的会损失一些损耗,粮食作物的损失会少一些,水果蔬菜的损失会大一些。

后世的棉花收割机,出棉率能到90%以上,也就是损耗可以控制在10%以内,而在**十年代棉花收割机刚刚出现的时候,损耗都是还在30%左右的。

美国和苏联的耕地面积比较大,不夸张的说,人家地多的根本种不过来,损耗一点农产品,也觉得无所谓。

然而对于中国而言,这种超过10%以上的损耗,绝对是农民伯伯承受不起的。

另外机器收摘棉花,会造成大量的铃壳、断枝还有碎叶掺杂其中。所以当时机械化收割棉花,必须要再投资一大笔钱,配备棉花清理厂,去掉棉花里的各种杂质。

美国人财大气粗可以这么玩,而中国人连棉花收割机都用不起,更别说再建一个棉花清理厂了。

所以在**十年代,棉花收割机并没有在中国推广使用。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中国的人力成本低。

既然花钱可以雇人去采摘,出棉率高,还没有杂质,干嘛要去买昂贵的棉花收割机!

每当九月份棉花收获的季节,全国各地前方新疆的列车上,都会挤满了彩棉大军,辛苦彩棉一个月,能赚到平时小半年的收入。

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棉花收割机也变得越来越先进,不仅彩棉率提高,杂质率也大幅度降低,中国也开始使用起了棉花收割机。

有些地方甚至是无人的棉花收割机,北斗卫星一定位,棉农用手指按几下手机,就能完成收割。

中国国产的棉花收割机,跟美国的棉花收割机是有差异的。

世界各地所耕种的棉花种类,实际上是不一样的,美国种的是比马棉、非洲种的是非洲棉,南美种的则是巴西棉,不同种类的棉花,采摘特性是不一样的。

即便是同一品种的棉花,由于土壤、光照、雨水程度不同,长出来的也是有区别的。

所以美国的那种大型棉花收割机,未必适合中国棉花的采摘,而中国的棉花收割机,也是专门针对中国市场所研发的。

国产棉花收割机使用的调解机械刀片,可以将各种棉桃中的籽棉彻底的分离出来,即便是棉桃没有完全成熟,或者棉桃水分含量不同,也没有问题。

而且分离后的籽棉不会被打散,可以基本保持原状。

在棉壳分离的过程当中,国产棉花收割机使用的并不是美国那种传统的分离传动结构,所以结构也要更加简单一些。

机械设备当中,所使用的复杂结构越少,机械的稳定性就越高,也就越不容易出故障,因此国产棉花收割机的稳定性也要更高一些。

国产棉花收割机,在后世已经是国家级的发明专利,专利权自然是国家的农机研究院所有。李卫东所看上的,也是这一套专利技术。

九十年代的中国,棉花收割机还是一种冷门农业机械,没有农机企业生产,也没有农机企业研发。也就是农机研究局这种公立性质的科研机构,才会关注这种产品。

这也就意味着,李卫东想要做棉花收割机的话,没有人会跟李卫东竞争。

趁着其他农机企业都没有意识到棉花收割机的市场前景,李卫东先把这个项目拿下来,等到以后其他企业发现棉花收割机能赚钱的时候,富康农机早就掌握了了核心技术。

到时候随随便便申请几个专利,就能形成专利壁垒,去卡别人脖子。

而且李卫东还不担心其他农机企业会做山寨,因为这是从农机研究院里得到的项目,国内的农机企业,要是敢去山寨农机研究院的科研成果,估计连产品都没法上市。

……

李卫东提起棉花收割机的时候,对面的何大伯却是微微一皱眉头。

“卫东,你说的这个棉花收割机,应该是个偏小众的农机吧?”何大伯开口问道。

“何止是小众,国内压根就没有人在用这东西!目前使用棉花收割机的,主要是美国,其他几个棉花种植大国,基本上还是靠人力采摘棉花。”李卫东笑着答道。

“是因为机器采摘的成本比较高么?”何大伯开口问。

“外国的机器设备,卖的肯定死贵,不过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一点就是机器采摘的出棉率和品质率,都不如人工采摘。”李卫东开口答道。

何大伯对这方面不太了解,反倒是旁边的何伯母开口说道:“我年轻的时候下乡插队,曾经中国棉花,这个棉花的采摘,的确跟有很大的讲究的……”

何伯母介绍了一番后,何大伯终于明白了机械采摘棉花的难处。

“照这么说,机械采摘棉花,浪费又多,又会降低品质,这种农机产品好像并不适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吧?”何大伯开口问道。

“现在不适合,不代表以后不适合,而且棉花采摘就是那么一个月的时间,若是没有那么多人力的话,最终还是得依靠机器嘛!”李卫东开口答道。

何大伯则回应道:“这样吧,一会吃饭完,我先帮你问问,看看农机研究院中有没有棉花收割机的相关研究。”

中国曾经有一个农业机械工业部,专门负责国内的农机发展,这足以证明国家对于农机行业的重视。

后来这个农机工业部,改名为第八机械工业部,再后来并入到第一机械工业部,也就是当时的农业机械总局。

再后来,国家又成立了新的第八机械工业部,负责导弹工程。而农业机械总局也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独立出来,恢复了农业机械部的建制。

直到八十年代,农业机械部再次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成为了机械工业部。

何大伯作为机械工业部的领导,一个电话就问道了棉花收割机的研究情况。

“行,我知道了。”何大伯放下电话,开口说道:“农机研究院那边,还真有一个项目组,在做棉花收割机的研发,据说负责这个项目的,还是个年轻的博士后。”

“那研发的进程怎么样了?”李卫东开口问道。

“这个我就不太清楚了,毕竟我对棉花收割机这种东西不太了解。”何大伯话音顿了顿,接着说道:“不过我觉得,研发进度应该不会太顺利。

我刚才说过,负责这个项目的是个年轻的博士后,农机研究院里申请科研经费,多少也是会排资论辈的,年轻人得到的经费应该不会太多。

另外棉花收割机产生的浪费比较大,不太适合我们现在的国情,我估计这个项目的研发,应该也不会得到太多的支持。”

李卫东点了点头:“这个能够理解,国家毕竟是资源有限,好钢得用在刃上!”

“所以卫东啊,你要是想做棉花收割机的这个项目,可是得三思而后行啊!虽说这个项目没有人跟你争,但这个项目也没啥利润。”何大伯说着拿起一块水果,塞到嘴里品味了一番。

“我倒是觉得棉花收割机的前景非常的广阔,只要能提高出棉率,然后解决杂质过多的问题,就能够替代人工收割。”李卫东回答道。

“这需要后续大量的研发和投入。”何大伯一脸严肃接着说道;“你这些年也搞出过不少的新产品,知道研发这种事情是每个准数的,很可能投入大量的时间和金钱,都得不到结果。”

“我明白,如果做这个项目的话,我自己还得贴不少的钱。”李卫东开口答道。

“那你还愿意接下这个项目?你可别忘了,你这次是来分饼的,说白了是来拿好处的,闹了半天自己还得掏钱,而且结果也不一定能成功,这可是一笔赔本生意。你们资本家什么时候改做赔本生意了?”何大伯略带调侃的说道。

李卫东则一脸正色的回答道:“咱们国家不可能一直穷下去,也不可能一直使用人力去采摘棉花,棉花使用大规模的机械采摘,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如果咱们自己不去做的话,以后被外国人抢了先,到时候这个市场又成了外国人的了!事关咱们国家十几亿老百姓穿衣服,可不能去依靠外国人!”

……

中国的农业机械研究院成立于1956年,而当时成立的,还有一个农业科学院农机研究所。

后来两院合并,成立了中国的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八十年代末,国家队科研体制进行改革,农机研究院便是试点单位,开始由单纯的科研院所,向科研经营型院所进行转变。

以当时的国情,做科研根本就赚不到钱,一个科研院所,要是没有财政拨款,根本就活不下去。

好在国家将农机局质量检验中心,放在了农机研究院,也就是说各个厂家的农机,如果想要投产,就必须得经过农机研究院的检验,这也使得农机研究院有了经费来源。

只不过科研这种东西,从来就没有嫌钱多的时候,通过农机质量检验获得的经费,显然不能满足各个科研项目的需求,于是科研经费紧张,也成了常态化。

未来国家还会进行一些列的改革,农机研究院下属会有7家全资子公司、12家控股子公司和5家直属单位,外加是十二个基地和一个农机物流园,一年营收近百亿。

这也使得农机研究院的科研经费变得富裕起来,农机研究院也变成了集科研开发与装备制造于一体的企业。

九十年代农机研究院,显然没有这么财大气粗,经过几轮经费缩减后,各个项目都缺钱。

倪贵林作为农机研究所的一个博士后,此时正惴惴不安的站在院长办公室的门前。

此时的倪贵林,心中已然泛起一种大事不妙的感觉,他能够猜测到,自己所负责的项目,马上就要被砍掉了。

倪贵林所负责的,正是棉花采摘设备的研发。

这个项目刚刚被提出来的时候,就没有获得很广泛的认可,因为在领导看来,棉花收割机这种东西,并不是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有那么多人,根本用不着用机器来摘棉花。

以当时的技术,美国的棉花收割机,采棉率虽然能够到达九成左右,但是杂质率偏高,却始终无法解决,就算是倪贵林延发出了跟美国一样的棉花收割机,但还得再建一个棉花清洗工厂才行。

也正是因为这个项目不被看好,所以项目得到的资金非常有限,钱给的少,研发进度就比较慢,研发进度慢,钱给的就少,于是乎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近一段时间,研究院又开始缩减资金,倪贵林觉得,自己的这个项目,已经在劫难逃了!

而在不久之前,倪贵林接到了院长的电话,让他去一趟院长办公室。

倪贵林瞬间意识到,死刑的宣判终于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