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蜀臣 > 第129章、丝路

蜀臣 第129章、丝路

作者:茶渐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1:02:01

第129章、丝路

长者邀,不可辞也。

郑璞步履缓缓,随在向朗身后,步往其署屋。

待至,甫一进,不由惊诧。

先前有所耳闻,向朗乃是蜀地藏书最巨之人,今日方知果不虚传矣。

只见署屋内两侧庋具高高,堆砌满了书籍;连案几两侧以及坐卧榻之角,都见缝插针堆放着不少竹简。本就不大的空间,亦变得尤其逼仄,竟让郑璞觉得自身落脚都局促。

屋内早有一人在。

年齿约莫弱冠,身长七尺有余,胡须淡淡,相貌端庄。

着士子常服,书卷气异常浓厚,应是向朗的家中之人,而非僚佐。

见向朗与郑璞步入,本坐在榻前读书的他,便起身行了一礼,移步侧墙站去。

“子瑾,此乃我亡兄幼子,名充,字文高。因其长兄宠、次兄平皆已授事,且年齿未及冠,我便留在身侧使唤。”

身为主人的向朗,含笑为郑璞引见。

话罢,亦不忘冲着向充招了招手,“文高,速来见礼。此乃相府参军、领讨虏将军郑子瑾。”

“充,拜见郑参军。”

向充依言再度见礼。

声音温和,行举从容,颇为温文尔雅。

亦让郑璞心生好感。

含笑回了一礼,便侧首目视向朗,赞道,“昔日先帝曾赞向中领军曰“能”,丞相亦赞为性行淑均。今得见文高行止,风姿特秀。故可谓之,宜城向家不乏俊才也!”

嗯,向宠如今官职为中领军,宿卫宫禁。

“哈哈哈~~~~~”

闻言,向朗不由畅怀大笑,连连摆手谦言,“子瑾过誉矣!过誉矣!”笑罢,便伸手虚引郑璞入座,“子瑾,请。”

“长史,请。”

而那向充已然颇为识趣的步出,掩门而去。

待入座,二人寒暄了数句客套,向朗便敛笑作肃容,轻声道,“子瑾之书至冀县时,丞相便召我私下与议。书中诸多谋策,皆对我大汉裨益。唯有‘摊丁入亩’,丞相踌躇良久。非是觉得子瑾思虑不周,乃是恐对子瑾他日不利耳。”

于我日后不利?

呵,应是此策一旦在汉中及武都实施,让益州豪族们惊觉,以为日后会推行至巴蜀之故吧?

心中略略作思,郑璞拱手作礼,谦逊言之,“不知丞相忧我何?还请长史不吝明我。”

“乃朝廷勋贵之故。”

却是不想,向朗给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先帝仁厚,昔日夺回汉中郡时,以汉中人口荒芜,便将不少田亩赐给了有功之士。”

郑璞听罢,心中才了然。

昔日先帝刘备定蜀后,本想将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后被赵云谏言而至,仅是赏赐了功高者。后攻下汉中郡,便将郡内田亩大肆封赏,以劳功臣。

其中,荆襄系的僚佐,多有田亩桑园在汉中。

因攻下成都时,元从系及东州士大多已经赏赐过。

今若是将“摊丁入亩”在汉中郡推行,必会损伤此些勋贵的利益。

毕竟,依着丞相治事公允的惯例,此些勋贵必然先做贯彻摊丁入亩的表率,而让徙入汉中郡的豪族子弟无有悖论。

是故利益受损的荆襄系僚佐,不敢记恨丞相,却会对始作俑者的郑璞切齿。

尤其是,郑璞乃益州士人。

天生便不讨荆襄系喜。

丞相素来器异郑璞之才,已经将之当成大汉后继重臣来培养,自是对郑璞他日不溶于荆襄系而有所顾忌。

“多谢丞相与长史维护之情。”

沉默少许的郑璞,昂首而道,“不过,为臣者,但求为国裨益,不敢徇自身。我虽不成器,亦不俱日后被他人所讦。”

“壮哉!”

闻言,向朗音色皆穆,拊掌而赞,“子瑾报国之心,日月可表也!”

就是赞罢,却又露出笑容来,轻声谓之,“丞相知子瑾为国谋事,素来不惜自身。故召我与议之,便是想着能否益补一二。”

哦?

丞相竟已为我作思邪?

挑了挑眉,郑璞神情有些诧异。

不过,转念一想,却又觉着不足为奇。

依着丞相事无巨细皆躬亲、谨小慎微的性情,常习惯先消弭诸多隐患后,方将事情付之于行。

唉,又劳丞相费心了。

微不可闻的叹了声,郑璞露齿而笑,“我愚钝,还请长史明言之。”

“呵呵~~~子瑾自谦矣。”

向朗捋胡而笑,却是不答反问,“子瑾尚且记得,陛下赐婚于你之前,丞相曾有言声称为你寻一姻亲否?”

“丞相恩德,我自是不敢有望。”

顿时,郑璞闻言便敛容,拱手侧右遥致丞相。

“然而,子瑾恐是不知。”

微微昂头,向朗语气有些怅然,“若是陛下无有赐婚之举,丞相便寻我之幼女,抑或者是故侍中马季常之女许于你了!”

呃~~~~

竟有此事?

天子赐婚故张车骑之女,竟不是丞相奏言邪!

一时之间,郑璞愕然。

而向朗叹罢,亦不等他开口,又继续发问道,“我那侄儿文高,子瑾方才已见矣。不知子瑾观其才如何?若是步上仕途,可堪为国裨益否?”

不过谋面数息,竟让我断言?

不会是........

闻言,郑璞心中隐隐有所悟,亦没有作推辞。

“长史有问,我不敢不答。且试言之,如有谬处,还望长史莫怪。”

略作思虑,郑璞先含笑客套一句罢,方说道,“我观文高仪表堂堂,昂藏七尺躯。行止从容,可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

“哈哈哈~~~~”

向朗大笑,亦没有谦逊,“丞相亦颇喜文高。已有言嘱与我,称明岁待文高及冠,便辟他入相府为僚佐。”

“我尝闻,锥处囊中,其末立见也。”

得言,郑璞冁然而笑,谑言而谓,“有道是‘内举不避亲’。正值国家用人之际,长史有侄成才,却令之守于左右,乃屈才矣!”

“哈哈哈,子瑾莫过赞。”

喜笑盈腮的向朗,连连摆手谦逊,也终于图穷匕见。

乃敛容,目视郑璞而叙,“我侄儿年少而孤,虽甚凄苦,却难得品行纯良,才学亦尚可。我为尊长,心甚慰之。又以他即将及冠,便有心为他寻一门良配。听闻,子瑾家中有一女,才德俱佳,不知婚配与否?”

果然是要联姻啊........

郑璞听罢,心中不由道了声。

不过,丞相如此安排,也无有奇怪之处。

向朗名声甚佳,常以家中藏书借人抄录,被誉为长者。且年长,官职为相府长史,隐隐是荆襄系领袖之一。其侄向宠才能及品性,先后被先帝与丞相赞赏,又宿卫宫禁护卫天子,将来必为国之重臣。

若是郑向两家成为姻亲,哪怕是如今进言“摊丁入亩”得罪了些许荆襄系,有向家的情面在,亦不会被荆襄系攻讦之。

再者,郑璞已然与元从系的外戚张家定下亲事。

若是再添上一缕荆襄系的烙印,未来举大汉朝臣,皆不会将之当成益州士人来防备。

抑或者说,丞相乃为他日后仕途辅路了。

如此用心良苦,郑璞自是感铭于心。

且向充与他的感官颇佳。

虽然有志于仕途的他,能容许自身的亲事带有功利之心。

然而,他不曾想过,将小郑嫣的终生大事,当成自身仕途的垫脚石。

哪怕如今的世理,乃是盲婚哑嫁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唉,罢了。

若是回拒了,亦是不领情相的好意。

沉默少许,郑璞便拱手致意,轻声而道,“长史之意,我知矣。然,如此大事,我不敢擅专。还请长史待我传信归去,问我阿母及兄长之意后方作定夺,还望长史莫怪。”

嗯?

如此回答,让向朗微微愕然。

旋即,却又冁然而笑,轻轻颔首,“我却是忘了,子瑾家中尚有兄长作主。如此也罢,此事待子瑾知会家中后,再做定夺亦好。”

于他心中,无有羞恼之意。

一来,以他向家的声誉与门第,郑璞若不当即婉拒,远在蜀地的郑彦又岂会拒绝?

况且他侄儿向充,放在大汉后辈里,都算是良配了。

另一,则是颇为欣赏,郑璞无有功利之心。

以郑璞的才学,绝无可能预料不到向郑二家变成姻亲后,其自身获得的利益。

然而,他却是没有应下来。

如此可见,此子并无汲汲营营之心。

亦是说,他以后亦然不会因为权柄欲念,而变成六亲不认、唯利是图的独夫。

毕竟,每个人心里都桎梏着一只猛兽。当权柄在握之际,便是那只猛兽挣脱了樊笼之时。与善亦与恶,取决于每个人的心性。

正事叙定,二人闲聊数句,郑璞便作别而出。

归于途,随着马背的颠簸,便觉得参杂了蝇营狗苟之事的疲倦,让心力更加憔悴。

索性,随意在渭水畔寻了个小亭歇脚,趁着等诸葛乔的时间假寐一番。

只是挨着官道的小亭,牛马车辆来往交织,小吏黔首走夫等沿路如缕,喧嚣不绝。

细细观之,又见人人脸庞之上,无有恐慌神采抑或者麻木表请,反之乃是双眸灼灼的干劲十足。

大战消弭、所属改旗帜不过一月,黎庶安然竟已然如此,实属难得。

郑璞心中甚奇焉。

便让扈从拦了一小吏过来,细细问起近日陇右的状况。

原来,陇右不日而安,乃是丞相立信了。

因岁初大战导致黎庶春耕耽误之由,丞相哺育黎庶百姓的粮秣,乃是以工代赈。

以伐木、取石、平路、修筑等诸多民生及军事相关的事务,丞相皆以粮秣募黎庶为之,当日事罢即可领酬劳。

让黎庶对大汉朝廷皆信之。

亦然催生了无数贫民蜂拥前来,求入民屯佃之。

周边势力微弱的小羌胡部落,则是被丞相许诺,可携牛羊战马或皮革角筋等换取蜀锦或茶叶等丝路紧俏货物。

且作价十分公道。

哪怕他们仅是将蜀锦运至魏军所辖的西平郡,与湟水河谷的烧当、烧何、当煎、勒姐等种羌部落交易,都能获取不菲的差额利润。

在口口相传中,于实际利益的刺激,诱使无数西北羌胡部落驱赶着战马而来。

相传,在金城郡的魏军已然下令,携蜀锦者当定以“通敌”之罪,诛!

然而,各大种羌部落对此,却是嗤之以鼻。

魏军提供给他们走丝路的丝绸等物,作价太高了。

让他们觉得,绣着“漢”字的旗帜,比绣“魏”字的旗帜,更令人血脉偾张。

尤其是,于繁衍生息在湟水河谷的羌胡部落而言。

盖因大汉朝自武帝时期起,丝绸之路主流分为东、中、西三线。

东线是从关中走安定郡的萧关道,进入武威郡,沿着祖厉河往上进入河西走廊。

中线和西线,都是从关中走陇关进入汉阳郡冀县,经过陇西狄道走金城。

其中,中线沿着庄浪河穿行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西线则是逆着湟水往上,走出大汉疆域境外,穿行大通-达坂山脉,再从祁连山脉东段的冷龙岭进入张掖郡。

亦是说,湟水河谷内的羌胡部落,只需得到了蜀锦及茶叶等贸易物品,便可避开魏军的驻军点,绕道进入河西走廊。

而河西走廊地广人稀,黄沙遍地。

魏军也仅有在敦煌郡的玉门关抑或者阳关,方能寻觅到他们的行踪了。

不过,敦煌及酒泉二郡,乃是河西豪右最聚集的郡。湟水河谷的羌胡部落,将蜀锦交易于此些豪右,便可满载而归。

至于那些本地豪右,能否有办法将蜀锦运出玉门关嘛........

魏军若是不想郡内烽火连绵,便只能选择视而不见。

如此状况,便是昔日魏天子曹叡,仅将丝路利益让出一半的庙堂决策,让杨阜痛心疾首的缘由:西北羌胡部落以及豪右,将因蜀锦等物的利润,更愿意选择站在大汉的旗帜下!

此亦是郑璞“固本益州”之策的其三,得以执行基础:丝路再通,蜀锦利润来袭。

他谏言丞相,继先帝刘备时的“盐铁官营”后,再添一“蜀锦官营”。

以蜀道难的闭塞,将所有出陇右的蜀锦都严加控制。

有资格通行蜀北四关的蜀锦,朝廷仅会授权于,倾力襄助大汉北伐的豪族商队。

以扼住商路的方式,以令人垂涎三尺的利润,让益州豪族们自行去作选择:北伐逆魏,克复中原,君愿“与子同袍”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