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蜀臣 > 第411章、取他言

蜀臣 第411章、取他言

作者:茶渐浓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1:02:01

第411章、取他言

蜀臣

“不若弃了合肥新城”之言甫一落地,曹叡心中便陡然一凛。

不单是因为此言他不曾预及。

更因为他知道满宠所言的放弃合肥新城,面临的阻力有多大!

盖因魏国上下都知道,满宠守御贼吴入寇的对策,乃是一直主张着诱敌深入、以己之长击彼之短。

先前,他上表言毁合肥旧城而筑新,以江东水军精锐为由,意图以“引贼远水,择利而动”的战术,令石亭之战后守备空虚的淮南战线得以立于不败之地,且能审时度势军出逐利。

那时,上表刚至雒阳庙堂,就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

反应最为激烈之人,当属同样熟悉淮南战场的蒋济。

蒋济以为,故扬州刺史刘馥将扬州州治迁到合肥以来,魏国在合肥已经苦心经营了三十年,不应将旧日艰辛一朝毁去。

况且,合肥城在多次战争中,皆屹立不倒!

如贼吴孙权首次兵犯合肥,乃是依靠了刘馥在世时修筑的城防和积攒的物资,以及时任扬州别驾的蒋济出奇谋诈称援兵将至,唬得孙权仓皇退兵、无功而返。

后来张辽镇守合肥时,那就更是令人津津乐道了!

逍遥津之战,不仅让张辽名扬天下,更令合肥城随着战事成为了魏国淮南将士们的心理寄托——八百破十万的无上功绩,令将士们觉得只要在合肥城池内,贼吴便不足为惧!

无论十万大军来犯,还是十数万~~

如此一座可被载入青史传颂的城池,没有被被敌人攻陷,却要被自己人给毁了?

此与自毁长城何异?

虽说,毁城乃是诱敌深入,是为了军争之胜;但为何没有思及,毁城对将士们士气的打击呢?

兵将无士气,何来军争之胜呢?

故而,毁旧筑新的举措,蒋济自是不能苟同的。

且他还断言,只考虑战术层次的满宠,既然能放弃旧城,日后亦会做出放弃新城的调度!不停的主动退让,进而让贼吴步步逼进淮水,恐用不了多少年,魏国将退到淮北,尽失淮南之地了!

不过,那时如曹真、刘晔等人仍在世。

在廷议中他们皆认为满宠所谋乃上策,故而才顺势推行。

这也是曹叡心中陡然一凛的缘由所在:满宠今日之意,竟如蒋济昔日断言矣!

但转念一想,如今新城已然被贼吴所占据,放不放弃也不如先前那般难于割舍,且先听一听满宠如何作筹画也好。

带着如此念头,微愕少时的曹叡,不动声色的缓声发问道,“卿弃城之言,朕来于途不曾有预,骤然得闻,亦难作抉择。不若卿且详言所思,朕再作斟酌。”

“唯。”

满宠朗声而应,“陛下,老臣弃城之论,所思有三。”

“一者,乃今贼吴掩袭而来,据合肥新城且兵临寿春城困之,锐气正盛也!我军当暂避其锋,峙以时日,以期彼因军久出而气馁也。”

“巢湖逍遥津至寿春,近三百里之遥。贼吴大军困城,必苦于粮秣转运。贼吴少骑,而我军多骑。若我军不驱兵与战于城下,亦不做复夺合肥新城之举,乃以骑兵进扰彼粮道或庐江郡舒县一带,令彼频频东往西顾救援、疲于奔命,不出三月时日,彼必难以为继也!届时,我军先以骑兵断其归路,再以步卒衔尾追击,可得大捷也!”

“次者,老臣窃以为,我军不堪战矣!”

“今岁初以来,我国荆、豫与兖三州、雒阳中军以及雍凉大军皆历经大战,将士疲惫、黎庶繁苦。若仓促聚拢大军,来赴淮南与贼吴争,老臣恐将士怨言滋生、无心奋战;黎庶亦不堪其荷、聚众闹事矣!且此举乃如贼吴围点打援之意,诚不可取也!”

“与其如此,老臣窃以为,不若且弃合肥新城于不顾,令各州郡士卒休整安养,唯留老臣督兵在此遏入淮口,为寿春城遥作声势以援。待将士养精蓄锐、时机成熟,再战,破贼吴复合肥新城,不难也!”

“最后,则乃粮秣之困。”

“老臣近日得闻,雍凉已然有兵马入荆襄驻守协防御,雒阳中军正急行军于途,且陛下亦令虎豹骑与乌桓突骑疾来淮南救援。大军悉聚,粮秣每日耗费以万计。虽如今方秋收入库,可支大军数月之用,然而贼吴此番乃倾国而来,且已得先机,胜负非一战可定也!陛下,我国此些年东征西讨、无岁不战,民生已然凋敝、国库亦空虚矣。一旦战事旷日弥久,我军粮秣恐难以为继矣。”

将自身所思所虑悉数一番说罢,满宠举盏润了润喉后,又继续轻声加了句。

“陛下,今距夷陵之战已有十余载矣,逆蜀亦今非昔比矣!贼吴虽国力不弱,但终究乃偏安一隅之敌,与我魏国死生之争者,乃逆蜀耳!老臣窃以为,此战万不可多耗民力、伤国家之储,以致他日难御逆蜀也!”

“唉.......”

原本仅是抱着且听听念头的曹叡,听罢满宠最后附加之言后,不由长声叹息。

盖因他心中也了然,江东不可能有机会问鼎中原。

哪怕是将整个淮南占据了,也无有可能!

然而,一旦逆蜀占据了关中三辅、迁都长安,恐魏国治下皆不可安矣!

汉室传承四百年的威望与天命,终不是人力可抵消的。

但对于满宠所谋,他没有拊掌称赞且依言推行。

并非是满宠所谋不好,而是他委实有不可弃合肥新城的苦衷。

盖因满宠乃是人臣,所思所虑者乃破敌的战术层次;而他身为天子,所忧者还有庙堂诸公、世家豪族以及个人的文治武功等角度。

自从他继位以来,有灭辽东、北部鲜卑,复并州北部数郡等,为国复地数千里等功绩。

但也丧失了陇右与凉州之地。

雍凉战线损兵折将、屡战屡败,已然令他威信大失、庙堂动荡了。若是面对贼吴来犯时亦弃城避战、主动退让,天下悠悠之口该如何议论魏国?

恐士庶皆以为魏国兵锋式微了。

尤其是历经数十年丧乱的中原腹心之地,再无人愿意相信,魏国能庇护他们免遭战火侵扰了。

积跬步可至千里,积小流可成江海。

反之亦然。

这些年魏国的威信历经了太多次打击,曹叡已然不敢再冒险了。

对,满宠的筹画在战略层次上也有风险的。

如今江东在逍遥津复筑城塞的举动,曹叡也知道了。

是故,多次驰援淮南的他,不难推测出江东修筑城塞后,必然会拓宽东淝水与南淝水之间的运河,令江东水军可顺畅北上、长驱至寿春城下。

如此,满宠所言的以骑频频扰之、令其疲于奔命之策一旦效果没有如期,那么,日后魏国想夺回合肥城就事倍功半了!

毕竟,趁着贼吴现今立足未稳时决战,自是要要比拔城池容易得多。

谷橕

“卿所言颇得朕心,且待朕兼听他人之意后再作定夺。”

持续了好久一阵的沉默,曹叡才幽幽开口,“不过,今合肥已陷于敌,卿可先为战事绸缪一二。嗯,夜深矣,朕便不扰卿安歇了。”

言罢,示意满宠不必依礼恭送,起身大步出帐而去。

而独自枯坐在军帐内满宠,则是悄然叹息了声。

非是他不明曹叡离去时“先为战事绸缪一二”的意思。

无非,乃是在寿春城以南方圆三百里内推行坚壁清野罢了。

江东占据合肥城后,兵锋亦会顺势拓展很多。如在寿春城周边屯田的黎庶、临近六安的各县百姓,当尽数徙离前线,以免被战火波及或被贼吴掳去江东。

而是他心中了然,曹叡并没有认可他的筹画。

抑或说,曹叡终究乃是继成之君。

登上帝位之时,便是坐拥了天下。而不是凭借数千兵马,积累一城一县、一刀一枪打下偌大基业的魏武曹操!

是故,曹叡亦没有魏武帝那种跃马挥鞭的果决。

更没有那种奋然一搏的豪气!

自建安十三年随征赤壁以来,便长留荆襄与淮南战线与江东作战的满宠,哪能不知道,江东修筑合肥旧城的意图?

焉能不知如今不夺回合肥新城,会导致江淮局势的演变?

但利弊衡量,两害相权不应是取其轻么!

战场之上瞬息万变,唯无惧者方能成大功。

就如昔日魏武曹操北征三郡乌桓,若是担忧荆州刘表袭许昌而畏手畏脚,焉能有大河之北不复患!

今不忍一时,执意与贼吴争长短而损耗国力,他日逆蜀复入寇,恐悔之莫及矣!

唉.......

满宠将冷掉的酒水一饮而尽,意兴阑珊的卷衣而眠。

在后督领雒阳中军赶来之人乃是蒋济,天子曹叡既然声称兼听则明,必是听取蒋济之策。

亦是说,强攻贼吴以解寿春之困,弗能改矣。

他亦有心无力矣。

不过,这点他却是猜错了。

曹叡在雒阳的时候,已经问策过蒋济了。

故而,他在出军帐归自身行所后,招来共计议之人,乃是此番随军的中书侍郎。

御驾亲征,雒阳庙堂诸多事务他只能委于臣僚,但不可改诸事皆要快马传来与他过目,携带一中枢臣子随军乃是必然。

因此番疾驰而来的干系,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二人皆年老不堪颠簸之苦,故而便携来了中书侍郎,王基。

字伯舆,青州东莱人。

寒门举孝廉出身,曾任时青州刺史王凌的别驾。

后被召入雒阳为秘书郎,但王凌却以王基署事才能而求归,司徒王朗再辟仍拒不遣;再后,大将军司马懿辟之,方放行。

于是曹叡知王基才德兼优,乃擢入中枢,授中书侍郎职。

不过,曹叡将他召来计议,倒不是冀望不曾督兵临阵的王基,能给出比满宠更好的谋划来。

先后问策于蒋济与满宠的他,心中对战事如何调度已大致有了决断。

召王基,不过是想听听不一样的声音。

每个人立场不同,所给的谏言自然不同。身为君主当兼听而择、去芜存菁,以求无有遗漏。

反正,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嘛。

且听听,若对战局有所裨益固然是意外之喜,无有便权当闲谈罢。

令人意外的是,在中枢接触机密、知魏国淮南与荆襄两地兵力部署的王基,给出的谏言竟大抵与他所思类同,且既无有蒋济更激进,亦没有满宠弃城的弄险。

他同样认为魏国,当以长击短,以骑兵众多的优势侵扰吴军粮道,令其不得不分兵扼守东、南淝水沿岸,减缓寿春城被困的压力。

但魏军主力却不是直接与吴军鏖战,抑或坐等时机再掩击。

而是错位进军,谏言雒阳中军沿着昔日贾逵修筑的讨虏渠进军庐江郡;而从关中入荆州的夏侯霸部,则是出江夏郡东行与雒阳中军左右夹击庐江。

以此来逼迫江东从寿春退兵,抑或者放弃营寨,转军来庐江与魏军野战。

因为江东若是不来救援庐江郡,以舒县与皖城的兵力与城防,根本无法抵御魏军的夹击。且庐江郡一旦被魏国占据,魏军将可以兵临巢湖后方的濡须坞,将吴国赖以连通大江南北的据点拔了!

将吴国所有在江北的士卒,皆沦为瓮中之鳖!

自然,这样的调度,同样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凶险。

昔日曹休的兵败就证明了,水泽密布庐江郡乃是进易退南,且雒阳中军与雍凉别部皆是习惯寒冷气候的北人居多,在庐江很难发挥战力。

以大军长驱而入,稍有不慎,恐会再度上演一次石亭之战!

但曹叡觉得这点不足为虑。

如今已经是暮秋九月了。

待雒阳中军与雍凉别部赶到战场、略作休整再进军,至快亦是入冬十月!

届时,天转寒,沼泽与泥泞的道路等也会被寒冷的气候冻僵硬;雨水减少,河流水位下降,吴国精锐水军无法沿着大江支流入内陆江湖等等,诸多不利于魏国士卒的因素,都会随着冬季来临而冰消雪融!

如此,他又何须担忧重蹈石亭之战的覆辙?

“伯舆虽不曾督兵,然胸中韬略不亚宿将也!”

听罢的曹叡,当即拊掌而赞,眼眸中丝毫不掩饰喜色,“若此战功成,朕必然赐爵以嘉卿之功,且拜卿为督将!”

对,此番退吴之策,他欲取王基之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