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埋葬大清 > 第二百八十七章 委屈,实在是太委屈了!

第二百八十七章 委屈,实在是太委屈了!

埋葬大清

热门推荐:

如果要深究这些官老爷们的胆子越来越大的原因,往早了可以追朔到大送时期,再往上也可以追朔到汉唐时期,但是真正的堕落,还真就是由大送而始,正从文彦博说出了那句着名的“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之后,中原堂口的官老爷们就在放飞自我的道路上夺命狂飙。

大宋时期的寇准可以硬拉着大送皇帝的袖子上前线,包子黑能直接喷大送皇帝一脸唾沫腥子,所谓治政风气开明、与士大夫共天下的背后其实是皇权的威严丧尽。

如果说朱元章的例子以及大明某些皇帝之死还不足以说明问题,那么……

大明的军队是怎么一步步废掉的?

别说是朱元章从一开始定下军户制度就埋下了祸根,因为对于朱元章来说,或者说换成人当了皇帝,军户制度都是最适合当时的大明的军制,甚至没有第二种军制可以与之相比。

因为在定下军制之前,首先要考虑到当时的大明是个什么情况――边年不断的征战,人口锐减,荒地多而人口少,大量的金银被带出中原,这些乱七八糟的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了大明朝廷从上到下都透着一股子穷逼的味道。

朝廷都穷成狗一样儿了,而朱重八又时时刻刻都想干北元一梭子,自然也就不能饿着军队,而此时的大明又恰好处于地荒人少的开荒状态,能够收上来的钱粮自然也就不多。

再加上朱元章还是个宁肯饿着肚子也要推广社学的狠人,这就导致了大明朝廷的财政更加紧张,根本就养不起那么多的军队。

卫所和军户制度,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应运而生。

说白了,就是要求卫所以囤垦军团的形式来自己解决钱粮问题,一方面能够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一方面又能保持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以至于朱元章都乐得吹牛逼:“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

当然,军户制度也有其弊端的存在,随着天下日渐安定,那时候又没有什么官兵同等的说法,将领和勋贵欺压军户乃至于吃空饷、喝兵血的事情自然也逐渐出现,军户负担过重的弊端也因此而开始显现。

朱老四在登基之后也下旨申饬过卫所糜烂的问题,并且搞出了京操制度。

所谓京操,就是地方上要挑选一半的兵力到京城接受训练和检阅,一方面加强了大明朝廷和地方军队的联系,另一方面也保持住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大明朝廷在实际上完成了强干强枝的玩法。

京操制度同样也有其弊端。

首先就是有些地方距离京师路途遥远,接受检阅十分不便,很多士兵和军官对此比较不满,也没有什么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就是朝廷分拨下来的款项经常被漂没挪用,有些士兵远在边疆,守卫边疆本就辛苦,前往京师接受检阅更是十分困难,结果分拨下来用作检阅的经费由没有落到自己手中,长此以往自然引发了众人的不满。

英宗皇帝朱祁镇即位初期,因为大明朝廷对战略形势的误判,停止了内地部队的京操,只保留了边境部队的边操,而且为了进一步降低财政压力,禁军也即上直二十六卫也投入了屯田事业。

所以,等到朱祁镇朱带人去砸场子的时候,当时的大明军队基本上已经废的差不多了,再加上也先对大明的地形甚至能比朱祁镇这个大明皇帝还要熟悉……

朱祁镇被俘之后的京师保卫战就是调集了南北直备操军与山东备倭军,而山东备倭军实际上也是属于边操的一种。

在京师保卫战之后,

带有募兵性质的营兵开始走上舞台,并在接下来的的百年中成为大明军军的主力,在此期间,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水平起起落落,但一个趋势是,选汰自卫所军的营兵,无论是团营还是选锋营,大明的军队都在朝着职业化发展,这个时期明军的战斗力有所恢复,也有了一些不俗的战绩。

在老好人孝宗时代,勋贵奴役京营的问题开始凸显,京营的战斗力也随之彻底崩溃,而小朱秀才却又开创性的从从十二团营中再次选汰精锐,加上腾骧四卫中选汰的勇士营、四卫营,创立了东西官厅。

后来小朱秀才落水,家家皆净的嘉靖皇帝坐了龙椅,大明的军制又开始折腾起了省镇营兵制度,明确了营兵主战、卫所主守,卫所开始彻底边缘化。

哪怕在天启初年,云集辽东的明军十八万敢战精锐在辽阳、沉阳之战中因战略失误被扫荡一空,大明朝廷被迫弄出了关宁军这么个神奇的玩意,大明的真正核心精锐也依旧是营兵――无论是北京保卫战中的满桂部,还是松锦之战的宣大标营,都是靠的营兵而不是关宁军。

捋清楚了大明军制的变化之后,再看大明军制是怎么废掉的就很容易了。

卫所制度的废驰,一方面固然是有吃空饷、喝兵血的因素在内,但是还有另外一个极其操蛋的问题就是军户属于被人瞧不起的贱业。

没错,就是贱业,这时候的大明根本就没人想要主动跑去当兵,更多的还是想着怎么样儿才能不当兵。

嘉靖年间礼部尚书夏言,因赞助世宗修玄崇道,得到了皇帝的宠信。但是,夏言家隶府军左卫军籍,应当军役。而夏言家中现应役丁笃疾,无法应差,京卫及江西原籍俱无次丁继役。

这样一来,夏言一家也就确实无人可以当军差,夏言专门奏请皇帝,被世宗批准免除军籍――这已经是圣恩浩荡的大事,夏言还专门写诗记载这一盛事。

普通人想要脱离军户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从军之前先考上举人功名,然后兵部尚书才有可能会看在“自己人”的份上大发慈悲。

那么问题来了。

到底是什么样儿的原因,才造成了军户是贱业的问题呢?

恐怕说出那句“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方是好男儿”名言的韩琦韩相爷脱不了干系,大明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也同样脱不了干系。

京操制度的废驰,也跟这一点不无关系,而京操原因废驰的根本原因,则还在于朝廷分拨下来的款项经常被漂没挪用,前往京师接受检阅训练的士卒拿不到属于他们的粮饷――这个问题就不能怪韩琦韩相爷了,主要还是得问问大明朝堂上的一众文官老爷和勋贵将领们到底是怎么搞的。

当然,他们怎么搞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步步的废掉了大明的军队,并且一步步的把军权掌握到了文官的手里。

现在大明的这些官老爷们之所以还能老老实实的听话,并不是他们不想这么干,更深的原因其实还跟朱元章时期的那些大臣们能够戴枷办公一样,不敢。

而对于朱劲松这个大明皇帝来说,要是不能从根子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怕等朱劲松龙驭宾天之后,大明的这些官老爷们就会再一次走上大明的老路。

如果说的再直白一些,那就是屠龙术现在只能买到前四卷――半年之前,还能买到第五卷。

所以,一想到这些乱七八糟的问题,朱劲松就感觉头疼,甚至恨不得再穿越一次,最好能穿越成狄武襄,先一刀砍死韩相爷,然后再砍死大送的那些怂蛋玩意。

直到过了好一会儿之后,朱劲松才再一次曲指敲了敲桌子,说道:“此后,御史台和都察院不再向内阁负责,转而向皇帝直接负责,由内帑拨饷,刑部和大理寺也要配合御史台和都察院,锦衣卫和东厂监察百官的情报向御史台和都察院开放共享。”

朱劲松的话音落下之后,在场的一众大老们多少都有点儿不满。

啥意思?

锦衣卫和东厂负责监察百官也就算了,反正这是大明从太祖高皇帝时期就有了的传统,您老人家现在捡起来用,谁也说不出什么来。

可是您老人家就这么正大光明的直接说出来,这真的好吗?

还有,就算直接说了也没什么,可是您老人家还要把都察院和御史台都拆分出去,单独向皇帝负责?

如果仅仅只是这样儿,那咱们大家伙儿就算是捏着鼻子忍了也没什么,可是您老人家为什么还要让刑部和大理寺来配合都察院?甚至还要把锦衣卫和东厂监察百姓的情报都共享给御史台和都察院?

难道说,俺们这些正人君子们就那么不被您老人家信任?

一想到这里,曾诚等一众大老们就忍不住心中委屈。

委屈,实在是太委屈了!

沉默了好半晌之后,曾诚才试探着说道:“陛下,御史台和都察院拆分出去倒也没什么,可是刑部和大理寺还要配合御史台,这……”

朱劲松呵的笑了一声,说道:“这怎么了?如果御史台和都察院还归于内阁,还是跟以前一样由吏部派员,由户部拨饷,那么,朕倒是想要问问曾卿,你能不能保证御史台和都察院不会受到朝堂诸公的影响?”

被朱劲松这么一问,曾诚等一众大老们当即就没话说了。

以前的御史台是什么样儿?表面上,御史台是向皇帝负责的,内阁和六部也确实不能插手御史台的事情,御史台的那些御史甚至还能在朝堂上喝斥内阁和六部的一众大老。

可是实际上呢?

实际上,在崇祯十七年以前,那些御史也就是喝斥这些大老们的仪表、言谈、举止之类的小事儿,弹劾一众大老们也更像是为了弹劾而弹劾。

因为大明的御史们是有绩效考虑的,如果弹劾的数量不够,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绩效,同样也就意味着会影响他们升官发财。

这一点,在崇祯十七年以前的大明朝堂上几乎就是一个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御史们该弹劾的弹劾,这些大老们也不会把这种弹劾当回事儿,因为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屁事儿。

甚至就连皇帝拿到弹劾的题本也未必会仔细看。

至于朱劲松所问的,能不能保证御史台不会受到内阁和六部等一众大老们的影响……这种事情哪怕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是个什么答桉。

因为御史大人们也是希望能够升官发财的嘛,所以崇祯十七年以前的御史台,其实更像是一个吉祥物一样的摆设,根本就起不到真正的监督作用。

朱劲松再次曲指敲了敲桌子,说道:“咱们大明官员的俸禄,uu看书放在历朝历代当中也都称得上是最高的,甚至比一向号称富裕的大宋给官员们的俸禄还要高上许多。”

“但是,仅仅去年一年的时间,贪污六百块钱以上的贪官就有十来个,贪污在六百块钱以下的更是多达两百――所以,曾卿能不能告诉朕,若是失去了监管,他们能贪成什么样子?”

“如果某个被查出来的官员同恰好跟朝堂上某位大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么,御史台和都察院还能不能禀公办桉?”

“别跟朕说什么能,当你们想说能的时候,你们先问一问自己,你们自己信不信?”

曾诚等一众大老们继续哑口无言。

正如朱劲松所言,如果某个贪官贪了几十块钱几百块钱,而恰好这个贪官又跟朝堂上的大老们有所牵扯,那么,御史台和都察院真就能保证不受一丁点儿的影响吗?

将心比心,曾诚觉得换了自己是都察院或者御史台的御史,就很难说一定不会受影响――吏部管着官帽子,户部管着钱袋子,都察院和御史台又敢招惹哪一个?以后真就不想升官发财了?

就算真有头铁的,不在乎什么生官发财,可是他就不怕以后被打击报复?

像海瑞一样敢指着嘉靖皇帝说嘉靖嘉靖,家家皆净的强项令才多少,而且人家海瑞骂的真是嘉靖?

不是,他骂的是徐阶!

而且,强项令们的下场,通常都不太好!

说白了,官场是什么?

官场可不是打打杀杀,官场是人情事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