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黄天之世 > 第五百三十一章:贾诩

黄天之世 第五百三十一章:贾诩

作者:罗小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13

第五百三十一章:贾诩

贾诩没有想到许安会突然问他问题,他本以为许安只是礼貌性的一问,但是当贾诩看到许安的眼神时,却微微一愣。

许安郑重其事,并不似客套,似乎是真的在真心实意的询问他的意见。

本来已经到贾诩口中的推辞,却是没有脱口而出。

贾诩目视着许安,一时间有些不知道如何说起。

他实在是有些想不通为什么许安会离开晋阳,亲自到长子城前来迎接他们。

如今许安的地位不可谓不高,张扬和他一个中郎将,一个都尉,名不见经传,根本算不得什么,礼贤下士也有些说不通。

唯一可以说的通的原因,便是因为阎忠了。

必定是阎忠的原因,才使得许安对自己颇为重视,阎忠如今身为中军府府令,又是太平道的谋主,话语权不可谓不重。

所有的军令、政令皆出自于中军府,以及中军府下辖各司,内务司、外务司、农政司、兵部等机构都是隶属于中军府,所有的政令、军令都是经过中军府的批准。

贾诩的心情有些沉重,

今年他已经四十有三了,早已经是入了不惑之年,现在却不过还是一个小小都尉。

而这个都尉还是因为董卓入京掌控了朝政,西凉军的将校皆受封赏,拿到的到一个没有什么权力的小都尉。

当初贾诩收到阎忠寄送来的书信之时,他感到的更多的其实是羞愧。

阎忠于中原为官,他在凉州任职,说是因为路途遥远,不能相见,但其实若是真的想要见上一面,又如何不能见。

他实在是有些无颜去见阎忠,现实残酷无比。

阎忠当初信誓旦旦的对着众人夸赞他的才智,将他和张良、陈平相提并论。

在之前他不过居于牛辅的幕下作为幕僚,蹉跎半生,历经了二十余年,却还只是一届幕僚。

虽然牛辅对他颇为信任,但牛辅被拜为中郎将之前,也不过只是一个小小的都尉,自身尚且职位不高,又如何能提拔于他。

位卑职低,郁郁而不得志。

本来贾诩以为,这一生恐怕便是如此了,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仕途一眼便可以望到头。

但是天下风云变幻,皇甫嵩横扫黄巾、大汉刚刚显露了中兴之象,一手的好牌,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被打的稀烂。

而后董卓入主洛阳,掌控朝政,两帝并立,双龙夺珠,一件又一件的惊天大事相继爆发。

天地反覆兮,火欲俎;大厦将倾兮,一木难扶。

正是因为看清的天下的局势,贾诩才劝说张扬北投黄巾。

“依阎公三策,辅以适当的宣传,推行《太平律》应当不会受到太多的阻碍,也不会引起民愤。”

贾诩微微低头,斟酌着用词,缓缓言道,他的目光逐渐变的严正了起来。

蹉跎了半生,这一次机会已经摆在了他的面前,他必须抓住。

现在的太平道正值如日中天之时,名将辈出,更不乏强兵,唯一的缺憾或许就是可用的谋士太少。

“在下刚刚一直在想一件事,一件明公之前提过的事。”

贾诩拱手作揖,轻轻敲了一下案桌,随后缓声道。

“明公下令命各郡治所皆设慈幼院,寻常郡国每郡一院,河东郡人口稠密所以设有四所,上党郡、太原郡等人口颇多的郡国也设有两所,辖内共有慈幼院十七所,接纳弃婴、无家可归之孩童。”

“慈幼院如今每日消耗虽然不大,但是日后恐怕随着孩童的增多,每日的消耗逐步增加,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这几日许安一直都在长子府衙之中,贾诩也和阎忠两人自然是也是跟着许安一起。

张扬倒是没有跟着许安,贾诩和阎忠算是故交,但是他张扬和阎忠却是不熟,而且就算在长子府衙之中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于是乎就安心待在了宅院之中。

不过听说张扬倒是和龚都、何曼两人混的熟络了起来,这几日都在长子城中游荡休息,听说还抓了几个不长眼的蟊贼,闹的风风雨雨。

现在贾诩的说的话,正是此前在闲谈的时候,许安说的话。

“莫非文和有了解决的办法?”

许安眼神微亮,如今太平道辖内共建立了十七所慈幼院,不过因为主要的重心都放在了军事之上,他可以调动的钱财确实有些少了,说是捉襟见肘一点也不过分。

如今维持这样的规模,实际上都有些困难了,等到收纳的孩童再多一些,就必定要偏斜一定的财政。

如果贾诩能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无疑是为他解决了一个难题。

“虽说不能完全解决,但是也能缓解一些财政上的压力。”

贾诩拱手作揖,挺直了脊背,继而言道。

“自古解决财政难题,无外乎两点,第一为节其流,第二则是开其源,节流开源。”

“如今十七所慈幼院皆在城邑之中,取自原本收缴的宅院旧地,并不花费钱财,看似节流,实则却不然。”

“生活于城邑之中,多有不便,吃穿用度,皆是需要采购,花费钱财颇多。”

“所以在下以为,可以将慈幼院移至亭乡中的民屯或者军屯之中,也就是屯所内,屯所之中并不缺乏木工、民力,只需要花费较少的钱财,便可以修建一所颇大的慈幼院,容纳孩童。”

“慈幼院设立的地方临近的屯所,最好是选在军屯所,有什么问题也可以及时解决,一般宵小也不敢轻易袭扰。”

贾诩顿了一顿,继续言道。

“如今明公宣扬‘军民一家’,已是初见成效,明公入主并州已有两年,并州州富而民安,外无仇寇袭扰,内无贼寇劫匪,军卒常常帮扶百姓,民视军卒如兄弟,军亦卒视民为袍泽。”

“设慈幼院于军屯周围,只需要稍加宣扬,便可让一众百姓皆知明公仁德,明公施仁政于天下,必将得天下百姓之拥戴。”

“划军屯所中屯田为慈幼田,不再拨付钱粮,一应吃穿用度开支皆从慈幼田中所出,慈幼田税收与平常田土税收相等,只是收粮之时,直接解放于慈幼院仓库之中,而不是押送入城,如此还可以免去路途之间多余的损耗。”

“此便为在下所说第一点——节其流。”

“文和一语惊醒梦中人,是我思虑不过细致,没有考虑全面,慈幼院确实修筑在亭乡之间合适一些。”

许安从善如流,当初设立慈幼院一事,也只是他听闻了一些有关的消息,当时他的主要精力还在凉州、冀州之上。

阎忠也是露出了笑容,对着贾诩赞许的点了点头

贾诩微微一笑,不卑不亢的施了一礼,随后继续言道。

“在下要说第二点,便是开其源。”

“四州民众入并州,若是常人来处理,必定是给与其粮食接济续命而度过难关,但是明公却是不同,以工代赈使得民有余财,而又得其利,所以在下想,慈幼院之中是否也可以如此。”

“慈幼院之中规定,院内接纳十二周岁以下的孩童,孩童虽然力弱,不如大人,但是到了一定的年纪,也可以做一些杂活,十余岁、**岁,实际上已经是可以帮衬着做一些事情。”

“长子城中慈幼院内,养有山羊,此法可以推广,匈奴臣服、乌桓归附,并州境内并不缺乏牲畜,简单教习以下护工圈养牲畜的学识,平日里让孩童照顾,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钱财,还可以维持婴儿每日所需的吃喝,除此之外,还可以圈养其他牲畜,开源聚财。”

贾诩双手作揖,再行了一礼。

“此法确实可行。”

许安点了点头,贾诩所说的方法,理论上是可行的,许安曾经也去过一家福利院做过义工。

福利院中,有很多就是大一些的孩子帮忙带着小一些的孩子,俨然一幅小大人的样子,护工毕竟不多,忙不过来实属正常。

农村家的小孩,很小就帮忙做些杂活,上山砍柴,搜罗猪草这些事情,很多的人小时候都曾经做过,也曾经帮着家中的父母煮饭,扫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那就将这件事交付于内务司还有农政司共同协商,议定之后便下发命令,重设慈幼院。”

许安征询的看了一眼阎忠,得到了肯定的回答之后,便定下了章程。

屯田一事归于农政司官吏,慈幼院归内务司管理,贾诩所说的毕竟是理论的可行,有些事情还是需要经过实践才知道是否合适。

将这件事交给专业的人士来做,才是最合乎情理的。

贾诩对于许安的安排自然没有意义,他对于农政和民政的事情不太精通,提出的也只是一个概率,真让他实行,多半要花比那些专业人士更多的时间,甚至还有可能走了弯路也说不定。

不过贾诩的话并没有说完,许安话音未落,贾诩已经是转过身躯,正对着许安,郑重其事的先行开口了。

“这几日阎公和我议论了一些关于太平道之中的情况,我听闻如今黄巾军中上至将校,下至军卒都没有军饷一说,可是属实?”

许安没有隐瞒,这件事并非是什么重要的机密,太平道财政吃紧,如今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实际上已经是远远超出了正常可以容纳的规模。

“世道艰难,民不聊生,天下纷乱不休,乱世之中人命贫贱犹如草芥,能于乱世之中苟全性命,已是殊为不易,如今明公麾下军将多是因为如此才不提钱粮一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正因为明公,正因为有太平道,在这乱世之中,并州还算是一方乐土,四州的百姓进入并州,也让并州的百姓的都明白了外面的苦难,也正因为如此,才使得他们越发珍惜这来自不易的安宁。”

贾诩微微躬身,沉下了声音,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富有感染力,令人不自觉的便会感到信服。

“粮饷不支付,现在暂时并无大碍,但是有一事明公却要警惕。”

“明公于中平元年起兵,一统太行,北收上党,西取河东,定鼎并州,战功不凡,一路连战连捷,如今的太平道能有如此声势,首功当在于明公。”

贾诩话锋一转。

“但连番的大战,也使得明公麾下的军卒大量的阵亡,明公起家之兵,乃是太行山中的贼匪住民,还有从冀州撤离的黄巾军,这些军卒他们大多都没有家眷,没有子嗣。”

“战死者魂归黄天,名留纪念石碑之上,受万民香火供奉,入天庭为仙神,这是明公所言。”

许安点了点头,他在晋阳的中央广场之上立有纪念碑刻名供众人纪念,当然广场上的纪念碑,只是一块刻写着“太平”二字的纪念碑。

真正记载着每一个阵亡军卒名字的地方是,是设在晋阳城外的一所道观,道观名为“太平观”。

太平观内立着的不是仙神的雕塑,而是一块又一块高大的石碑,石碑上刻记着所有有记录的,战死的黄巾军军卒的名字,没有记载名字的,直接刻写了当初部曲的编号。

那些死去的黄巾军军卒,没有被遗忘,他们的名字铭刻于石碑之上,他们的名字也被保留于晋阳城的府衙之中。

那是一名又一名的符祝,拿着笔墨挨个询问,挨个记载,记录下来的名字。

但还是有很多阵亡的人没有留下名字,没有被记录下来。

不过在识字班逐渐开设以后,现在的黄巾军军卒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他们每一个人怀中都放着一块粗糙的木牌,上面写的是他们的名字,他们隶属的部曲。

战死者魂归于黄天,名留于石碑。

太平观内的香火从未有一日断绝,祭拜的人有平民,有符祝,但更多是黄巾军的军卒。

“军卒效死,将校用命,这是黄巾军的优势,正因为此,所向之处,皆披靡也。”

“现今明公麾下部曲越发壮大,越来越多人加入明公的麾下,跟随着明公脚步,跟随在太平道的旌旗之下,这些人有妻子,有儿女,却并非是孑然一身。”

“阴阳隔离,家庭破碎并非危言,男子战死,却没有任何的抚恤,其妻子,儿女必定悲痛不矣,甚至生出怨恨。”

“明公虽然有令,军人家眷皆有优待,可以免去部分税田,衣食不至于困顿,但是长久以后,恐会生出变故。”

许安眉头微蹙,如今他麾下的军队没有发放军饷,只是参军之后可以减免一定的税收,以补贴家庭暂时失去男丁之后的一些损失,使其可以维持生计。

但是诚如贾诩所说,现在的黄巾军对于战死者的家庭根本没有抚恤,难免会使其生出怨恨。

“武帝太初元年,初置建章营骑,后更名羽林骑,属光禄勋。又取从军死事之子孙,养羽林官,教以五兵,号羽林孤儿……”

贾诩话音未落,许安却是已经明白了贾诩了意思。

“文和的意思是,可以设一营招募阵亡军卒遗孤,效仿羽林卫。”

许安的眼眸之中闪过一丝精芒。

抚养军卒遗孤收为一营,不仅可以安抚军将之心,还可以稳定家属情绪,更可以多得一支强兵,一举三得。

羽林骑可以名闻天下。

太平卫未尝不能名扬四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