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奋斗在大明 > 第二十二章 御史出巡

奋斗在大明 第二十二章 御史出巡

作者:名剑山庄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0:41

第二十二章 御史出巡

第二十二章御史出巡

如此一来,徐阶就陷入两难的处境之中。

对杨继盛这个学生,他虽然不像对张居正那么喜欢,但并不是毫无感情的。他不忍心见杨继盛白白牺牲。另外,杨继盛真要死谏,根本是逼着徐阶与严嵩提前决战。

对于这个局面,是徐阶不想看到的。

无他,徐阶在俺答兵临城下的时候,都没有将严嵩拿下,当时徐阶就知道,拿下严嵩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急不得的。徐阶比严嵩最多的是时间,徐阶能等下去,严嵩已经七十出头,看他还有几年。

如果为了杨继盛与严嵩正面对决。胜算渺茫,但如果不救的话,天下很多人都会对徐阶失望的。

毕竟徐阶是很多人对抗严嵩的希望。这也是很多被严嵩迫害的人,天热成为了徐阶的阵营。徐阶如果对自己的弟子袖手旁观,是很失人望的。

“不错,”徐阶说道:“淑山,不能在留在京师了。就这样安排吧。”

杨继盛对于这个任命,欣然领命。

准备好了行囊之后,就带着随从从紫荆关而西去了。

他去大同这一条路,并不是周梦臣去大同的路,周梦臣是想看看,宣大整体情况,已经大同受兵灾最严重的地方情况如何,所以才选从居庸关出关,从宣府到大同。而杨继盛不用。所以,他直接从紫荆关西去。

过了紫荆关就是大同地界。

不过,这里情况还是相对好的。

鞑子南下并没有到这里,从紫荆关到应县这一段路,虽然萧条了一些,但是总体上来说,并没有看见多少战争的痕迹。甚至杨继盛还看见了几个周梦臣的弟子。

他有些奇怪的问道:“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这几个人乃是周梦臣的外门弟子,不过杨周两家关系密切,杨继盛也是见过的。

其中一个人说道:“杨大人,老师让我探查桑干河水路,看看能不能直接通航,如此一来,从北京到大同的粮食消耗,就会降低最少一半。”

杨继盛为之一愣,说道:“此言当真。”

这个人说道:“自然是当真的,其实桑干河也就是中间三四十里不通航道,其余地方本来就是舟船所及,与南边的河自然是没有办法比,而且桑干河夏冬水差极大,这都是问题。不过,大体上来,也是能够办到的。不过,却是需要下苦功夫了。”

杨继盛听了,不由叹息一声,说道:“周兄,真是奇思妙想。”

这是杨继盛孤陋寡闻了。

这根本不是周梦臣奇思妙想。

实在是中国历史太长了,这么长的历史上,很多事情都被人设想过。特别是在水利上。就好像南水北线中线工程,南阳到郑州这一段,宋朝的时候也有挖掘的想法,最后没有成功而已。

周梦臣毕竟对大同了解不多,这还是在大同主持春耕的时候,听当地人说起来。

好像古代打仗的时候,其实也用过桑干河运粮的。只是而今不怎么走了。

周梦臣这才想起派人勘探起来。

毕竟,从北京到大同这短短一段路程,消耗的粮食甚至比从南京用船运到京师还多,一旦是变成了水运,即便是同样的数量,到大同的粮食,也能从七十一万石提高了几十万石,弄个一百万石差不多。

不过,这事情说起来很容易。

做起来可就不容易了。

否则真的很容易,怎么没有人做了。

周梦臣只是派人去勘探一下,做出一个预估,看看情况如何。再决定做与不做,还有该怎么做。

但是杨继盛就觉得,似乎这一件事情,成功在望。这也是对周梦臣在施工方面能力的信任。

也是出于这种信任,杨继盛决定弃马乘船,看看桑干河的航道。

这个时候正是春天的尾巴。桑干河的水流到了一年最低的时刻,虽然不至于搁浅,但也行不了大船。杨继盛只能乘坐一个座比乌篷船稍稍大一点的小船,晃晃悠悠的向西而去。

一路到了御河流入桑干河的地方,才转到向北。

这御河,就是当年正德皇帝从此到大同,因此才有了御河的名字。

这一条河更是在大同城下流过,与十里河一起成为大同周围重要的灌溉水源。

这个时候,水位很浅,也只有杨继盛的船上在河上。

此刻的杨继盛却看见了一个壮观的场面。

他远远的看过去,就田间架起了大鼓。无数百姓光着膀子,手中拿着农具。听着鼓声的命令,就好像一条线一般,整整齐齐的向远处走去。

这是在春耕。

周梦臣紧赶慢赶,也不得不承认,有一些迟了。

所以,要抓紧时间,将耽误的时节给补上去。

周梦臣与官员乃至于百姓中的老农一个个商议,最后才想起了这个办法。看上去就好像是打仗一般,所有人的都一律军事话管理。对与大同外围的土地暂时放弃,暂时想将大同周围,十里河御河这一带的土地全部种上。

也就是说,周梦臣查抄的五十万顷,其实没有可能在今春耕种完的。

周梦臣为此又重新下了放田令。

也就是说,任何人见到土地没有耕种,在官府报备之后,都可以耕种。如果土地是官地,则可以向官府申请佃种,官府收田租。如果是私人,官府在其中调节,让种地出一笔钱,算是补偿田主。

至于田主不愿意。那就按大明律来办。

大明律对于土地撂荒,是有惩罚的。当然了,大明律很多东西,都已经成为一致空文,但是周梦臣愿意,还是能拿来用的。

总之,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让大同春耕尽量多耕种土地。

即便这粮食最后不到官府手中,但是民间多一口粮食,朝廷也少一点负担不是。

于是乎,周梦臣将一切事务都放后面,一心一意的放在春耕之上。

这副场景在杨继盛这里却有另外的感受。

杨继盛感受到的是杀气腾腾。他说道:“周兄,治民如治兵,有如此百姓,大同军的能力,也可想而知,有周兄如此大臣在,朝廷北疆无患。”

杨继盛的评价不能说对,也不能说不对。

不能说对,那是杨继盛理解错误了。因为这种场景,并不是而今才有,也不是周梦臣独创,这种用鼓声传令,指挥百姓干农活的手段,在汉代就有,甚至在南方一些地方还是有保留。

只是后来田产改变,从集体协作,变成了精耕细作。这种场景就不在了。

甚至可以说,农耕民族步卒军阵强悍,也是从这种生产生活方式上面来的。

另一点,他说的也对。

大同百姓与军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任何一个人往上数几代,都在军中的,因为整个大同一带,都是迁移过来的卫所军户。所以他们对军队的方式,是非常习惯的。稍稍训练一点,就适应了。

甚至此刻各部军队也都分散在春耕队伍之中了。

周梦臣只留下马芳的万骑在边墙附近警戒,其余的人手,都放开了用。有一个算一个,都去春耕去了。

这才有如此壮观的场景,比如击鼓指挥的一些人,他们本身就是军中的军官。

杨继盛到了大同附近下了船,禀报了自己的官职,找来马匹,却发现只有一些驴子,一问才知道,所有马都去拉犁了,大同的牛数量本来就有限,又经历去年一场战乱,不知道多少牛成为人的口中食,牛筋与牛皮成为战略物资。没奈何。周梦臣只能事急从权,用马耕代替。只是杨继盛来的时候走的路不一样,没有发现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