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七零九章 唯一手段

新顺1730 第七零九章 唯一手段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七零九章 唯一手段

新顺1730

牛从昀在别处地方上干的时候,遇到的土地租约问题,最复杂的也就是“田皮”、“田骨”、“二层皮”、“三层皮”之类的事。

也就是土地所有权、土地长期使用权、土地长期使用权下的二次承包权……等等。

这些就已经够麻烦的了。

比如这地是李家的,卖地都是败家子,但自己又不想种,那就长期租给孙家,有几乎永佃的永久使用权。孙家从佃户跃迁为自耕农小地主后,再把自己只有使用权的土地租给赵家……一层套一层,一层又一层。

可毕竟土地资本化在别处,终究不比叙州府的盐产地,是以那些别处看似极为麻烦的土地问题,与这里相比,那就相形见绌了。

很多东西,是别处根本遇不到的。当然,后世的人或许觉得很稀松平常。

但在此时的大顺,那确实就是如牛从昀所言:朝廷连地主和农民的事都管不明白,怎么可能管的明白地主和资本家的事?

在牛从昀定下圈地章程之前,他仔细读了许多这里的租地契约。

五花八门。

啥都能租,简直把土地资本化玩出花来了。

如《出佃河坡倒卤渣合同文约》,指的是河坡这种地方也早就被地主占了,而煮盐产生的垃圾卤渣,往河坡倒,也得交钱租地。

如《出佃煤进盐出人来牛往路径暨取泥水合同文约》,指的是,路也已经被地主占了,想要运煤、运盐,走路、人来牛往,打浆和泥,也得交钱。

如《出佃笕路阴阳过径合同文约》,指的是输卤管道,要走的地方,也早已经被地主占了。要建那些输卤管道,走多远,也得交钱。

这些,说得好听,都是大顺百姓“私有意识觉醒”的体现,风能进、雨能进,资本要用得花钱。

说的难听点,就是资本的过头了,过到封建了,叫人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

以刘钰这种“根本不是大顺人”的视角来看,这河滩、河坡、空地、荒地,凭啥是地主的?

而以现在标准大顺人的视角来看,道路、土地、河流、河滩,属于私人所有,简直理所当然。

除此之外,还有盐井的合同,也是五花八门。有子孙永佃的、有二十年租期的、有后续分红的、有土地入股的、有土地质押换押山银的,等等等等。

比之东南那边叫人头疼的田皮、田骨,实在是复杂的多。

而这些种种,是否影响盐井发展?是否提升了盐的成本?

这是显而易见的。

这一次牛从昀要直接出圈地规章,要的就是把土地的租约简便化,甚至是以朝廷强制的手段,强行购买土地的使用权。

他这个圈地规章的一个隐藏法理,就是说土地所有权是归朝廷的。

所以,公司花钱买地,但朝廷将来还能收走,因为在这个隐藏法理下,公司买的只是土地的使用权。

但,这件事无异于一场移风易俗。

天下的百姓心里都存着一个普遍的意识,地是自己的,是私人的,不是朝廷的。

这是唐朝均田制崩溃之后,延续了将近千年养成的思维方式。

均田制崩溃之前,百姓的意识里,田是朝廷的,自己只有使用权。

但均田制崩溃之后,田就是私人的了。

甚至于,包括田皮、田骨的分离,那些只拥有田皮的人,也认为那些土地也算是属于自己的。

支撑大顺底层法律的,不是成文的大顺律,而是习惯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不谈地主对荒滩、山林等的占有,只说普通的自耕农。

老百姓做饭,是需要烧木柴的。

这一片村子旁边的树林,没法定下来是归谁所有。朝廷又不能收税,因为专山泽之利,那是周厉王之暴行。

但根据习惯,张家在这一片儿砍柴、李家在那一片儿砍柴。

十年、二十年之后,约定俗成的,这一片儿就是张家的、那一片儿就是李家的。

那么,从朝廷的成文法的角度来看,这树林其实谁家的都不是。

但是,民间谁认得这成文法的大顺律是狗屁啊?

自然是以习惯和约定俗成为主。

外来个赵家的,随便去林子里砍柴,就说这荒地没主儿,也不缴税,就该是天下人的、公有的,你能砍我也能砍,这树又不是你种的。且看张家、李家打不打死这赵家的人吧。

所以,这边的土地问题,看似简单,很容易解决,但实则非常的麻烦。

也因此,就逼着牛从昀只能当酷吏、狗官、担着骂名。

因为他没办法正常解决。

这不是给钱就能双方都愉快的,因为给多少钱地主才满意?

按现在通行的规矩,公司50%的产盐收益、外加二十年后公司的全部建设归地主所有,这样的合同要是签了,牛从昀估计皇帝可以直接让自己退休了。

而走法令的话,甚至他连整个叙州府的法令,都无法自己定出来。

这会涉及到一场全面的土地丈量和清查、确权。

还有荒山的分配,河塘、河滩、芦苇荡、柴草地等等的重新分配或者确权。

然而,他一个小小的叙州府尹,手底下几个鸟人,朝廷给那点经费,怎么可能干的过来。

在牛从昀看来,只有一种东西,能够超越习惯法、成文法、朝廷命令,成为最高的法律。

那就是,造反。

一场天翻地覆的造反,将天下的土地重新确定新的契约,之前的契约,不管是官方盖章的还是习惯约定俗成的,全部作废。

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源上解决土地的征用问题,他才有不做酷吏、狗官的机会。

但,九宫山之后,大顺为了保天下,放弃了摧毁过去一切旧契约的手段。

他甚至连修修补补的能力都没有,因为这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土地所有权问题,哪是他一个小小府尹能动的?

只有用封建王朝的特色,以府尹身份加暴力手段,强行解决。

不**。

不讲理。

只能讲马浩川手底下那些士兵的火枪和刺刀。

牛从昀给自己草拟的圈地规章的最后,提笔写了一行字,提醒自己。

“土地诸事,无能为力”。

想着这些麻烦事,牛从昀心下不禁好奇,心想也不知此时的两淮,遇到这些情况是怎么办的?

修淮河,也要占别人的地、别人的田。

修完淮河之后,灌溉之后,土地从下等田升到了上等田,那边又是怎么算的?

日后朝廷真要是沿着新淮河修灌溉渠,灌溉渠又该怎么走线?修渠的钱又是谁来出?

地主已占的荒滩、草地、林地等,若是之前有主的但朝廷又不承认的,该怎么算?

新淮河灌区,若要垦荒,那些原本盐户、灶户的柴草地,理论上所有权归朝廷但实则灶户认为那就是他们的柴草地,又会怎么赔偿?

“或许,兴国公在那边,会找出一些看起来温良恭俭一些的办法,至少看上去没这么酷烈?”

他这样想着。

然而,正如牛从昀认为的那般,土地诸事,无能为力。

他也真的高看了刘钰。

他以为刘钰会有什么更好的、温情脉脉的、温良恭俭的办法。

…………

此时的苏北。

黄河入海口附近的大淤尖,刘钰的大帐暂时就在这个村落里。

这不是个大村镇,但这里却是走私贩子的重要母港,建设的还算不错。

淮北的私盐、山东的私盐,都沿着大海,悄悄运到这里。

虽然不远就是淮南盐场,但这些走私贩子还是非常有能力,能在距离淮南盐场这么近的地方弄出来一个走私集散地。

可见大顺淮南的盐政,已经烂成什么样了。

之所以选这里做走私集散地,因为这里是黄河入海口,海军的军舰巡逻船,一般不会闲着没事干跑黄河口这种淤泥区来搁浅的。

大帐内,刘钰对着鲸油灯,在那看刚测绘完成的苏北荒地图。

几个心腹人也在旁边统计着什么资料。

今天已经是惟新元年四月二十六了,两天后新修的淮河就要正式打开高家堰放水了,这里距离入海口不远,两天后被刘钰邀请的各路乡绅都要云集这里,接受朝廷的嘉奖。

嘉奖,至少,刘钰是这么和那些乡绅说的。

看了一会统计图,刘钰揉了揉额头,又把目光投向了从盐城往北到新淮河的这段区域。

公司圈地垦荒的事,暂时先不急。

而处理这里的乡绅,用残暴的手段把他们手里的土地收走,才是当务之急。

他可没什么温良恭俭的手段,比牛从昀强稍微一点点的地方,就是他下了鱼饵,假装有法可依。而这种手段,是牛从昀这种小小府尹无论如何无法用的。

他的时间很紧,后天处置完这边的事,马上就要去海州。

因为枯水期结束了,今年的运盐时间马上到了,要盐政改革就必须卡在这个时间,晚了早了都不行。

皇帝要搞突然袭击式的盐政改革,需要个人在那边镇住场子。

而这边,皇帝也给刘钰拨派了两千士兵,名义上是要为盐政改革镇场子用,实际上是皇帝默许刘钰在苏北搞大案,这些士兵是来压场面的。

虽然皇帝认为现在大顺还没到内部崩溃的时候,这种事实际上一狱吏足以,根本用不着士兵去镇场子。

但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抓人方便,皇帝还是调派了一批人。

而且还是从釜山、对马、萨摩种子岛那边抽调的驻军。

军队在外面驻扎,明日一早就要移师向南,前往新修淮河入海口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