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七一八章 事物的两面性(下)

新顺1730 第七一八章 事物的两面性(下)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七一八章 事物的两面性(下)

兴盐之一弊:取卤之法,为摊灰淋卤法。得盐之法,为草木煎煮法。

此法,每场一面,需灰百担,方能取卤。而煮盐一锅,也需柴草数担。

对兴盐来说,这是弊端,因为成本太高。

但反过来看。

取卤用的草灰、煮盐用的柴草,又都需要大量的草场林场来维持,这也证明淮南有大量的可开垦的土地。

且每场一面,就需草灰百担,可知一个煮盐场,至少需要六百亩左右的柴草地,方能维持运转。

阜宁等地,皆有巡草厅,官兵需要每年巡逻,保证这些煮盐的草场地不被开垦。这也使得这些草场地,经过多年的草木生长,已经不再是盐碱地了。

这正是垦荒有利的地方。

兴盐之二弊:盐户苦难,盐商压榨,多有逃亡者。

盐户之苦,陛下耳聪目明,定有所知。

仅以阜宁以南百三十里的一处盐场来说,大前年招募了750户盐户,之后水灾、盐商压榨,至今逃亡的只剩下了80户。今年又要重新招募。

盐户之苦,实在诉说。只是既为盐户,又不能去南洋,又有巡草厅盯着不能开垦,盐商奸诈又多克扣,如何不苦?

这些都是弊端,民日疲、心日怨。

但反过来看。

这些弊端,也就都成为了利处好事。

如漕运事,最难改的,便是百万漕工衣食所系。

淮南也有十数万煮盐为生的百姓,但他们和漕工可不一样。

漕工被取代,只有靠朝廷安排给他们提供衣食,安稳生活。

而底层漕工之外,还有些漕工,有走私、携带之利,这些都使得他们不愿意废弃运河、断绝生路。

即:漕工不愿意废运河,朝廷强行废之。

可对盐户来说,他们对于去盐垦荒的态度,因为盐商压榨、天灾苦难、不得垦荒等,并不反对去盐垦荒。

相反,他们非常支持去盐垦荒。

即:盐户想要废盐垦荒,朝廷强行不肯。

因为他们之前过的太苦,这些弊端,现在都是改革中的利处。

且因为取卤、煮卤之陈旧,需要大量的草场,实际上每个盐户手里都有大量土地的使用权。

一个盐场就需要至少六百亩草场,提供他们淋卤、煮盐所需。

将这些草场,折算为垦荒入股之资,即便强行以一两一亩的数量折算,每人所得也有数百两。

他们如何能不愿意去盐垦荒呢?

既利百姓,又利社稷。

兴盐之三弊:淮南多雨、雨热同期。

根据科学院连续三年之测量,如阜宁,年均降水量,在二尺九寸;南通州,年降水量在三尺三寸……且每年的五、六、七三月,集中了全年降雨量的百分之六十有余。

五六七三个月,又是淮南各地最热的时候。

雨水集中,且雨热同期,使得地卤含量日低。

如果雨水不集中,且雨热不同期,那么就会造成热天反盐,使得地卤含量增高。

因为淮南多雨、地卤日淡、雨热同期,对于兴盐业大为不利。

但是,反过来看。

因为淮南多雨、地卤日淡、雨热同期,使其大有利于淮南兴垦。

凡要垦殖,必要雨热同期才最好,其中道理,陛下圣明,无需臣言。

兴盐之弊四:黄淮冲击,海岸外延,积土日高,地卤日淡。

宋时,淮河入海之处,在今云梯关。而今之云梯关,距海一百二十里。

因为黄河入海、淮河入海之故,海水寡淡,本就不适合直接提卤煮盐。是以才有摊灰淋卤法。

需要找专门的盐碱地,依靠地里面的盐分来提取盐卤。

这些年冲击日多,外延日远,使得海水的渗透越发困难,地卤也就越发寡淡。

但煮盐法又不得不用大量的柴草,虽然海水日退,但也不可能每年都跟着海水往前走,还要考虑柴草地是否跟得上。

盐政官员又多呆板,明明地卤已淡,却又不准换业。而盐政官员之呆板,也又无可奈何,因为一抓就死、一放就乱,一旦朝廷松了口子却又不专门管束,很快就有侵占草场垦荒之士绅。

非必须朝廷下定决心,彻底废弃淮南盐业,统筹规划兴垦之事,也正有利于一刀切之政策的执行。本朝也就只能执行一刀切政策了,更灵活的手段也不能指望各路官吏。

与兴盐之事来看,海水日退、淤土日高、地卤日淡,这些都是盐业之弊。

但是反过来看。

海水日退、淤土日高,地卤日淡,这些都是兴垦之大利。

海水日退,日后开垦出来的熟地,也就不用担心海水倒灌。

淤土日高,也就不必担心日后,海水沿着地下浸润土地,使得苏北土地反盐。

……此等事物两面性之说,恕臣不能一一列举,奏疏之外,另有书册陈述。

若陛下有废盐兴垦之意,则兴垦可行乎?

地卤日淡,淡到什么程度才适合开垦?

这些不是一句笼统之言就能决定的,臣亦有数据。

根据科学院之测算。谷

地卤含盐量,在0.385%以下,对棉花生长不但无害,且大为有利。

在0.385%到1.09%,棉花生长欠佳,但却可以茂盛地生长芦草、茅草和固肥金花菜。

在1.09%到2.62%,盐蒿草亦可生长。

而以黄河为北界、南通州为南界、范公堤为西界、大海为东界。

以2.62%含盐量算,共有可开垦之荒地约650万亩。

伴随淮河修通、水利日兴,则可开垦之荒地,尚还有200万亩左右。

黄河以南之800万亩荒地,又以何等方式开垦最为有利于国、有利于民?

臣请效虾夷故事,以资本入场,圈地垦荒。

资本入场,其利有四。

其利一:

资本雄厚,非小农之所能及。

若小农垦荒,只能垦殖含盐量0.385%下的土地,一旦高于此,则盐碱不能熟地。

资本则不然。

资本圈地之后,将地按照1:1:2之例,分为三份。

一地种棉、二地种饲草、三地种盐蒿。

以盐蒿覆地,可免反盐;以蒿草肥田,可改善土质;以饲草养牛羊,可得粪肥。

如此,方不至于垦三年而地力尽,破产逃荒。

其利二:

小农垦荒,既无力兴修水利,又无力修筑海堤,更无力改良土壤。

资本则不然。

资本圈地之后,为得地利,便要修水利以灌田、去盐;修海堤,以护田、保壤。

小农非不愿也,实不能也。

其利三:

小农垦荒,种植粮食,先饱肚腹。然而粮价日低,南洋米鲸海麦涌入,沿海各地米价日低,亦不缺米。

资本垦荒,则可依市场所需,种植其余作物。

如今海贸发展,松江棉布畅销,正缺棉花。

然而棉花价格不定,时高时低,非小农所能承受也。且不论种棉、保壤、摘棉,皆非小农力所能及之事。

资本则不然。

资本雄厚,则无惧破产之忧,今年种棉赔了,明年赚了,平均算下来,终究还是赚的。

承受得起。

而小农若是今年赔了,明年就算赚了,他也只能卖地求活,怎么可能等到明年呢?

资本雄厚,就可以计算平均年收益。

而小农资本不足,是没有资格计算平均年收益的。

哪怕小农清楚简单的道理,一物若贱了,大家种的就少了,只要自己坚持种,肯定有值钱的那一天,到时候之前赔的就全赚回来了。

问题是,本朝小农,就算懂这个道理,却也没有能力参与其中。

他们考虑的,只能是今年会不会饿肚子。甚至今年棉花便宜,他们都没有资格考虑,今年便宜明年岂不是贵?他们只能考虑,今年种棉花赔了,欠了一屁股债,赶紧卖地还钱或者借高利贷吧。

其利四:

陛下若定废盐兴垦之意,则两淮盐商之资本,再无入场盐业可能。

资本多无无盐业可投,这些资本必要寻找出路。

或放高利贷、或买地、或典当,如此兼并必重。

若由资本兴垦,则两淮盐商之资本,亦可入场。入场兴垦,则投入买地的则少、兼并便轻。

看似兴资本,实则保小农。

待两淮兴垦成功,垦荒资本所得之利,亦可投资于纺织、棉布、羊绒等。

工商兴盛,则失地百姓有业可存,不为流民,此即保社稷长久。

……以上盐之弊、垦之利,臣已备述。

若陛下定废盐兴垦之策,当行五年之计。

惟新元年,五月:改革盐政,废引兴票。

惟新元年,六月:授予垦荒权,丈量圈地,先不动盐场。吸引资本,承办淮北晒盐总公司。

惟新元年,十月:吸纳资本,修徐州之海州交通,通水陆之途,为运煤做准备。

惟新二年:改湘楚盐区,归川盐、夔州盐、淮北盐所有。修淮河二期工程。淮北盐场兴晒盐法,上蒸汽机提卤等,修海州港。

惟新三年:兴川南井盐、完三峡水道。修新海堤。

惟新四年:收湘楚盐区,归川盐所有。淮北盐入淮南,淮南弃盐兴垦。

惟新五年:丈量淮南荒田,颁布特许圈地证,兴办垦殖公司,垦荒淮南,放开草场林场。

如此,五年后,两淮之弊,尽可解也。新增赋税,不下百万。所纳流民,不下三十万。

臣期五年,为陛下复两淮之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