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七五八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六)

第七五八章 堂下何人状告本官(六)

这件事,也算是一个社会转型期基本会遇到的很有普遍性的事件。

原本的小圈子熟人社会,伴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发展,逐渐瓦解。

城市所谓的中产市民,每一天都在保证自己不要阶级滑落,充满了焦虑。

港口发展、贸易发展带来的大量外来务工人口,而这些外来务工人口又因为籍贯、方言、乡音等缘故,结成小圈子。

而且因为是外来人口,是以在城市中,他们只能从事一些低端劳动,居住的地方又偏远一些。

这就很容易产生一些群体性的恐慌谣言,而且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具体性恐慌的谣言,会传播的极快。

类似的事件,比如那个黑暗童话,哈默尔恩的吹笛人。出现的时候,源于德国向波罗的海区移民,这个故事产生之后,随后沉默,一直到17世纪,市民经济发展起来,这个东西又被挖了出来。

再比如日本的河童,一群外地来的苦力,和本地人根本无论在阶层上还是职业上都差一级,在河边从事重体力劳动,本地中产对他们充满警惕,又因为过度焦虑担心他们抢了自己的生活导致阶级滑落,逐渐演化出吃小孩的河童故事。

总之,传统的男耕女织、田园经济、或者小圈子的熟人社会,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分化,城市的发展,外来移民的进入,城市中产的心理恐慌,等等,在转型期,这种类似的事件是很容易出现的。

而且也是非常容易传播的。

大顺在松江府这边类似事件,则更加了一层外地人来到这里,与本地底层争夺工作的情况。

比如码头,盖房子、挖河、运输等等这些因为港口发展而急需人力的地方,涌入了大量原本是干漕运的河工。

加上海运发展,使得不少山东、河北、广东、福建等地的人,来到这里讨生活。

市民焦虑、对转型期大量外来人口的恐惧、以及底层帮派之间争夺工作机会的斗争,都使得这种谣言,充满了恶毒。

简单来说,就是本地的帮派,和外来帮派在干苦力这件事上发声了冲突。

而外来的这些人,或是以地域聚集、或是漕工那种又有地下宗教组织的。

本地人就编造了一个谣言。

就说那些外来的人里面,混有一些会做法的,他们会把孩子的魂儿吸走,使得孩子夭折。

这事儿,倒也不是纯粹的空穴来风。

主要是这几年米价降低,工商业发展,以及牛痘之类的接种,简单的卫生常识的普及,生活水平稍微改善但距离担心阶级滑落的水平还差得远,加上大量的外来人口,使得小孩的出生率暴增。

而这年月,小孩出生率暴增,成活率依旧不高,很容易死。

小孩死了,有专门扔小孩的乱葬岗。

乱葬岗的位置,又和那些外来人口居住区很近。

而刘钰又下令,要求收容死去的小孩,尽可能一把火烧了,免得出瘟疫。是以那些地方,天天冒烟,这就显得好像每天都有大量的小孩死呢?

本来就有类似的谣言了,而本地帮派、本地打行,便借机散播了这样的谣言。

谣言一出,立刻引发了本地人和外来人的对立。

而刘钰的处置办法……

只能说,非常操蛋,无耻至极。

他没有去辟谣,因为他觉得,就现在这情况,越辟谣,传的越快。

所以他果断地带人抓了替罪羊。

替罪羊,是一群和尚。

和尚嘛,也是要过那方面的生活的,尤其是一些有地产的寺庙。

帮佃户娶老婆,和尚睡第一个月这种事,非常正常。

所谓庙前庙后十八里,远近都是丈人家嘛。

抓了这些和尚之后,刘钰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这事与和尚完全无关,但他就来了一波非常恶心的操作。

和尚睡佃户的媳妇,就一定干别的坏事吗?

从法律上来讲,这肯定不是啊。他道德败坏,也不能说有人死了就一定是他杀的。

刘钰则网罗了一堆确实的罪名,比如放贷啊、催债啊、睡人妻女啊之类的,这些都是真的。

当然,封建礼教吃人,刘钰也真不是个玩意儿。

他把这些事爆出来之后,当天就有几个妇女上吊死了。

刘钰也只能出钱,让周边真有类似情况的人家,都搬迁到无人认识的地方,比如去海外。

和尚对这些事也不得不承认,刘钰又屈打成招,逼着和尚说,这些谣言就是他们造出来的。

因为造出来这样的谣言,有助于大家去寺庙求平安、保平安、送香火钱云云。

虽然,虽然有些和尚确实管不住下面的玩意儿,市井间对此也非常清楚。真爆出来之后,大肆传播,要说和尚也是冤,自己确实是睡过人家妻女,但是真的没有传播这样的谣言。

可这时候有和尚已经扛不住,画押认了。

冤假错案一出,以谣言破谣言,人们果断相信,就是这么回事,就是和尚为了制造恐慌,要香火钱,故意传播谣言的。

在这件事解决之后,刘钰又果断重拳出击。

一方面,划分出来新的城区,进行城区改建,将外来人口打散。

另一方面,利用之前两边的小规模械斗,果断抓捕了大量的底层打手头目。

这就使得松江府的底层组织,迅速分化。

一部分人,凭借威望,成为行业的“西行家”,将底层的苦力工人组织起来,和新兴的资本集团对抗。

通过拆分,使得本地底层和外地来的底层掺和在了一起,又通过海运码头罢业事件,使得底层的地方隔阂逐渐减轻。

另一部分人,则成为了专业的流氓,成为了新兴资本集团的专业打手。这些人,既有原本的本地打行的人,也有外来漕工的一批专业流氓。

这批专业的流氓,得靠新兴资本养着,负责和那些故意被刘钰暗中组织起来的码头雇工们对抗。

新兴资本,也急需一批专业流氓,来维护他们的产业、防备雇工罢业。

底层雇工向流氓和工人分化,使得松江府的流氓专业化,大家互相交流经验,流氓技巧急速上升。

比如,北方流氓通过经验交流,大家互相研讨,学会了南方流氓的“打人晚死”的手段。

南方打行的专业流氓,可以把人打的三个月、半年之后再死。这样一来,他们就能逃脱惩罚。

再比如,南方流氓通过经验交流,学会了北方漕工系流氓的狠劲儿。

动不动就赌命,两边出人谈判抢活,看谁对自己更狠,谁对自己更狠就能把别人吓住。而且,若是死了,内部也有安排后事、照顾家人等举动。

新兴阶层有钱,又因为生意不得不居住在城中,也正需要这些专业流氓给他们看家护院当打手、必要的时候去殴打罢业雇工。

同时,松江府的大量多余秀才,也迅速向新兴阶层靠拢。这群人,谁给口吃的,就跟谁走。

而新兴阶层根基又浅,往往遇到诸如有人以“坏了风水”等理由,阻碍建厂,这就需要有专门的有功名的流氓秀才,去和那些人撕逼。

和北边依附盐商的不太一样。

松江府的流氓秀才们,逐渐向着“专业讼师”的方向转化。

因为新兴阶层没有参与政治、党争的资格。而这边的“武力斗争”方向,又主要是和罢业雇工对阵,因此专业的流氓文化人讼棍,也就逐渐成型。

松江府这边,刘钰一直在“移风易俗”,不断抹去前朝“松江太守明日来”的那种田园乡愿风气,鼓动互相告状,法律解决,也算是催生了文化流氓专业化。

而盐商那边的打行秀才,则依旧保持着“文武”分化,因为他们是可以参与朝廷政治的,不管是宗族还是文人圈子,都有入朝为官的。

文的管舆论,武的负责党争时候动手打人,读书人终究还是有特权的。

这事儿吧,往好了看,这叫社会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

而且,新兴阶级的阶级斗争,迅速催动了分化。

流氓也得社会分工、专业化啊。

有负责打人的、有负责骂人的、有负责杀人的、又负责造舆论的、也有负责打官司的。

越分化,专业性越强。

专业性越强,处理这种事就越有经验。

毕竟,北边那群依附盐商的,二百年来还是一样的套路,而这边的原本地流氓对这些套路都非常熟悉。

然而,松江府这边的流氓,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逐渐开始经历社会转型的。

行业罢业,见过,且知道怎么镇压。

舆论不利,见过,且知道怎么扭转。

新兴阶层和地主冲突,不但见过,而且是前二十年的主流矛盾,更是身经百战。

那边的垦荒公司出了钱,找了中介。

中介直接表示,钱到位,对付那边那群老古董,绝对全胜。

中介之所以信心满满,因为中介也不傻。

明显的,这件事背后的主持者是刘钰,在上层斗争中,应该立得住。

而只要上层立得住,下面这些事就好办了。

上面有上面的斗争逻辑、潜规则和规则。

下层有下层的斗争逻辑、规则和潜规则。

只要上面立得住,中介认为,凭松江府这些年的发展,各式各样的事什么没见过?北边那群依附盐商的,终究本事差了些,主要是缺乏实战锻炼,这些年估计都养废了。

大顺既然承认了当初的种种规矩,包括盐引制度等,那边其实这些年也没经历过什么真正的斗争场面,文流氓退化成打嘴炮,辩大义,老百姓听得懂吗?

而松江府这边,可是锻炼了十几年了。怎么殴打罢业雇工、怎么煽动民众情绪、怎么打死人不偿命、怎么把白的说成黑的,都是练出来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