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八二八章 你的答案不在这

新顺1730 第八二八章 你的答案不在这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八二八章 你的答案不在这

新旧天下观的分野,实质上也促成了松苏地区学术精英的再度分裂。

一部分精英,希望传统思想普遍化,走一种四海皆可的改良,定义天下的道德伦理、正确错误。

解构拆分,断章取义,吸取诸子百家,重构话语解释,提取出来世界大同、平等、博爱等等,力图做新时代的引领者。

此处可用,彼处亦可用。此处以为此为对,彼处亦以为此为对。

这不是要攀附别人,而是试图引领别人,以期对抗。确信先秦的那些东西,经过断章取义和解构拆分,是可以把外来的东西打碎的,包括天主教、东正教、新教、回教、佛教、甚至自己的儒教……

一部分儒生,宣告认输,转而防守,固守基本盘,致力于解决儒家文化圈内国家的共同问题,土地矛盾。

并且在禁教的那一刻,认定了圣教根本赢不了,也不太可能对外输出。守住基本盘,在儒家框架内,解决大顺自己和几大藩属的问题即可。

程廷祚,或者说整个颜李学派,在二十年前,是大顺最激进的学派。

但现在,他们毕竟老了。

即便程廷祚已经隐隐认识到了时代的变化,可他也隐隐觉得,在学术界,现在二三十岁的、开始解构儒学、把功利学更进一步的那些年轻人,将会扛起新的旗帜。

虽然他们学派反程朱很激进,但此时也不得不承认朱熹当年的判断:毁灭圣教的不可能是心学,必然是失控的事功学。

前者禅意入体,早晚迷途知返。

后者激情澎湃,却很容易失控,最终连内圣外王都不认。

程廷祚自己都明白,在明末神州混乱的大背景下出现的颜李学派,也终于走到了路口。

乱世时候,以功为先,余者皆可闲置,以后再议。

可现在,不是乱世,而是盛世。

一边,是水心先生的由外而内,但外功必复礼、言行举止皆合于礼而后入心的道学老路。

一边,则是一条作为儒生,在盛世之下根本不想走的路。

也因此,他虽然知道孟松麓要去檀香山的心态,终究还是张博望班定远的类似心思,可他还是希望自己最后收的弟子走出去。

如果有一天,学派湮灭,后浪推了前浪、亦或者学派最后成为了异端、亦或者学派最终走向道学老路的保守……

至少,远去檀香山的孟松麓,若能成功,可以给学派,在历史中留下一丝痕迹,一丝怎么也抹不去的痕迹。

“松麓啊,你随我学习多年,分斋学问也学了不少。虽说咱们的《三字经》里讲,四十出仕,你还远远不到,未到磨砺成熟的时候。”

“但兴国公既然在即将离开江苏之前,询问此事,我想了想,你既同意,那你就是最适合的人选了。”

“经费、人才、百工等,兴国公那边自会协调,你去到那边拜谒的时候,定会安排。”

“陛下不日出巡,你还是早早动身的好。不然只恐兴国公并无时间。”

孟松麓心中高兴,忙道:“先生,鹿庵自朝鲜国来,正要求实学正道。弟子以为……”

一旁的权哲身却把注意力集中在了“皇帝出巡”这件事上,心想,本国之困,先生说自兴国公伐日开埠始。

此事既非王道,只怕圣天子居于宫中,未必知藩属困苦。那些使者,又都是遣词造句之辈,恐也难说清楚这里面的事。

先生叫我来学救世救国救民之路,只是恐怕若开埠事不停,终难成功。

何不趁此天子南巡之机,肉身进言,诉藩属开埠之苦困?

只是料想上国天子出巡,必是警卫森严,自己恐无机会接近。

这孟松麓既有机会去见开埠一事的始作俑者刘某,我何不借此机会跟随?

届时,力陈彼非王道,更写千万文字。

他若不怒,以为有理,则可趁机面见天子。

他若怒,杀我,亦可趁机闹大。

天子南巡,他却杀人,轰动一时,晾他也没有一手遮天之能,天子闻之,必要质问,缘何藩属之民流落此地?竟到底有何冤屈?

若圣天子知藩属事,或许会停了开埠吧?

他也知道,上国天子和朝鲜王估计肯定不一样,自己这级别在朝鲜国,以自身家世,面王尚有可能,师兄中也有一些当朝大员。

但在这里,只凭自己,恐怕根本没有接近天子的机会。

到时候,再被一些恶贼奸佞,扣上一顶朝鲜国对上国不满、意欲行刺的大帽子,倒是对国家大为不利。

正思索着该怎么让孟松麓引着自己去见见兴国公时,程廷祚却对他说道:“你先生李星湖的学问,见解,我看了不少。但有些事,实难说清楚。”

“我的恩师、恩师的恩师,当初也是认为大明不该收折色、白银,而该收本色的。可如今,我想即便他们复生,也不会反对征收白银,更不会执着于复征本色粮米的。”

“我记得,李星湖说过开埠、货币、兼并的事。对吧?”

权哲身连忙道:“先生所言极是。恩师的确说过开埠、货币诸事。”

谷碩 程廷祚笑道:“昔者,兴国公曾与商贾言,朝鲜国做二道贩子,也积攒了些金银。待日本臣服为藩,想做这二道贩子就难了。兴国公说话自来多俗,你也不比介意。但真论起来,也就是这么一回事。”

“如今开埠……我问你,你觉得,从松江府运大宗货物,是去凤阳府方便?还是去仁川方便?”

得益于一些**的传播,权哲身也知道凤阳府在那里,想了想自己来时乘坐的大船,便道:“如今大船往来,自松江去仁川,比从松江到凤阳府方便。”

程廷祚又把那封信拿在手中,抖了一下道:“兴国公与我书信一封,信上给了我三条路。”

“一条,是去更远的地方。”

“一条,是顺着改革后的江苏。”

“另一条,是远赴万里之外。”

“三条路,我都想试试。”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我可以告诉你,我现在还不知道怎么解决天下第一仁政诸事。”

“而朝鲜国既然开埠,这三条路,只能选顺着改革后的江苏这一条路。”

“除非不开埠,但也需得我等上国上士,解决了天下第一仁政到底该如何办的事后,尝试成功,方可学。”

“你觉得,开埠与否,你能决定吗?”

权哲身面色一暗,嘟囔道:“上国开埠,皆用霸术、轻重。”

当初孟松麓听到这话,是说没错,我们是用了轻重术,但实际上你们搞军布税,才是正统轻重术。大家都是霸术,你也不必说我们。

可程廷祚听到这话,却连连摆手道:“此言大谬。开埠一事,绝非霸道。大国先儒,若黄梨洲、王船山、顾亭林、唐圃亭、习斋先生等等,皆言互通有无之大利。”

“开埠本身,非是霸术。”

“朝鲜国之人参、文皮、纸张,交换上国布匹、蔗糖,此大利民之事。”

“开埠一事,本身无错。那么开埠一事,如何又能取消?”

“既不可能取消,就需明白,朝鲜国,距离松苏,实则比凤阳府都近。”

“若冬季,天气冷,有人言:吾将钩日而近地,则天暖也;有人言:吾将燧木而取火,则人暖也。”

“然,前者不过巫祝;后者,乃为天皇燧人氏。”

“开埠一事,既不能改变,你就需明白,这件事的答案,你在这里是找不到的。你要去松苏去找。”

“眼下你所见的这个村社,我也可以告诉你,将从属于松苏,别无选择。”

“开埠既然不可更改,那么朝鲜国需得明白,礼文当从属于天朝、经济当从属于松苏。”

“你的答案,只能去松江府、苏州府、南通州去找。而不是在这里寻找。”

权哲身闻言,忍不住道:“恩师说,贵学派有大学问,亦有救世之志。难道,先生也认同兴国公的作为吗?”

程廷祚苦笑道:“朝鲜国距离松苏太近了,其实论起来,和这里差不多远。这里尚不能走十万石大船,可走海路自登州府到朝鲜国,十万石大船亦可飞驰。”

“你要寻找的答案,我若能在淮南解决,兴国公又怎么会日日嘲讽?淮南事,我已从了兴国公的想法,另行解决。”

“离着松苏太远的地方,我要去河南农村寻找答案。可,河南离着松苏太远,朝鲜国可是很近,太近的地方怎么办,兴国公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对这个答案赞同,也基本满意。我只是不赞同他得到这个答案的过程。”

“太过暴烈,太过迅捷。十余年内,使得数百万人颠沛,运河、漕米、盐政、税改诸多事,我认同现在的结果,但我觉得,或许可以有更柔和的办法达成。”

“只不过,木已成舟。”

“我不反对这条舟。”

“我反对的,是兴国公砍树的手段。”

“所以,你需要先知道,这条‘舟’到底什么样,才知道怎么伐木成舟,以及如何避免兴国公‘砍树’过程的暴烈。”

“这条舟到底什么样?每根木板都是怎么拼接的?你在这里看,只能看到一叶,却不见泰山。”

“所以我说,你的答案,在松苏。看懂了松苏这条船,才知道该怎么办。所缺的,只是用王道手段,不要如江苏改革如此剧痛。”

“别的我且不说了,只说一句,万万不可刻舟求剑。”

“几年后,你来此乡社,或可见此乡社兴纺织业。你若照抄,便是刻舟求剑了——这里隔壁,就是天朝最大的扶桑长绒棉产地、过江就是商贾云集的通商大港、沿河便是轧棉去籽的轧纺作坊。”

“你要先弄明白,你们在经济上所从属的松苏,到底是何等模样,才能知其意而去其形,不至刻舟求剑。”

“去吧,你所追求的答案,不在这里,而在松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