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八七零章 备战(十三)

新顺1730 第八七零章 备战(十三)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八七零章 备战(十三)

新顺1730

“那行,那就尽快把事办了吧。正好我来了。完后先弄个房子租着住呗,我去了南大洋那边,把你的房子也先盖起来。好好干几年,啥都有了。那你说的这个去南大洋的船,也是在上海发船呗?”

“嗯。听说是在上海,到那边打听一下就知道了。船票大约多少钱我不知道个准数,但好像一个人得二三十两?不过地多少钱我知道。好像是五两银子吧,就能占300亩地。前五年免税,五年之后,好像也就是二十税吧?说是最多不超过一亩地6分银子。”

赵立本琢磨了一下,笑道:“这人比地可贵得多啊。”

“是啊,说是去的人很少。但以后要是去的多了,又怕是分地的数也得少。早去早有好处。朝廷也说了,不准买番邦奴隶去那边,也不会出逃奴法、逃人法之类的东西,卡的很严。倒是允许有契约长工,但最多也不能超过六年,而且契约长工必须是汉人,但现在也没人买长工过去,赔钱啊。”

赵立本道:“那是啊,二三十两一个契约长工的船票,有这个钱,不如在关东买地种黄豆了。这什么南大洋,估计就算种了粮食,也难卖出去,自是赚不到钱的。也就适合咱们这种,想过个小日子,有个百十亩地,三五牛马的。”

现在往南大洋移民一户到底要花多少钱,这笔账,其实很难算。

有些东西,是有其内部规律的。

比如北美移民的非洲奴隶和爱尔兰人。

是先有了欧洲和美洲的贸易,才使得奴隶有利可图。

等着人口越来越多,爱尔兰人润美洲,就可以去当契约奴,换船票了。

至于到底是奴隶值钱,还是到期之后的契约奴自由雇工值钱,这个是有经典案例的。

美洲的种植园主,在干一些危险事情的时候,一定会雇佣爱尔兰人,而不可能选择昂贵的私有财产奴隶。

现在大顺面临的问题,不是奴隶还是契约长工,亦或者自由雇工的问题。

而是在第一步就被掐死了。

大洋洲和大顺之间,贸易往来的成本太高,至少在蒸汽船出现之前,是完全不现实的。

就算没有刘钰死守着基本的进步和反动的划分,拒绝奴隶制复辟,就算大顺现在就全面倒退,允许奴隶制,那也没卵用。

一个美洲种植园的奴隶,其劳动是融入了世界贸易的、面向欧洲市场的。

而大顺就算反动退回了奴隶制,在大洋洲搞奴隶制,谁有钱没处花了,买些奴隶去干啥?

像是海地的奴隶,种甘蔗。

大顺在南洋的甘蔗都吃不了,难道跑大洋洲去种甘蔗?

或者,跑大洋洲种粮食?那也真是有钱没处花了。

资本愿意等着这地方发展起来后,再投资;但你让他把一片空地投资兴建起来,扩大市场什么的,那就纯粹做梦了。

故而在金矿这个东西放出来之前,这种移民只能是官方性质的。

并且只能是依靠官方解决印度问题、为印度备战而准备的士兵退役问题的边角料,来占据先机。

当然说这件事,里面牵扯到的许多东西,不管是刘钰还是皇帝,其实都各有心思。

主要就看到时候谁的心思多算一步。

伴随着大顺开始在海上普及月距角查表法经纬度测算,大顺的海上航线已经非常精确了,基本上最多也就差了一两分钟,三五十海里,问题不大。

刘钰也早就花钱往大洋洲移了一部分农民,数量不多,但牛马羊之类的牲畜已经在那边繁育起来了。

这和五月花号、弗吉尼亚公司、或者亚瑟·飞利浦的囚徒舰队,都不一样。

五月花号上,是清教徒异端;弗吉尼亚公司,雇的都是城市流民;亚瑟·飞利浦的囚徒舰队,里面多是囚犯。

他们会种地吗?

种地是门手艺吗?

实际上,是的。

一群城市手工业者,是不怎么会种地的。

而刘钰移过去的前几批人,都是会种地的、会养牛养羊养马的。

那里的气候条件已经摸的差不多了。

粮食生产,也已经完成了从零到一的突破,在粮食上,根本不需要母国的援助了。

看上去,条件很好。

但是,移民成本是多少?

洋流、季风、无风带,这些东西,注定了大顺此时要去大洋洲,只能靠三角跳。

而这种三角跳航行,大约需要小半年,也就是4到6个月时间。

毕竟这不是卖奴隶,这是往那边送一批服役十多年的老兵,死的太多,一群服役十五年的老兵可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

中途需要在三角跳岛屿补给停靠。

需要相对来说死亡率很低的航行舒适度。

不可能像贩奴船似的,一个叠一个的塞在里面,真要那么搞,还不如骗那些退伍的士兵,把船开到一半,直接全扔海里呢——就像是当年巴达维亚起义的传闻那样,荷兰人骗华人去锡兰实则把船开到一半把人扔海里。

这样的航程、这样的航行距离,使得一艘大约800吨的船,只能容纳400人左右。

如果是资本投资,就需要考虑利润。大洋洲有什么值得运回来的货物吗?至少,此时还是没有的。

回来就是空船。

也就是说,大约相当于往欧洲贸易的航行成本、耗损、资本平均利息、船员水手工资等。

如果走商业化运营,那么一个人收多少钱,其实促使资本流向这个航运业,开辟专门的通往大洋洲移民的航线?

出得起这个船票的人,是不可能选择去大洋洲当自耕农的。

想去大洋洲当自耕农的,绝对出不起这个船票。

所以,这件事,最终还是只能政府主导投资,或者官办,或者官方出钱由商人承包。

当然现在大顺的士兵地位,是严重不正常的。

毕竟把士兵基本当人,上一次还要追述到唐中期了。之后不是贼配军,就是丘八,这一次只是偶然现象,可不是理所当然的常态和传统。

这种不正常的情况,能持续多久,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大顺为了防止印度藩镇化、为了防止印度总督自立,是必然不会选择让将领在印度自行招兵的。

大顺想要统治印度,只能在本土招兵,就算一切都完美进行,也需要每年两万人左右的新老交替。

而这两万人的新老交替,是按照古籍里“一夫五口”定的上船名额。

算起来,每年印度方向的退役士兵安置,就需要考虑每年10万人的规模。老婆孩子、父母爹娘,也是人。

10万人,农具、种子、交通工具、六个月的食物补给……

这笔钱,说多不多、说少不少。

出不出得起,是一回事。

是否愿意出这笔钱,又是另一回事了。

就刘钰这些年对太子的观察,只能说,他这也算对症下药了。

现在倒是没啥事,既能让统治者安心免去后顾之忧,又没让统治者知道到底要花多少钱。

毕竟,这笔钱得朝廷出。

朝廷又不会变魔术,是变不出钱来的。

钱只能是从税收中出,而问谁收税?将来收多少税?这里面固然是一门学问,实际上也往往是一根导火索。

现在大顺对外征服扩张和贸易的高效运转,靠的是一个敏锐的掌舵人和严苛的人治,以及大量的在时代浪潮、阶级跃升机会下的理性的利己主义者。

一旦换了些核心的东西、或者跃升通道被闭合,烂起来,是很快的。

可以预见,将来的某一天,会有大臣向新皇帝提出一些“忠言”的:比如退役士兵的安置纯粹浪费钱财、比如之前兴国公的政策耗费国家钱粮、比如此真冗兵之政、比如给当兵的发的军饷太多了等等。

到时候,说不定就真有人琢磨着,不如把这些退役士兵,都卖成契约奴得了,不但不废朝廷一毫银钱,还挣钱呢。

毕竟,脑子正常,对于旧时代的士大夫而言,属于是比较难得的东西。

况且,就像杜锋这样的,现在理性利己,因为远大的前途在他面前,可以觅封侯。将来稳定下来后,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不喝兵血,比吃空饷、不卖贼配军当契约奴,怎么赚钱?

大顺为征服印度,做了充足的备战准备。

准备的越充分,给后面的皇帝留下的坑也就越大。

上升期,出将入相,大家有奔头,饼也越来越大,越是利己越要清廉强干,就像吴起,为达自己的功名成就,与兵共苦,吸吮毒疮。

稳定期,一群征印的骄兵悍将;一群新崛起的军功勋贵;一群等待着退役的驻印士兵;一群没有太大上升机会只能琢磨着喝兵血捞钱的扩张后稳定期的官僚;以及镇场子的老一辈死的死、跑的跑、使坏的使坏;饼要重新分……

刘钰丝毫不怀疑,就算把此时的精明老练的统治者,放到那个位子上,也得头疼茫然无措。

他埋得雷颇多,倒也不差这一个,但古人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当然除了埋雷之外,正事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必要积土成山。

应该说,至此为止,大顺对征服印度的战备和动员,已算是彻底完成。

包括军役制度、防止藩镇化、战术准备、战略方向、国债预热、资本动员、提前十余年的锡兰人口布局、粮食补给、锡兰农业恢复、工业革命爆发需要孟加拉种棉在内的一切问题,都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方向,或者基本解决。

剩下的,就等着英法开战、孟加拉小世子雄心万丈作大死了。

不过,在一战爆发之前,刘钰还是趁着皇帝在松苏大阅、各国使节齐聚的机会,冲着罗马教廷和葡萄牙,一通输出。搞出来了一波在后世看来,意义堪比一战爆发的大新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