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十三章 还得靠争霸

新顺1730 第十三章 还得靠争霸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十三章 还得靠争霸

考虑到现在东西方的技术交流问题,牛二还是慎重地询问了一下道:“国公以为,西洋人会不会学这铁轨之法?此物潜力极大,现在虽似不及运河,但就似火枪与弓箭,初虽不及,终会替代。”

对这个问题,刘钰只笑道:“这种东西,是防不住的。一则这东西没什么难的,西洋人的技术水平也已达到;二来现在的机械,大部分都是一个‘巧’字,得其精髓,便可复刻。”

“虽也需防,但不能指望在防上。不过要说西洋人短期时间内会不会用……我看,悬。”

“这英国人这些年在发展运河,经营运河的资本势力极大,再者英国的情况也更适合运河。”

“法国人赌在了公路上,他们打仗的话,会占优势,四处调兵因着这些公路,方便极多。法国人的蒸汽车走不通后,我看多半想要学,但他又没钱。”

这年月,手工业的技术,其实相对来说更容易“保密”。倒不是说技术有啥难的,而是说,熟练的手工业从业者,不是弄个松苏的织布机就能把熟练手工业者变出来。况且这还要考虑人力成本、工资水平等等问题。

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尤其是机械行业,其实保密起来挺难的。

历史上英国人有非常严格的保密法,和禁止技术外流的法规,甚至还拥有制海权。

但并没有什么用。萨缪尔·斯莱特这样的工匠,把流程和一些巧妙的窍门记住之后,化妆成农民,跑到美国,一样可以复刻出来工业革命时代的纺纱机,被誉为美国工业之父,虽然英国人称之为间谍叛国者。

再比如徐寿,也不曾去留学,二十岁之前也是读《汉书》、《诗经》、《水经注》的,后来读一些实学书,也一样能把蒸汽船搓出来。

工业时代的特点,就是易于复制。如果不是易于复制,那工业革命本身就没什么意义了。

在这个技术仿制成本极低的时代,对大顺这种体量而言,主要还是在殖民地、市场上下功夫。

暂时来讲,十余年内,这些技术对大顺的殖民地、市场、扩张等事,都没啥太大的直接意义。

第一次鸦片战争,蒸汽机的直接意义,就是打破了“风帆时代”的常理,蒸汽拖船拖着炮舰进入一些风帆舰时代不可思议的死角。

而鸦片战争能打起来的根源,和蒸汽机的关系也真不大,主要还是拿下了印度,有了印度炮灰,和一个距离中国更近的进攻发。

对大顺而言,就整体来说,以十年来算,投入和回报比最大的,其实还是搓轮船。一旦有了轮船,长江航线就活了,从上海到汉口的水路,靠着蒸汽船,整个儿就活过来了,很多过去的经济常识都不适用了。最最最起码的一点,复杂头疼的盐政问题,将直接下降三五个难度。

但对皇权来说,尤其是被刘钰废掉了大运河的大顺皇权而言,铁路肯定是定都北方的大顺朝廷最愿意投入的投资方向,也就是刘钰说的不需要水的大运河。

至于说殖民、扩张这些东西,工业革命此时所能带来的帮助,并不大。大顺和印度的矛盾,和欧洲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手工业的矛盾。

17世纪,是甘蔗和香料的世纪,荷兰人赌赢了,所以18世纪输了,因为英国作为甘蔗香料世纪的失败者,被赶到了印度。

这些东西,能发生在印度,自然也能发生在大顺。

既然他们确信,未来是冒着黑烟的。

那么,怎么抵达这个未来,他们将在印度的实践中,总结和思索答案。

分歧一定是有的。但形式上的目标却又是一致的。

如果他们将河南陕西甘肃两湖两广西南等地的底层百姓,看成是人的话,他们就必须思考,怎么度过这个苦难无比的转型。

如果他们不将那里的底层百姓看成是人,那么他们也要思考,怎么镇压烈度和反抗意愿都远比印度激烈的大顺的农民起义。

现在他们还没思考这些东西,只是单纯地对冒着黑烟的未来充满了逐渐具象的想象。

但他们在印度的实践,会让他们不得不思考,这冒着黑烟的未来是谁的。

以及,如果有人阻碍了这个冒着黑烟的未来,要怎么办?哪怕是皇帝,若是阻碍,怎么办?

现在或许还不会思考,但总有一天会思考的,而且这一天并不会太晚。

但这个前提,就是要先拿下印度。

念及于此,刘钰反倒不提铁路这件事了,而是大致看完了牛二的报告,便道:“一会儿你且随我去面圣,将印度的见闻说说,陛下也需知道真实的情况。”

牛二见刘钰并不继续提铁路、技术保护之类的事,反倒放心了,他对刘钰的判断是相当信任的,觉得既是自己提出来的事,刘钰并不在意,显然似乎也确实不是什么大事。

听到一会儿要去面圣,牛二倒不是第一次见皇帝了。他不是科举出身,不能在内部做官,挂了一个中将军衔、上护军的勋,但又没有军中实职的将军称号,属于是大顺体系内的一种特殊人群。

走的是另一套奇葩的官制,中将和上护军这些东西,关系俸禄,也关系到品级,但是又不能名正言顺做官,实际上也不是现役的中将,是不能直接领兵的。

一般都是在殖民地做官的,皇帝另走一套体系。

一来内地做官的,在殖民地往往干不明白;二来在殖民地干的明白的,在内地搞很容易搞出来大事。

有点类似宋朝的制度,不给具体职务的时候,挂的那一堆勋、衔、品级,用处不大。

或者说,有点类似于大顺的那帮老勋贵,公侯品级到顶了,但是不给活干的时候,就蹲在家里。只不过他这种,距离封爵还有些距离。

甚至,也更像是汉时的关内侯,或者中央集权收权之后的列侯。

这几年边疆和殖民地,崛起的人太多,按照汉朝军功封爵的标准,倒是真能发几个关内侯的。

暂时来看,问题也不大。既不占原本内部的名额,外部的扩张也越来越大,饼也越来越多。这群在旧体系之外的人,暂时也没有任何的不满,相反都觉得这是最好的时代,出人头地,指日可待。

像是牛二这种级别,在爪哇干的相当不错,皇帝之前自是见过。牛二对面圣一事,在心理上也不慌张,只是想着自己在报告里写的那些建议,还是很忐忑地问道:“国公以为,印度的事,下官说的可有什么问题?”

刘钰只笑笑,将那份报告册子递还给牛二,说道:“实践出真知。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你是从印度那边回来的,本来该如何应对那边的事,也是你此行回来的职责所在。”

“是对是错,但说无妨。有什么,就说什么嘛。”

他这样一说,牛二心里便有数了。于是整理了一番,便跟着刘钰去往面圣。

…………

皇帝听完跪在地上的牛二将此番印度之行的经过说完后,也没有立刻看牛二的报告,而是问道:“卿既亲临战场,那么以你所见,英人在印度的军队,如何?英人训练的土兵,如何?”

牛二想了一下,给了个很明确的回答。

“回陛下,臣以为,昔日爪哇火山之归义军,即可与英人一战,并且战可胜之。至于天朝野战营兵,臣以为,击败英人,易如反掌。英人训练的印度土兵,训练有素,战力尚可,既能吃饱饭,又有阵列训练,亦用火枪阵法,料来也差不到哪去。”

“原本若征印度,最难的,只是水土不服、气候炎热、疫病从生。如今锡兰国、南洋,汉人不下几十万,在那里招的兵,并无水土不服气候不耐。”

“最大的问题既在庙算解决,剩余的,以臣之见,砍瓜切菜。至于印度土司之兵,不值一提,汉兵以一当十,不成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