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四十三章 开战(一)

新顺1730 第四十三章 开战(一)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四十三章 开战(一)

新顺1730

没钱没人,肯定是办不成事。

皇帝也知道刘钰念念不忘对印度的战事,故而在要钱上,皇帝知道刘钰应该明白轻重。

但在要人的问题上,皇帝还是有些惊诧不已。

刘钰开口就是:“臣需至少两千吏员,培训之后,方可成青州府事。此两千吏员不可少,若是陛下允许,只怕三千最好。”

“至于钱财,印度事前,还请陛下每年拨给五十万两,蠲二年国课。期间盐政、地租事都解决了后,重新审核清查,另行制度征税。”

“待青州府、武定府、济南府、曹州府、东昌府事皆毕,朝廷只需每年暂停国课上缴,再每年拨河工款400万两、迁民款300万两,四五年即可成。其中所用钱财、人力、役力,折合白银数千万乃至上亿,但实则朝廷国库内帑只要三五千万两,即可成此事。”

钱,肯定不多。算起来,还真就是刘钰说的,四五千万两就能做成这件事。

四五千万两的支出,其实不算多,相对来说镇压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得照着几千万两去花;去西北、西南打几场仗,之前也得几千万两。

真要是四五千万两,就能把黄河问题解决,顺带还能解决一下人地矛盾、土地兼并的问题,自然是赚大发了。

只是,人,却让皇帝大为吃惊,一个青州府就要二三千人的吏员?

既是朝廷的吏员,肯定是要给钱的。

就算这些吏员连最小的官都不是,一个月算上吃的米,也得三四两银子。如此算下来,以3000人算,一个府一年就要十多万两的白银,供养这些吏员。

而名义上,朝廷正式官员的俸禄,全国加一起可能也就几十万两,到不了一万百万两。

青州一年缴税,能缴多少?够不够这三千吏员的薪水?

虽然惊诧,但皇帝还是很清楚王翦灭楚的故事的。

这事没人愿意沾不提,而就算有激情狂热之辈愿意承担这個责任,只怕号称既花钱少、又不需要多少人之类的,皇帝自己也不可能相信。

刘钰这么说,肯定不是随口说的,显然是算过的。

三千人的吏员,只看人数,这不是问题。

将近一百万生员,基本用不上。但就算不用生员,只用那些学新学的,挑个三千人,还是易如反掌。

皇帝也没有直接提人数的诧异,而是笑道:“青州府一年国课,并无多少。爱卿这一年就要五十万两。到时候,便是做出政绩,也必多有议论之声。”

刘钰淡定道:“陛下,全国不过1500来个县,百余个府。莫说一府50万两,便是一县50万两,若能成事,那也不过4亿5000万两白银,换国朝千秋万代不敢提,但兴周八百年当无难事。”

这话倒是确实如此,松苏的改革已经证明了刘钰的手腕,而在山东几个府县的改革,刨除掉黄河问题,更是要为大顺朝的土地兼并问题趟趟路。

在刘钰明确表示和松苏地区的改革完全不同后,皇帝再想想刘钰给出的数字,心道也确实如此。既是考虑了贸易、关税和印度事,这四亿五千万两,还真就不算多。

但刘钰一下子开口要这么多吏员,显然是准备把统治深入下去,可似乎若是每个府都养这么多吏员,这兴周八百年的事,只怕难说。

皇帝又问了关键问题道:“卿这二三千吏员,为当地胥吏?还是巡抚御史那般?”

“回陛下,不为当地胥吏,只是负责调查、清查、定契之类。青州事毕,则可直接往曹州、济南等地。”

皇帝又问道:“那这些吏员,做成之后,经验丰富。若是朝廷日后要变法,则他们可用;若不变法,他们又将如何安排?”

“回陛下,若日后变法,则可用于各地。”

“若日后不用,择其优异者,效军队事,辟为良家子;择其苦劳者,授予军勋;择其平庸者,朝廷出钱迁往海外各地,赐予土地。”

皇帝嗯了一声,这就比较合适了。

再看看刘钰,皇帝心里快速地盘算起来。

从松苏交权的事看来,并没有太多麻烦,即便换了一批皇帝派过去提前在那边实践过的人,保持萧规曹随的政策,也没有出任何的问题。

再加上之前的海军、军改等事,也都证明了刘钰确实并不恋栈权柄。

只说松苏在改革之后,关系到漕米、税赋、贸易、以及朝廷的大量用银,可以说这是最有可能借此而为自身筹码的地方。

但交权换人的过程,基本没出任何的问题,一切照常,每年的税收贸易款项等也都是那是缴纳。

那么,山东的事,也就更不用担心了。

毕竟刘钰要干的,都是得罪人的事。不管是减租减息,还是长佃,亦或者是挖掘黄河河道、让黄河走山东,在皇帝看来,刘钰这么干,真的就是奔着去当桑弘羊去的,实在不必担心太多。

而且山东紧贴着京畿。

略微考虑了一下权柄的问题,剩下的,那也就好说了。

敢要钱、敢要人,而且要的这么离谱,看来着实是真的奔着做成黄河事去的了。

要人,只要答应,那也简单。不要说钱给到位,刘钰做起来很容易;就算不给钱,只要给了授权,以幕僚自己掏腰包的形式,皇帝看来也没问题。

至于说具体怎么搞,现在刘钰也只能给出个大概的方向,皇帝觉得也没必要再去问了。反正大方向上,听起来问题不大。

从犹豫到慢慢下定决心,刘钰也再度给出了一句话。

“陛下,臣于外事,心愿已平。于俸禄,业已封爵。海波也平了、爵位也封了。”

“枢密院诸事,也已步入正轨。征伐印度、欧罗巴事,方案也已拟定。”

“臣请辞枢密院诸职。专心于黄河事、抑兼并事。”

“于苍生,黄河事一旦天决,千万人受灾,臣所不忍也。”

“于社稷,亦然。”

“于个人……臣想年老之前,尝试寻找解脱王朝轮回之叹的办法。松苏事,臣实话实说,臣不过是行管夷吾、桑弘羊、刘晏等先辈之术,形虽不似,实则魂同。况且松苏与别处大不同。且臣亦相信,纵然找到了办法,朝廷若无钱、米、粮、布等,也是什么事都做不成。”

“至于臣下个人的疑惑,终究不解。是以,臣请以山东尝试。”

“先贤云:朝闻道、夕死可矣。”

“臣不以为道在十三经中,是以只能自寻。十三经,解决不了此时山东人均三亩地的问题。臣也绝不相信,只要行王道,免钱粮,就能解决人均三亩地吃饭的问题。”

“是以,即便于臣个人之所思、所想、所困,臣亦想寻找个答案。若能闻道,夕死可矣。”

“心中之困,无以排解。臣又不信鬼神之说,故而也不能从赤松子游。既如此,还请陛下垂怜。”

这话,在皇帝听来,那就顺耳多了。而且仿佛刘钰的一系列让皇帝有些不解的举动,包括这一次明显是仿佛奔着等死的行为,都解释的通了。

历朝历代,不是没有忠臣,也不是没有希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

仅就刘钰这些年的表现来看,虽然朝中对他的攻讦过多……但,就算是诸葛武侯,也是公认的用申商之术而讳其名,整体看刘钰的做法也就是和朝中大臣道不同。

但道不同,未必就代表这不是个忠臣。

王安石名声虽差,在此之前可谓差到极点,但皇帝心里也是有数的。不能说他是奸臣,最多说他的做法失败了,非说是奸臣那就……可笑了。

虽然好像不太可信,但想来这尧之都、禹之壤,出几个这种真的是想闻道而死的人,好像似乎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而刘钰的这些话,似乎也透露出来另一个意思:他对此时世面上的诸多看法,都持不同意见。无论是王道复古派、还是实学派的霸道移民派……因为但凡有一个是靠谱的,在皇帝看来刘钰实没必要非要去做山东这件事。

既然刘钰既不怎么认同儒家经典,也不想从赤松子游,更是积极出世,现在甚至还要以苦为乐非要担起来黄河事。皇帝心想,倒真有些先秦百家之风,只怕不是读那些先秦经典,脑袋读傻了?

这几年考据学派开始疯狂考据先秦百家经典,因为儒家经典已经不太容易出成果了,皇帝也着实不得不怀疑刘钰这是读先秦经典读的脑子出了点问题。

好像确实不太正常,相对于朝中诸公、百万生员来说,实在不正常。

但这种不正常,也是皇帝内心其实有点期盼的,当皇帝嘛,还是盼着朝中能有几个这种不太正常的人的。

当然最主要是刘钰要把枢密院的所有东西都交出来,摆明了是彻底不干了,而且是在即将对印对英对葡开战之前、且总参谋部已经把详尽的作战计划制定完毕的情况下不干了。

于是皇帝也就顺着刘钰的这一套要“闻道而死”的话,扯了几句,勉励一番。

既已答应,自然也要高调一点,说自己也是考虑到黄河天决的危害,奈何朝中并无人肯担此事云云。

几日后,刘钰向皇帝提交了两份枢密院的绝密文件,然后请辞枢密院之职。

一份是《对欧罗巴与印度作战计划书》。

一份是《使节团对法条约缔结之明细》。

作战计划书,厚厚的一叠。

包括详尽的对印作战计划、对欧洲的海军投送计划、补给详细、军费支出预测。

以及从马六甲、锡兰、到毛里求斯、开普的作战期间详细补给计划、需要征调的船只、耗损、作战期间的后勤部门的运转等等。

打仗的事,基本都是些战略上的指导。

战略大体就是开战之后夺取明古鲁、东帝汶,假装要打孟加拉。

集结分舰队,吓唬英国印度舰队迫使其缩回港口,陆战队攻下港口,全灭英国在印度的舰队。然后再打孟加拉。

控制印度后,主力舰队在之前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手里得到后、一直投钱建移民的开普集合,修整。

北上法国,主力舰队入地中海,配合法国舰队控制地中海,让法国的土仑舰队得以进入大西洋。

利用大顺的巡航舰优势和走私技巧,切断英国和美洲殖民地的联系,疯狂往殖民地和地中海贸易圈走私卖货,倒逼英国选择海上决战中法联合舰队。

简言之,绝不配合法国去主动进攻英国本土,就是拖,拖到英国面临东印度公司倒闭和国债利息付不起的情况下,孤注一掷。

而使节团的条约明细,则是围绕着日后势力范围划分的。其中关键一点,就是“对法国提出条约的时机,就是法国进攻汉诺威失败之后。否则法国老以为汉诺威是英国的卵,只要捏住,用力一掐,英国在殖民地吃啥都得吐出来。但只要法国进攻汉诺威失败,法王必然懵圈恐慌,不知该怎么办了,因为路易十五的计划一直都是这种机会主义。一旦其进攻汉诺威受挫,则可提出对法缔结条约。之前,使节团提都不要提,提了也没用。”

这些战略指导性的东西,其实没几页。

真正复杂的,是枢密院从刘钰自松苏返回,这些年,基本都在绘图、查资料、算账,制定的非常明细的后勤补给计划。

既包括本土输送,也包括在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地的购买。

之前下南洋对荷作战,达成的与荷兰金融资本的合作,于这场战争中的效果就可体现出来。比如开普的无价值的移民,不少移民被刘钰早早安排过去种地,今年塞五百、明年塞一千,反正也不是为了赚钱,就让他们在那种地,这些年也已经塞过去了不少人。

大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中转站,而且沿途还有盟友的港口,包括法国在西非的殖民地。这场大规模的海军投送跨越的难度,正是枢密院这些年一直琢磨的问题,也是花费时间最长的。

应该说刘钰为了这一天也是准备了二十多年,连对荷战争结束后,利用南非的地中海气候,派人去南非种橘子、种柠檬、种完之后再自己派心腹用船去收,然后拉回来倒进海里这样被视作纯有病的事,他都早早预备好了。

法国的农业和工业还是挺发达的,到了法国就好说了,砸钱就是了,法国经济崩溃早着呢,只是和明末类似,朝廷没钱而已,大顺这边只要有钱就能买东西。反正英国两三亿两的债,大顺砸个两三千万两也就够了。

在递交了这两份厚厚的计划书后,刘钰正式辞去了枢密院的职务,督办青州诸事。

一时间朝野大哗,自不必提,说法纷纭。

冬季季风一起,各地海军陆续接到通知,开始集训。船坞全力工作,清理藤壶。

四艘运输船,载着一批造船修船的工匠,以及大量的木匠、铁匠、裁缝、麻绳等,前往开普。

同时,大顺的一支装着使节团,且满载白银的舰队,正式离开了天津,前往欧洲。

理论上,这是大顺第一次大规模白银外流,也是大顺第一次往欧洲去,船上居然装了大量的白银。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