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一八零章 因地制宜

新顺1730 第一八零章 因地制宜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一八零章 因地制宜

这也算是一种因地制宜的特色。

准噶尔部没有训练有素的线列兵,前排骚扰、牵制的散兵,数量不需要太多,靠己方的线列步兵打就够了。

打准噶尔的话,朝廷肯定会调派北方的骑兵,青州军也不需要自己编练骑兵,只是留了一个连的重骑做种子。

准噶尔有城,所以需要专门的工兵部队。

考虑到准噶尔的骑兵,每个营做支援火力的轻炮也是有必要的。

以此时的组织力,最小也就能以连队为作战单位,这已经算是远超时代了。

前提是需要拥有足够的军官,单单是成建制的步兵,连一级的军官就需要将近二三百号人。

而作为种子的那个重骑兵连队,更是直接塞进去了八名军官。

这样的受过训练的军官比例,就是刘钰自信的源泉,当然也是让皇帝将来开放良家子教育创办更多基础教育学校的诱饵。

作为实习军官的,一部分是武德宫的肄业生,一部分就是受过最基础教育的良家子。

至于骑兵,那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朝廷给的军饷不够,根本没钱编练一支正规的骑兵部队。

正规的骑兵部队不需要松花江府兵那种自小会骑马的,抓一批没骑过马的一样可以练出来。

朝廷的思路还是前朝思路,各部集合,派出专门的主将捏到一起。

这样配合,虽然肯定会出问题。但考虑到准噶尔的水平,这问题也不算大。

折中思路,那就是只能采用新的战术体系,强调步兵的机动性和变阵速度,靠步兵包打天下,而不能全然指望朝廷抽调的骑兵搞出好的配合。

参谋部的作用就是拟定各种战术计划,做充足的准备。以大顺的体量,不败即为胜。

各种训练安排,刘钰不怎么管。

这批参谋班的学员继承他的战术思想,把道理讲通了,具体的训练计划由他们制定,按部就班即可。

刘钰又询问了一下训练的具体情况后,问道:“秋季之前,你们觉得能否做到让青州军看上去是一支可战之兵?”

吴芳瑞考虑了一下后道:“当无问题。大人,当下要解决的,还是一些变阵方面的细节,如今变阵的时间还是慢了一些。纵然有操练尚且不足的因素,也有一些操典不太对的地方。”

“嗯。”

刘钰敲了敲桌上的那本他们编写的训练日志道:“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就提出来讨论研究嘛。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各个连队营队的主官,你们也多询问询问。一起讨论研究。我也就是知道个大概,有思路,懂大略。具体怎么样对不对,能以这个战术体系为准绳,衡量对与错;但是你让我把一切都编写出来,那就难了。”

吴芳瑞点头道:“大人说的是。这种事,很是繁琐,是故参谋部有八十余人,也是为此研究的。按大人的要求,秋季当无问题。明年春日,应该便可以进行青州军的长途行军训练。关键是现在枪支常有损坏,本就不足,若有损坏更加不足。”

“再一个,枪支不足尚且是小事,想必大人可以解决。但是后备兵员的问题,大人也应上书陛下。”

“如今这九千人,死一个少一个。大人练兵的思路是传帮带。按说,如今九千人,应该再安排一些新兵夹于其中,这样才能源源不断。否则的话,这些人打完,如何补员?”

他的话说到了点子上,对此刘钰也是颇多无奈。

朝廷的军制问题很大,养兵是要花钱的。

平日操训一些后备兵员……就此时的组织力,也就能把良家子们组织起来。再说一些佃户,吃饭都成问题,让他们舍弃农活去操训,那就是等于让他们家破人亡。

自耕农好一点,但自耕农数量几何,这是个问题。

自有国情在此。

最好的办法就是募灾民为兵。灾荒年年有,不怕没有灾民。

问题是朝廷能不能拿出这笔钱?

大顺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可谓是捉襟见肘,偌大的国家根本余不出多少钱来,尤其是还要赈灾。

这个事暂时无解,刘钰只好道:“这事儿要解决,就得看将来平准的时候打的怎么样。打得好,说什么都是对的,高屋建瓴、远见卓识;打的不好,那就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人啊,尤其是朝中大臣,都是极为现实的。”

这件事刘钰有自己的想法,但最终还是那句话,大顺的军制有问题,要改的是整个的军制,而不是单单一个青州兵。

大顺既不需要征兵制,也没有征兵制的基层控制力,更没有征兵制的物质条件。

需要的反倒是大宋的厢军。

国土广大,年年有灾,哪年若是只有个十万八万的灾民,简直可以去天坛告天“风调雨顺”了。

把灾民中的青壮挑选出来,每个人开低一点的军饷,做一些基础的队列、放枪等训练。一旦开战,则从这里面挑人补充,兵员根本不是问题。

但就算是最低限度的军饷,也得叫人吃饱。

大部分肯定是没有老婆孩子,可总不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还得养爹娘。

要是连爹娘都不准军人养,那这样的兵也谈不上什么战斗力,总不能都像刘钰在山东做的这样,全家死绝的优先。

这就需要彻底更改军制,裁撤一批根本无用的军队,空出军饷来养。

这事急不得,现在考虑也是无用,便道:“此事你们可以考虑考虑,但心思还是用在练兵上。”

“我还是那句话,能打,说话才有用。这等军国大事,待日后你们升了官,再去考虑。至于能不能升官,就看兵练的怎么样了。”

“机遇难得,你们要把握住。不是为我把握的,是为你们自己。要知道,你们到现在还只是候补军官,尚未转正。明白吗?”

一众参谋都起身道:“明白。”

“行,既是明白,那就继续训练。有什么问题,便来找我。季风的原因,三五个月后,法兰西人会再来一次。我需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一个有意义的盟友。抓紧时间吧。”

“是!”

各自散去后,刘钰也没有去看看陆军的操训。这是一个缓慢整合的过程,从吃饱到投入训练,也不过几个月时间,距离看出是否可战还需要一段时间,自无必要现在去找问题。

他还是先去看了看最在意的海军,即便现在海军此时连一艘战舰都没有。

海滩上,安放在沙滩上的绳索、网绳上,一群赤着上身的士兵正在练习爬绳索,军官在下面大声吆喝。

远处的海面上,几艘训练舰上挤满了人,正在那熟悉晕船。

一些小艇上,正在练习划船。

大部分海军兵员都是旱鸭子,即便会游泳,但是上船可能还是第一次。不过好在大部分候补军官之前也是旱鸭子,对于这些一点不会的兵员充满了耐心。

候补军官的比例很高,传帮带的练兵法和水兵的数量比,使得每个候补军官候补士官只需要训练十几个人。

大部分候补军官都在翘首以盼,等着真正的战舰抵达。

不远处的沙滩上,一群水兵正在短暂的休息,一个个又累又疲,天气还冷,一个个却都躺在沙滩上不愿意动弹。

刘钰走过去,这些水兵即便不情愿,也都迅速起身行礼。

人群中,刘钰看到了一个认得的水兵,自己给他改过名字,便喊道:“张二彪,你过来。”

把名字从张虎改成张二彪的张二彪听到刘钰居然还记得自己的名字,赶忙跑过来。

行礼之后,叫了声大人。

“怎么样啊,感觉如何?”

“回大人,吃得饱,穿得暖。每日操训虽然累一些,但我已经不晕船了,也会爬绳索了。”

“嗯,挺好的。我记得你兄弟姊妹好几个都来了是吧?”

“是。是米高大人选的。大哥大彪没有在军中,选了去海参崴;弟弟三彪在青州军里做鼓乐手;四妹现在在义学学堂,前几天见到了,已经会写名字了。”

说到妹妹会写名字了,张二彪脸上很自然地流露出一股子高兴的神情,虽然那几个字他根本不认得,但看着妹妹在沙滩上用木棍划拉出一些字的时候,那种玄妙的感觉真的是无以复加。

越不认得字,越觉得字里面有着无穷的魔力。

一开始担心妹妹要被卖到老鸨那,想不到却是真的学认字。唯独让他觉得有些别扭的,便是男女孩子在一起读书,这让他觉得很古怪。

可也不好说什么,只想着反正还小,待日后大了,说不定便分开读书了。

如今三弟在陆军里当个鼓乐手,妹妹也在岛上读书,唯独就是大哥要去之前根本不曾听过的海参崴。

他胆子本就略大,见刘钰还记得自己的名字,便大着胆子问道:“大人,这海参崴到底在哪?我这辈子,还能见到我哥吗?”

政策都是刘钰定的,他也没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笑问道:“见到你嫂子了吗?”

“见到了。”

凡是去垦荒的,都是在这边就婚配的。和配牲口也差不多,把招来的女灾民编号,抽签,垦荒的抽到谁就是谁。

边疆之地,男多女少。若是正常移民过去,女人肯定会优先选择那些当地坐地户,而不是去垦荒的。

松花江那边的府兵们开价很高,一个女人可以用一匹马、一个青壮的长工可以用一头牛来换。

这个价格刘钰相当满意,毕竟在荒年,一个人可能就值四五张玉米饼子。

他救济了一些人,本也没花多少钱,安排人去打通从海参崴到松花江和黑龙江江口的屯粮移民线,正缺乏大牲口。一个人换一头牛,而且还是负责把牛马运送去指定地点,简直大赚。

张二彪更觉得刘钰行的是仁政,真是个好官。

以他们的身份讨老婆几乎是做梦,却没想到自己的堂兄居然抽签抽了一个,而且年龄也正合适,看样子也是个能生养能干活的。

说起这个,他心里存着几分感激,可终究还是关心堂兄的去处,等着刘钰告诉他海参崴在什么地方。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