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232章 工业还是金融地产

新顺1730 第232章 工业还是金融地产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232章 工业还是金融地产

想到这,再看港口里停泊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刘钰的笑容就渐渐奇怪起来。

田平顺着刘钰的目光看去,也是呸了一声。

他参股了对日贸易,自然知道荷兰人也允许在锁国的日本进行贸易,每年荷兰船都会在松江装大量的生丝。

这些生丝有一部分会卖到日本。

想到这,田平就是一阵肉痛。

这要是把荷兰人挤走,日本贸易都被自己人霸占,这得多大的利?一年又得多分多少红利?

要是荷兰人往日本运的,都是些西洋货,他在松江管不到还好。

然而大部分都是生丝之类的江苏货,眼里那哪是一船船的生丝,分明就是从他、从所有参股东洋贸易公司的股东口袋里掏银子的手。

田平挥挥手,让身边的人散去,小声问道:“守常兄,是不是准备动一动荷兰人?”

刘钰歪歪头,田平嘿嘿一笑道:“我就那么一猜。其实我在这里,又入了股,着实对荷兰人心怀厌恶。只是想着日本的情况,就算不给他们货,日本人也不会把那些份额给我们。”

“要是能卡住荷兰人的脖子,日本人就能多发几张贸易信牌给咱们,你且看看兄弟的本事。”

这一点,刘钰十分相信。

集权下的官本位国家,要搞这种事,根本不需要什么商业竞争获胜,甚至不需要有正式明确的政策。

就田平的人脉和关系,想在松江搞一搞荷兰人简直易如反掌。不说长久控制吧,至少一年内能让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因为资金链断裂而运转不灵。

大顺一直以来的开关政策,使得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资金链和大顺绑定的太深。

无论是日本商馆用生丝换金银铜,还是把茶叶丝绸往欧洲运,荷兰人在印度、波斯的利益日渐下降。

绑定的越深,一旦要搞,就会很惨。而且很可能会是连锁反应式的惨,动一动松江的生丝绸布和棉布,就会导致资金链出大问题。

但这件事这时候肯定不能说。

“此事,如你所言,动了荷兰人也没用。除了对日贸易,还有一些是荷兰人往欧洲运的货。”

田平哈哈大笑道:“那关我屁事?我又没有开办缫丝、织布的作坊。我只关心,日本的贸易。”

“这倒也是,哈哈哈哈。”

刘钰也跟着大笑,随后道:“说真的,兄弟我还真有点事求你办。”

“说啊,什么求不求的。”

“嗯……闽、粤那里的海关,能说上话吗?就给我帮个忙,帮我弄一份这几年荷兰人商船运货的清单。包括来多少船、买了多少货、卖进来多少货。要真的,不要糊弄上面的那种。”

说说到前半截的时候,田平觉得这是在太简单了,着实算不上什么难事。可听刘钰要真实的之后,神色渐渐郑重起来。

“行啊,但可能得过一阵才能给你。反正我尽快吧。说上话是没问题的,福建那边好说,广东那边……还有一些货可能走澳门,我托人给你问问吧。”

“这事……”

刚要嘱咐一下这事不要外传,田平笑道:“你且放心,我知道嘴严。我也不问你要干啥,但既是找兄弟帮忙,这事都好解决。我也知道,你如今身份不同了,要是你问,恐有麻烦。我问的话,就方便一些。便说这边海关要用,自有办法。”

刘钰点点头,知道田平如今也是个知道轻重的。既然答应了,肯定会做到,不然现在就会说出难处。

“守常兄,你这一次来,应该不会只是来送银子的吧?”

田平心里其实也很疑惑,刘钰来松江这件事,他肯定是高兴的,知道肯定不是送银子这么简单,必然是要办一些大事的。

虽说有发财的路子肯定不能忘了自己,但心里还是痒痒的,想要早点知道。

对田平,刘钰不该隐瞒的也不隐瞒。

“不瞒你说,当然不是来送银子这么简单。反正,你就准备好钱就行了。”

“钱?多大的利?”

有了上一次对日贸易参股的经验,听到钱字,田平的耳朵就支棱起来了。

若说是很大的利,他可以卖一部分贸易公司的股份凑钱。

当初发行的时候,一股是一百两银子,现在都涨到一百八了,而且还是有价无市。

所有持股人都死死捏着,根本不放,谁都知道这是躺着赚钱的细水长流,每年的分红利润虽然比不上放高利贷,但也不算差了。

这么高的利润,自然要感谢日本的闭关锁国,使得在没有垄断权的情况下,通过刘钰在日本的运作获得了实质的垄断权。

现在贸易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周边遍布着茶馆,每天很多人都蹲在那观望消息,交流货物的情报,已经渐渐成为了松江的海上贸易交易中心。

甚至出现了对辽东的大豆等早期期货的雏形,每年的交易量都在增加。

田平琢磨着,要是利润极大,完全可以出手一部分股票,参与新股,想要卖还是很容易的。

这几年股价虽然还在上涨,但也已经趋于稳定。

一方面对日贸易终究有贸易信牌的限制,就算可以运米走私,增加量也到了极限,日本这边已经注意到金银再度大量外流的现象,可能会在几年之内收紧政策。

另一方面就是对南洋的贸易局面刚刚打开,虽然股本雄厚,但福建广东的商人也开始抱团,保护原本就有的利益。

至少现在看来,贸易公司的利润增长出现了瓶颈,如果不发生什么太大的改变。

田平问到利润回报,刘钰也不太好说。

军工厂还好,他要借此稀释一下给法国东印度公司的分红,明确股份,免得日后扯皮。

暂时有大顺军改的订单,利润还是很可观的。

但是,其余的新产业,如烟卷、火柴、玻璃、肥皂等,这就很难说。

或许会赚、或许会赔。

威海的情况特殊,那些海军、军官们都有月饷,而且出海的人活一天赚一天的态度,再加上军中配给养成的一些习惯,使得烟卷和肥皂等是有成型的消费市场的。

可在江南,到底行不行,这个真的说不太准。

大顺的地租太高了,高利贷的利息也太高了,使得回报率最高的是高利贷、最保值的还是土地。

想要把资本往工商业上富集,难度着实有些大。有没有对日垄断贸易那么大的回报率,实在说不准。

利润不足的话,人们宁可把钱投到买地、放贷上。

之所以之前拿出对日贸易的利润分给众人,除了想要把更多的人卷入对日战争中来之外,还有就真的是千金市骨了。

只是不知道这个千金市骨的信任,能值多少钱。

欧洲那边长达数百年的教会统治,圣经里是不准放高利贷的,虽然私底下照样搞,但明面上放高利贷的犹太人经常被人编排。

英国如今的法令固定,年利率不得高于百分之八。英国国债的年利率,也只有大约百分之六。

资本主义萌芽不只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更有着一整套的思维方式,英国的工商业者已经开始出书鼓吹,利率应该越低越好。

基本上,现在荷兰、英国那边的年利率,一般也就在百分之十左右,这使得大量的钱投入了工商业。

圈地运动的一大因素,也是因为英国的传统地租太低。如果英国也有大顺这边百分之五十的地租也可算作仁政的政策,想来圈地的动力未必就那么大。

但是大顺这边,年利率百分之三十六是法律规定的上限。前朝大明律规定利息不能超过本金,大顺继承,但基层控制力渣的一逼,也根本无力控制。

如今就算是经济发达的地区或者商人之间有抵押物的借贷,利率也在百分之二三十。

土地将近百分之五十的地租,放贷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利率,都使得大顺想要新兴工商业,极为困难。

内部市场基本饱和,两万万人口,有消费能力的就那么多,剩下的都是自给自足甚至自己不足没钱消费的;外部市场暂时也是饱和的,对外增长要靠欧洲放开重商主义政策,但大顺又没有炮舰开关的能力。

高地租下的土地可以买卖、贷款利率百分之三十都算低息,这样的环境,可想而知会有多少钱能够流入到工商业中。

如果低于百分之三十的回报率,商人们宁可把钱放贷或者买地。

大顺的户部不是央行,朝廷对基层的控制力,连青苗法都无法推广。而青苗法固然空想,可之所以会被一部分人视为“善政”,因为规定最高利息是百分之三十,也就可想而知正常利率是多少。

户政府量入而出的收支情况缺乏对民间的救助,都使得民间借贷承担了民间“救助”的功能。就算规定了最高利率也就是个形式,不可能禁绝,也没有禁绝的经济基础。

英国可以发国债,人民能够认购,不只是因为英格兰银行的存在,更是因为民间普遍的利率。

大顺如果学英格兰,发行国债,支付百分之六的利息。那在商人看来,就和抢钱没有任何区别。我有钱可以放九出十三归的高利贷、可以买永久保值的土地,为什么要赚朝廷那可怜巴巴的百分之六的利息呢?

如果给出百分之三十的年息,国债倒是肯定能募到,问题是能还得起百分之三十的年息还不破产,还用得着借国债吗?

一想到这些烦躁的问题,都让刘钰觉得似乎只有把一切推到重来才有可能解决。

可想想此时的现实,也只能想方设法当个修补匠,从绝路中找到一条活路。

此时听到田平问多大的利,刘钰也不说多也不说少,只是神秘兮兮地笑道:“这个我也说不准,晚上吃饭的时候,问问他们的想法。我在威海,和这里大不一样,能不能赚钱,还得看看他们怎么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