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一九四章 天朝边界论

新顺1730 第一九四章 天朝边界论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一九四章 天朝边界论

关注公众号:书友大本营,关注即送现金、点币!

官员们见皇帝点了齐国公的名,一个个都是人精,顿时明白过来这是什么意思。

刘钰都能感觉到皇帝这话说的场合有点不对,更何况其余浸淫在华夏、夷狄、天朝等学问里几十年的人?

这不用想,齐国公肯定是和皇帝提前通过气了。

之所以找齐国公询问,显然也是别有用心。

齐国公是啥?

是勋贵,不是科举出身的,没文化属于正常,说话说得不对,大家也觉得你懂个屁,笑笑就是。

他可以说话,可以说错,可以说完之后再被反驳,大家也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的。你一个勋贵,懂个屁的天朝大义?

谁都知道,齐国公现在说话,就等于是皇帝的传话筒,是皇帝撒出来试水的。

至于为什么不找饱学之士、不找科举出身的,估计是皇帝也想到了,科举出身的谁也不想沾这个屎。

一来自己不信天朝有边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华夏之外皆为夷狄;二来有些屎沾不得;三来外交部和礼政府之间错位重合,天朝有边界才意味着有外交,没有边界要外交有个卵用?礼政府自己就办了。

做演员的齐国公起身,琢磨了一下,估计是在回忆背诵的词。

半天,才抑扬顿挫地说了一大通。

“夫观初始於天地者,岂不大哉!洋洋乎金以铣之,木以干之,土以敦之,火烜、风挠、水裹以烝化之,彼滋此孕以繁之,脉脉门门,泮涣搏翕以离合之,故盛德行於无疆而不知其届也。然而清其族,绝其畛,建其位,各归其屏者,则函舆之功所以为虑至防以切。是故山禽趾疏,泽禽趾幂,乘禽力横,耕禽力枞,水耕宜南,霜耕宜北,是非忍於其泮散而使析其大宗也,亦势之不能相救而绝其祸也……”

“是以,天朝之地,宜诸夏之德。就像是在山上飞行的禽鸟,爪子尖锐而且善于抓住树枝;在河里吃鱼的禽鸟,多半爪子上都有脚蹼。”

“天地初创,山川河流已然定型,又分出寒热冷暖。不同地方的人,就有不同的习惯、不同的德行。”

“圣人的道德之所以能够在中土长久,是因为中土的人适合圣人的道德。”

“圣人的道德之所以不能够在夷狄扎根,是因为夷狄的人不适合圣人的道德。”

“就像是水里吃鱼的鸟,说脚蹼是好的。这是对的。可是,如果非要和山里树上的鸟说脚蹼是好的,这就是不智的了。”

“是故,《易传》说:夫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何谓与天地合德?便是说,要顺应天地初创时候便分开的不同族群、环境,不能一味地将自己的道德灌输给那些不适合的人。”

像是背课文一样把这番话一说,在那边的翻译估计正在头疼,可除了翻译之外的人,很容易就听懂了。

其实说到这,已经是破题了。

意思其实也就是说,大顺这个天朝,不会去追求那些“不适合天朝道德的地方、强行推广教化道德”,换言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一点没错。但这个天之下的概念,是适合中土道德的地方。

至于边界到底在哪,这个暂时不用论。

先解决了天朝到底有没有边界的问题再说。

显然,按照齐国公“背诵”的这个说法来看,肯定是有的。

皇帝也不能立刻就被齐国公的道理“说”服,皱眉道:“爱卿之言,似有道理。只是这么说,到底是你自己的意思,还是圣人先贤就有这样的意思呢?”

齐国公忙道:“这不是微臣自己胡诌的,而是自古以来的先贤都是秉持这样的道理。这是有史可鉴的。”

“在孔子的时代,葵邱束牲而小白求三脊之茅,城濮馆毂而重耳干隧道之请。周王室衰落,齐桓公、晋文公都做了天子才应该做的事,可是孔子并没有对此忧心忡忡。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周文王、周武王的兴起,早上还是诸侯,晚上就成为君王,沿着唐尧、虞舜、夏朝、商朝的旧制,仍然是天下从前的情况。孔子知道,这天下的圣道不会断绝,只要中土还在,华夏的道德文化依旧会延续下来”

“反倒是蛮夷猖獗的时候,孔子担心将来要披发左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孔子知道,他的道、他的义,只能在中土传承。在其余的地方是没有办法传承的。”

“荀子言: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孔子一生,志在克己复礼,推行仁道。如果孔子认为中土之外也适合克己复礼、推行仁道,那么孔子为什么一定要在中土、却不远走他处呢?难道不正是因为孔子知道,适合中土的道义,并不适合在别处吗?”

“所以孔子看到齐桓、晋文称霸,周天子衰落而不震惊。可是看到夷狄入中土,便大为震惊。正是这样的道理啊。”

“由孔子见到齐桓、晋文称霸,行天子征伐之僭越而不惊,可知孔子并不在乎周天子。由此可证,孔子在乎的是克己复礼、推行仁道。那么连周天子都不在乎,如果别的地方,比如印度、西洋也适合推行仁道,孔子一定会西行而去,推行仁道。”

“于孔子而言,道在君前。”

“因为孔子没去,所以可见孔子知道,只有中土,才适合仁、义。”

众大臣的脑子绕了两圈,发现虽然这他妈纯粹扯淡,但好像也不太好反驳。

孔子去印度、去西洋?几人心想,你咋不让夫子上月亮呢?

皇帝皱眉道:“可天朝理应教化四夷,难道这也是不对的?夷狄不需要教化,因为他们并不适合中土的道德?”

齐国公忙道:“不是这样的。”

“四夷当然要教化,但四夷并不是都适合中土的道德。有的夷狄并不适合中土的道德,却要强行教化,这就像是让山林中的鸟,非要长出脚蹼一样。”

“但有的夷狄因为环境、山川等原因,是适合中土道德的,这就应该教化。就像是让水鸟,长出脚蹼一样。”

“作为天子,应该区分哪些是可以教化的,哪些是不能教化的。”

“可以教化而不教化的,这是天朝的失职。”

“不能教化而非要教化的,这就是不智了。”

“所以,天朝的边界,应该是可以教化的、也能够适应中土道德的地方。而那些不适合中土道德的,就应该在天朝之外了。”

“比如日本、安南、朝鲜、琉球,这些都是适合天朝教化的。因为天朝的教化,他们始从蒙昧而成人,邦国富强,民智增长。”

“又比如西域,汉唐时候也曾在那里教化,也证明那里是可以教化的。”

“而像是西洋诸国,他们有自己的道德、有自己的圣人,可见这些人并不适合中土的道德。强行要教化,那就是不智了。况且他们也有自己的礼法、也有自己的道德,也有自己的文华,他们也就算不得夷狄了。”

“而又像是有些岛屿上的聚落,像是一些没有圣人、没有文华的小邦国,他们到底适合中土的道德,还是适合西洋的道德呢?这就需要尝试之后才能知道了。”

“所以我说,可以教化而不教化的,这是天朝的失职;不能教化而非要教化的,这就是不智了。天朝如果想要不失职,就必须要将所有可以教化的都教化了,这才是天朝的使命。”

“但是,又不知道哪些适合中土的道德、是可以教化的;也不知道哪些不是,是不可以教化的,这又该怎么办呢?”

“这就需要秣马厉兵,先打过去再说。”

“打完之后,发现不能教化,那这就不是天朝之内,撤兵即可;打完之后,诶,发现可以教化,那这就是天朝之内,如果可教化而不教化那就失职了。”

一旁的刘钰一听,心下啧啧,心道把帝国主义侵略、大国划分势力范围,也能说的这么清新脱俗……

皇帝只是沉吟了片刻,又道:“苏子言: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求其大治,必至于大乱。先王知其然,是故以不治治之。治之以不治者,乃所以深治之也。这又怎么解释呢?”

“回陛下,苏子之言,是省略了一些内容的。古人作文,求简微言,臣请试着补充完毕。”

“苏子言:(不适合中土道德的)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先王知其然,是故(不去强行教化那些不适合中土道德的夷狄),这就是以不治治之。不是不治,而是不以中土的道德去治,任由他们选择别样的、适合他们的道德。就像是非要把水稻种在旱田里,这怎么可能不混乱呢?”

“所以,苏子的话,其实还省略了另一半。便是(适合中土道德的)夷狄,必须要以中国之治治也……先王知其故,是以以治治之。所以汉唐才有了辽东四郡、安南、西域,又教化了日本。”

“所以,臣以为,天朝是有边界的。天朝的边界,就是所有适合中土道德的地方。”

“但是,天朝的边界是不断变化的。就像是汉之前,无人知道,原来西域诸国也是适合中土道德的;唐之前,也无人知道日本是适合中土道德的。”

“现在已知的边界,便是天朝本土、安南、日本、琉球、朝鲜。那么,谁又知道别的地方的夷狄,到底是适合中土道德?还是不适合呢?这就需要去探索、去询问、去尝试。”

“如果不能教化,那就扔到天朝之外;如果可以教化,那就是在天朝之内。”

“西洋人西来,知地球之大,于天朝也是好事。方知还有诸多夷狄,说不定里面就有适合中土道德、可以被教化的。我看阿美利加的印第安人,多半就适合中土的道德,而不适合西洋的道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