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二零五章 回报率

新顺1730 第二零五章 回报率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二零五章 回报率

看到这些很实际的东西,富商们更加安心。

开发虾夷这件事,如果只是朝廷号召,其实各地的豪商大地主们还要再考虑考虑。只是因着有贸易公司的珠玉在前,使得一些人对类似的模式心生了几分信赖而已。

士绅豪商的几个头面人物小声交谈了几句,便推了一人出来,说道:“鲸侯既然都考虑到了,我等也安心了。”

“明人不说暗话。如今朝廷要取消人头税,其实我们都知道,这地价、田价是要往下降的。”

“按亩收税,我买地收租子,实际上这钱也不是我出,而是佃户出。”

“如今取消了人头税,又按照前朝的一条鞭法,将劳役折算在税里。征收银子,雇人去干劳役。”

“可现在取消了人头税,劳役摊派也不是按照人头,而是按照地亩来。实际上,有些许田的小户,日子更不好过了。”

“譬如河南。紧靠着黄河,是要修大堤的。以前是征发徭役,都得去。现在行了‘仁政’,徭役是朝廷出银子雇人,可羊毛还是出在羊身上。”

“以前是羊毛有一部分,是按人头收的。现在全在田地上,可想而知。是以我们之前倒是商量过,等着田地降了价,也好买地收租子。”

“但闻虾夷的事,其实我们心里也有些嘀咕,这钱到底是投到虾夷,还是留着买地。今日见了这小册子,可知鲸侯用心,朝廷也是真的做成这件事,而且看来朝廷也是试图把徭役的钱,从海外赚出来,地价未必就会降,我们也就踏实了。”

这豪商倒是个实在人,其实田的卖价低、租子高的情况,在前朝就已经存在了。尤其是后期,人都逃荒,土地荒在那,因为一个县的赋税固定,别人跑了,就得摊派到不跑的人身上。

这是大顺和前明都不可能搞“国债”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抗灾能力强、可以“合理”避税、能买得起国债的豪农地主而言,买国债给的那点利息,不如趁着灾年买地,收益极大。

如今朝廷的政策,完全就是延续着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往下走。把税银和人口脱钩,问题是作为一个大一统帝国,治水本身就是合法性和正统性的支柱之一。

要不要修黄河?要不要保护漕运?要不要修海堤?要不要运粮?

要么花钱。

要么徭役,征发。

前者对有地但不多的自耕农很有害;后者则是比自耕农还低的底层的灾难。

根本还是因为税收和土地绑定的太重,不然皇帝也不会如此支持海外扩张,都是被“钱”这个恶臭的东西逼出来的。

这些豪绅有着多年和土地打交道的经验,很清楚朝廷的政策对地价的影响。除非朝廷找出别的办法弄钱。

嗅觉敏锐的商人已经觉察到了朝廷在试图从土地之外的地方弄钱,这应该是朝廷将来的大方向。那么把钱投在开发虾夷上,就很值得考虑了。

尤其是这本小册子里蕴含的深意,看得出朝廷真的很重视此事,不会出尔反尔。

加之小册子里,弗吉尼亚公司的经验,可学的不少,确实可以少走不少的弯路。

虽然虾夷种不了烟草,这几年海运发达之后,海参崴那边尝试概念的甜菜头榨糖,也算是完犊子了——含糖量还是低,福建广西的甘蔗糖走海运一万多里,依旧比甜菜糖便宜。

但是,虾夷有俵物鱼虾昆布海带,这也可以类比于烟草了。理论上人只吃鱼虾也饿不死,但人终究是猴子,不吃粮食是不行的。

小册子里从一开始要集体劳作、到后期转为承包收租制,一步步都写的很清楚了。

至少证明朝廷不是一拍脑袋,而是确实认真考虑了。

刘钰感叹于这些商人的金钱嗅觉,也不好在这种场合对朝廷的政策有所评价,只道:“屯地买田这种事……其实也和小册子上弗吉尼亚公司种烟草差不多。唯有利可图尔。我也不好说什么,说了也没用。从岳爷爷死在风波亭开始,就开始说当汉奸不好,也没见到当年吴贼、洪贼不去当。”

“我今日来,也算是朝廷的一个态度。你们没去过虾夷,但你们信任我,想来当地的情况你们也知道了。当地的虾夷人……这个其实完全不用放在心上,那里不是西南的土司,有个三五百兵就够了。”

“所以终究还是赚不赚钱的问题。”

“这一点,我和倭人也谈过了。虾夷的俵物等,可以直接运抵米子。倭人也有商人,以前专走大阪到米子的路线。去的时候卖布匹等零碎,回来的时候捎带着鱼虾俵物。”

“粮食的销路,你们也不用愁。朝廷允许往倭国贩粮,枢密院这边也保着你们不会受倭人打压。我也和倭国的粮食贩子谈过了。”

“倭国的粮价一般,但架不住虾夷的地多、人少。薄利多销。”

“我给你们算一笔账。”

他是讲实际的,也是讲利润的,这些豪商喜欢这种不讲仁义道德只讲利益的人。

听到要算账,各自都放下手中的书,敛神静听。

几个义学的孤儿将一副巨大的卷轴伸开,这时代自然没有幻灯片,但只要有人,类似的手段还是可以的。

巨大的卷轴伸开之后,露出了上面的字符,商人们对这些数字很敏锐,自己去看看里面的内容,盘算里面有没有忽悠。

账算得很简单。

从淮北地区雇人去虾夷,人基本不用花钱,有的是贫苦难以生计的。漕运还在继续,保漕和宋时黄河改道的影响,使得唐前的膏腴之地,成了帝国的癌症。

在鲁南、苏北的确的港口装船,运到虾夷,第一年活下来,均价也就五两银子。

因着雇佣移民,没有老弱病残,实际上都是劳动力。

这几年鲸海周边和松花江的贸易发展,使得那边出现了一些大规模的牧场,尤其是东虏当年重要的产马地,穆棱河、完达山等地,都尝试着大规模养殖牛马。

海参崴已经有了巨大的牛马市,一条从海参崴到宁古塔地区的牛马贸易路已经铺垫了十年。

牛马不缺,价格也不贵,因为当地粮多缺银。

虾夷有很大的平原,而且一些地方有厚厚的火山灰,气候也好,整体上的土地质量,和荆襄等地的上等地差不多,肥力足够。关键是东边和西边,不是沼泽地,而是旱草地,开发起来很容易。

威海的一些作坊,也已经引进了西洋的割穗机、马拉的打谷机,在内地那些人均几亩地的地方用不到。但在虾夷这种地方,就有大用。

算上休耕、牧场、草场、牲口草料地等,加上新机械的引入,此时一户小农可以照料一百亩到一百五十亩地,当然不可能全都种植,而是包括休耕和牲口草场的,但一户五十亩的粮田在有大牲口和马拉机械的状态下还是可以的。

送红包阅读福利来啦!你有最高888现金红包待抽取!关注weixin公众号书友大本营抽红包!

也不用学英国在爱尔兰搞得那种“穷人吃土豆、生产粮食往外卖”的制度,就算都吃麦子,照着百分之三十这种放在内地算是大善人的地租标准,移民过去一个人,最多三年时间,就能保证每年获得15石的麦、豆租子。

日本的麦子是贱食,便宜,大约六七钱银子一华石。豆子比大米略高,而且日本对大豆的需求量很大,大约是一两银子一石。

折算下来,从第三年开始,每人每年就能创造10两库平银左右的利润。而这期间的投入,一户人算四口,三年算上牛马牲口粮食布匹等,也就40两银子的股本。

而且伴随着粮食产量增加,当地畜牧业的发展,日后移民成本还会继续下降。

只算粮食,平均下来年回报率是30%,已经不算低了,比高利贷是不如,比囤地收租子也不如,但胜在可以吃足够的钱,哪怕你有十万两,也不怕吃不下。而地窖里的银子屯着等买地,也未必能吃得下十万两。

除了粮食之外,还有鱼虾俵物,这都是当年就能盈利的。当地很多虾夷人是被日本商人雇佣的,他们经验丰富。大顺取消了贱籍的疍民渔民等,打渔的本事未必就比日本人差,都是熟手,一点就通。

再加上虾夷的金矿、木材,尤其是造船厂需要的上等橡树,当地的质量和黑龙江沿岸的差不多,可黑龙江的木料想要运出来得放排到江口、阴干,再装船回威海,距离太远,这就不如虾夷更近一些了。

以及之前馒头去瑞典谈判,弄回的木焦油产业,也都可以在那里发展。

各种饼都画了出来,和云南差不多的虾夷一年承包费才四万两,至少六十年不变。

大饼画出来的回报率,至少在30%左右,而且各种计划都在卷轴上列了出来。包括之前派人赖在虾夷不走勘探的地图、杜锋等人投刘钰所好搞得探勘做礼物等,很是详尽。

不是个空空如也的东西,即便很多人觉得这里面只捡好听的说,但还是被这种近乎于传、销的话术所蛊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