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四五六章 毛遂自荐

新顺1730 第四五六章 毛遂自荐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四五六章 毛遂自荐

“你说的在理。”

对下属的夸奖,刘钰是从不吝啬的。

略微考虑之后,刘钰道:“这样吧,你们还有什么想法,晚上开个会讨论讨论。还有关于在淡马锡筑城之事,也派人尽快去考察,算一算报价。”

“一旬之内,我就要派人先回京城报捷,亦让朝中准备准备‘万邦来朝’之盛事。”

“这,可是正儿八经地朝贡,却不是通译篡改把外交非要改成朝贡。”

“到时候,若不提前通知,数百人、甚至可能千人规模的南洋诸国贡使去了,倒失了天朝体面。”

…………

月余后。

紫禁城书房中,皇帝李淦将刘钰关于南洋四军镇、以及构建淡马锡要塞的奏请先放在了一边。

将南洋诸国要来朝贡的消息,叫人送去天佑殿,由天佑殿和六政府负责。

皇帝先拿起来的,却是一并送过来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账目统计表。

戴上眼镜,皇帝第一次对这种繁琐的账目如此上心。

好在送来供“御览”的账目,都是经过仔细整理的,虽然繁琐,但是一些重要的数据都有了统计。

皇帝并不怀疑南洋很值钱。

不管是出于刘钰一贯判断正确的信任。

还是出于正常思维也明白香料这东西赚钱。

等皇帝翻看整理统计后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账本之后,真正看到荷兰人一年到底能赚多少钱后,皇帝此时唯一的想法,就是花了那么多银子建的海军是值了。

不过,这里面最让皇帝触目惊心的,还是香料在本地的收购价、在阿姆斯特丹的销售价之间的区别。

除了香料,上面还有包括茶叶、瓷器之内的中国货在欧洲市场的销售价格。

虽然刘钰出访欧洲的时候,早已经将这些数据带了回来。

但此时配合着这详细的、具体每年赚多少钱的账目,同样的东西给人带来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

翻阅过这些账目之后,皇帝摘下眼镜,缓了缓有些发涩的眼睛,便叫人将刘钰之前递上的一份奏折取来。

这是一份不经天佑殿的奏折,直接递给皇帝,天佑殿也无权查看和批阅的。

上面的内容,就是关于攻下南洋之后怎么办的。

除了与荷兰合作这件事外,最重要的还是垄断公司的形式和性质。

以天朝而论,皇家垄断算是非常传统的一种情况。

有盐铁论打底子,有盐铁专营的两千年基础,垄断专营是最符合天朝朝廷习惯的做法。

不过,刘钰在奏折上,却希望采取一种股份制的方式,尽可能募集民间的资本。

朝廷可以以垄断权直接作为股本,吃干股分红即可。最好不要让朝廷专营垄断,因为朝廷管不过来。

搞成郑和模式,花费太大。广阔的南洋,要面临走私、海盗、起事、暴动、反抗、西洋人渗透种种情况。

如今有东印度公司的账目配合,方可直观地了解到,东印度公司到底在南洋花了多少钱。

若不搞成郑和模式,则又需要皇商负责。而皇商贪了多少,谁也说不清。

与其这样,不如师夷长技,以股份制募股的行事,聚合民间资本。同时,朝廷以垄断权入股,每年分红。

当然,大顺的国情和英国荷兰完全不同。不要说大顺,就是法国、西班牙等,也不可能全盘复制英荷东印度公司的模式。

就大顺来说,让一支私人的、民间大豪商参与的公司,拥有武装、战舰、海外的治权、法权、甚至开战权,这根本就不现实。

绝对不可能,这一点毋庸置疑。

包括一直试图搞南洋贸易的刘钰,也从未对此有过一丁点的幻想。

谁要是敢提出这个想法,皇帝肯定会发怒,若在朝堂提出来更是会直接炸锅。

对日本的贸易专营垄断公司,有其特殊性。其一是日本自己也锁国,所以在市场端堵住了走私渠道,对日贸易公司本身也不需要大规模的武装;其二就是对日的贸易垄断公司,说穿了就是个二道贩子,收货卖货的,最多也就考虑一下海盗而已。

但若在南洋设置贸易公司,就不得不考虑很多的事项。

管理、治权、外交、政治、朝贡、缉私、对抗西洋诸国的骚扰等等这些,可比对日本的垄断贸易负责的多。

只靠民间资本,根本玩不转。

但若是朝廷亲自下场,搞成皇室垄断郑和模式,亦或是皇商专营模式,又根本无法杜绝走私,而且贪腐得惊出一片天。

故而刘钰的建议是,既要借用民间资本分担统治南洋的花费,又要尽可能保证按股分红讲诚信——皇帝若不想讲诚信的成本极低,在英国可能会被资产阶级摁着头让他知道不讲诚信的下场,但在大顺几乎零成本。

刘钰的意思还是“站在皇帝的利益上”,便说将来想不讲诚信、赖账不分红、或者直接没为官有,都行。但这是一锤子买卖,不要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要用。

前期嘛,最好还是借着对日贸易公司打下的信誉基础,讲点诚信。账目尽可能弄清楚,该分红分红,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既说荷兰东印度公司那么多大股东,最终还是一个十七人的董事会负责一切,大顺这边也可以用类似的手段。

至少,用于前期过度。

大股东只有一些知情权,却没有决策权,决策权还是在朝廷手里。

关于这一点,还是有一定的可能的,靠的就是刘钰这些年的信誉,或者说刘钰所代表的皇家在海商群体中树立起来的信誉。

信誉这东西,很脆弱,很容易碎。

不过暂时来看,这信誉还能凑合用。

加上这些年在如威海、松江等地培养出的参股商业氛围,用来短期过渡是绝无问题的。

而且,只要信誉还没丢,其实大多数人就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小股东差不多:只要能按时分红,谁管到底应该是十七人绅士团,还是七八十人的大董事会?谁管到底该一年公开一次账目,还是十年公开一次账目?

很多东西,是斗争得来的。而斗争的前提,肯定是出过事。

否则若是Voc保证每年百分之二十的分红率,只要能保证,再过一百年,也没人真的去质问董事会为什么就十七个人。

日后待过渡期过了,就可以学习一下19世纪开始英国对东印度公司的控制方式。

将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分开,参股者大股东只负责经济活动。

当然,前提是路都已经铺好了,该处理的问题基本处理完了,只要按部就班搞一些纯粹商业活动的方向上。比如建个货栈、比如在某地种咖啡、造几艘商船、今年的货该装什么之类的。

而朝廷任命的总管,主管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

但南洋以及对欧洲的贸易,又绝对不是单纯的经济活动,其中的主流还是战争、外交、和统治。

其实也就是朝廷借用民间资本的力量,均摊统治南洋的费用,不动用国库的钱。而同时,也能让民间资本跟着一起吃点肉、喝点汤。

能让皇帝少吃点肉、漏出点汤的真正理由,其实还是刘钰报了个大致的账目,认为皇帝的内帑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

尤其是现在是一夜之间全面取代了荷兰在东南亚的统治,要全面接盘,方方面面都要花钱,绝对不是皇帝内帑拿得起的。

这不是当年荷兰人才来南洋的时候,从零开始,一点点开拓。靠着最开始的几百万股本,逐渐成为一个上亿规模的大公司。

而是一下子全面接手了一个上亿规模的大公司,维系运转的资金流水,和从零开始开拓的那点钱,根本没法比。

至于国库的钱,刘钰也说到了皇帝内心的触点。

下南洋固然是为了赚钱,但朝廷或者说皇帝赚钱,除了个人享受之外,总还有别的用处。

钱得花出去,否则守着一堆钱有什么用?

站在皇室和朝廷的一贯利益上去考虑,可以说,长远来看,下南洋是为了缓解土地矛盾,维系小农经济的传统。

短期来看,朝廷还有另一件大事要做。而这件大事,也是需要很多钱的,并且这些钱,民间资本绝对没有任何兴趣出,只能是朝廷来出。

那就是……废漕改海、整治黄淮。

从单纯的军事角度看,下南洋,是废漕改海的基础。

否则,西洋战舰在明末就能攻澳门、劫舟山。

这种情况下贸然改海运,皇帝那得是生怕自己的漕米断不掉、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矛盾压得住。

现在这个军事基础已经有了,之前江苏省的漕米试走海运也大获成功。黄淮地区作为南北连接、天朝腹地,年年为了保运河出现的水患,都已经快让那里成为火药桶了。

若能根治,这当然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若能治好,在皇帝看来,给大顺多续个几十年的命,是绝无问题的。

废漕改海,当然得花钱。

而且,这钱,民间资本绝对不可能出一分。

最多也就是朝廷希望捐献,全国能捐个几万两十几万两就算顶天了,相对于这么宏大的一项工程,简直是杯水车薪。

这种情况下,也算是掐住了皇帝的命门,不得不在南洋贸易上向民间资本让步。

短期来看,朝廷即将用大钱,不能把家底子都扔在南洋,而且也扔不起。

长期来看,万一将来钱不够,松江外围的野战驻军是干什么的?直接开入,没入官营,也能让朝廷有钱用。

至于说南洋贸易的一些军事行动,刘钰的意思,便是让民间资本募股之后的钱,来“雇佣”朝廷的军队来干,以此确保南洋贸易公司手里没有舰队和军队。

这雇佣,当然不是私下里雇佣。

而是给朝廷钱,出军费,由朝廷派将领去帮着或是占领、或是打开国门、或是强迫贸易、或是割让土地等。

将来分红的时候,这些都算作成本,剔除即可。

包括南洋的驻军、官吏的开销,都要算作成本。这也很合理。

前期过渡很麻烦,既要与荷兰谈判,又要全面接管南洋一大堆的烂摊子。朝廷这边强势介入,抓的狠一点,也可以稳定地渡过前期这段混乱时间。

奏折上,刘钰倒是很坦然地毛遂自荐,希望由自己主持,渡过这个过渡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