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五零一章 从道不从君

新顺1730 第五零一章 从道不从君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五零一章 从道不从君

再看一眼亲生儿子,皇帝内心并没有因为适才萌生出“朕走之前也带你走”这样可怕的想法而有半分羞愧。

既生在帝王之家,既为朝廷天子,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什么的,也就此生无缘了。

皇帝本身并不反对此时眼前这些人认同的道理,以及他们渴望执行的政策。

但为将来考虑,就不能只看眼前。

任何政策,都有正反两方面,这一点皇帝内心还是清楚的。哪怕是皇帝认为可以执行的取消人头税摊入土地税一事,皇帝也知道这些好处之外的种种坏处。

要说发展工商,只有好处,没有坏处,那是扯淡。

真要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历朝历代何以一直重农轻商?

宋朝看似工商发达,可宋朝对工商业的管控到了一种骇人的地步。未经许可,私自售卖十斤茶叶,抓到就是死刑。

大顺此时哪有这样的本事,能对全国的工商业管控到这种地步?况且取消匠籍,也意味着官营手工业全面让步于私营手工业,江南工商业的发展,如今呈现的是一种与之前截然不同的状态。

这么发展下去,是否有危险?有些东西,是显而易见的。

商人有钱,自秦之后,天朝就是土地私有制,大量的钱用来购买土地,造成前所未有的兼并速度,怎么办?

商人有钱,勾结官员,甚至把手伸向军队、朝堂,这又该怎么办?

更不要说那些因为刚刚起步发展、暂时还未显现的种种威胁。

李淦是个很自负的皇帝,故而才动辄琢磨着追汉赶唐。这种自负,或者自信,也一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正面,皇帝的自负和自信,认定自己可以任尔东南西北风、朕自岿然不动。见招拆招,只要自己还活着,时代发展带来的种种新问题,自己都能找到解决的办法,至少不会手足无措。总觉得自己也能够分辨的清,那些政策可用、哪些政策不可用。

反面,皇帝的自负和自信,认定自己的儿子们,全都不如自己。这几乎是一种必然的心理,一个极端自负自信的人,对自己的接班人向来是认为不如自己的。他担心的,便是将来自己死后,将这江山交到太子手里后,太子能否应对这些新的局面?

这些“黄牛系”的人呢,如果将来不满太子的政策,是否会做出什么举动?

“黄牛系”的这种道理,流传日广,日后这一系的人,造反是不可能的。但,有没有可能,辅保一位可以继续执行扩张、发展工商、经略南洋、角逐西洋的李家人呢?

比如……自己的七儿子,现在跪在这里主张扩舰的李欗?

只要秩序在,只要还稳定,李欗是绝对没有继承权的。

这一点,毋庸置疑。

不过,前提是,秩序。

一个瞎了一只眼、小时候受洗过、而且还不是嫡子的皇子,在秩序存在的时候,是绝对没有继承权的。

然而,当秩序不再的时候呢?

李欗管着海军,海军虽然能打,但陆战队那点人,和京营的精锐陆军差得远。李欗不可能、也绝对不敢把手插入陆军着。

但是,“黄牛系”其道已成,焉知陆军里就没有认可此道路的人?

都说,虎毒不食子。在这皇家,就是扯淡。兄友弟恭、父慈子孝的故事,禁卫军继承法的大唐,已有太多。再如前朝英宗,不还是夺门之变,抢了亲儿子的皇位?

李淦倒是不担心李欗对自己的皇位造成什么威胁,这既是自信自负,也是出于大顺权力构建的理性认知。

但是,自己若死了?

若太子不喜欢、或者害怕、或者感觉控制不住新时代的局面、或者儒学文官系倒逼反动变革呢?

到时候,这些人会怎么办?

是会乖乖听话?

还是怒吼一声清君侧?

亦或是,扶一位李家人上位,真正为祖国、为社稷、为江山走上一条正确的路而奋斗?

甚至是,南洋或者江南各地,宣告此乱命也,各地不尊诏令?

皇帝不喜欢结党营私,但也不怕结党营私。

皇帝怕的,是一群真有一种理念的人,群而不党……

归三代之治、克己复礼、井田周制,这也是政治理想。但现实已经证明,这是一条根本走不通的路,从王莽之后,此路已绝,再无人尝试实践。

是以,皇帝不怕儒家君子,也不怕他们群而不党。

因为政治理念已经破灭,只剩下了道德理念。

怕就怕,如今这些“黄牛系”的人,认可一条道路、并且认为这条道路真的走得通——到底是不是真能走得通且不提,就如儒家,在王莽之前,不也认为人间真的走得通吗?不失败之前,是绝对不相信走不通的。

皇帝终究是封建皇帝,在这个时代,不可能推心置腹地和这群人说“我死之后,若政策不对,你们不要造政策的反”之类的话。也不可能让这些人立下字据,只说日后绝不如何如何。

此非君臣之礼、亦非君臣之道。

于是皇帝问道:“朕有一事,正要问问卿等。若是朝中廷议之后,竟以为,扩建、外交、贸易、西洋,皆恶政也。”

“遂降低海军料数、封存半数海军、降低水手兵员、于马六甲开一关贸易,卿等将如何?”

此话一出,众人全都傻眼了。

听皇帝之前的态度,感觉皇帝是支持的。

他们这些人,又都是刘钰带出来的,诸多政策,他们根本没有资格参加朝堂讨论。之前他们只负责做事,始终有人为他们遮风挡雨,便觉得好像他们认定的政策,一定能够实行,只管去做就是。

久而久之,他们心中也难免出现了一丝幼稚无比的想法:只要是正确的,朝廷就应该做,而且一定会做。

且不说,正确还是错误,是以什么样的准绳来评判这个根本问题。

就说他们的认知,凭什么正确的事,就一定要做、一定会做呢?

现在皇帝忽然这么一问,他们顿时慌了神,这才想到,原来,朝廷是否做某事,未必是看这件事是否正确。

众人几乎均想,若真这样,那不是扯淡吗?之前所做的一切,还有什么意义?

真正下了南洋,方才知道,若只是军事问题,南洋的荷兰人、西班牙人,何至于用得着二十年努力?

现在大好的局面,难道就是为了跑去马六甲一口通商的?

封存海军、裁剪海军……众人的前途呢?

一众人知道面圣的礼仪,不敢交头接耳,也不敢随便抬头——除非是重臣,或者皇帝亲信,否则下跪的时候抬头看皇帝,便可以视为“有刺驾之心”。

不能交头接耳也不能交流,这时候谁也不敢说话,只能等着李欗先说话。

李欗也知道,这时候自己非得说话不可了,只好奏道:“父皇,若真如此,儿臣以为,当据理力争!”

皇帝听后,忍不住大笑道:“据理力争?好一个据理力争!你据的,是哪家的理?”

“理都不同,如何据理力争?只会沦为争吵。甚至,从辩事,变为辩理。”

“事,可辩;理,焉能辩?”

“你们日后可去问问鲸侯,他在朝堂上,言辞激烈朝中皆知。然而即便如此,他可有一次辩理?”

说罢,皇帝又道:“尔等也都读书,朕不妨再教教尔等。”

“荀卿言:这世上,有四种真正的社稷之臣、国君之宝。”

“此四者,谓之谏臣、铮臣、辅臣、拂臣。”

“何谓谏臣?”

“君主有过、或者朝廷的政策错了。将要危害国家、有害社稷的时候。大臣看的出来,并且直言劝谏,把问题都说清楚。君主听呢,最好;不听呢,就跑路、辞官、隐居。”

“这便是谏臣。古代的箕子,大抵就是谏臣的代表。纣王不听,箕子就弹琴放歌以自悲,再不问国政事。最后逃亡朝鲜。”

“何谓铮臣?”

“君主有过、或者朝廷的政策错了。将要危害国家、有害社稷的时候。大臣看的出来,并且劝谏,把问题都说清楚。”

“君主听呢,最好。不听,自己便死。”

“这便是铮臣了。比干、伍子胥、三闾大夫这样的臣子,就是铮臣。”

“何谓辅臣?”

“朝政有错,危害社稷。劝谏君主,君主不听,于是发动群臣,逼迫君主,以至于君主不得不听。”

“这,便是辅臣。”

“古时候的平原君;逼迫宋帝前往檀渊之战的寇莱公。他们就是辅臣。”

“何谓拂臣?”

“朝政有错,危害社稷。大臣站出来,抢夺君主的权柄、违背君主的旨意、反抗君主的命令。但最终,将事情办成,解除了国家的危机,社稷的危害,让君主不会受辱,让国家得以兴盛。”

“这样的人,便是拂臣。”

“论起来,窃符救赵锥杀晋鄙的信陵君,这就可以算是拂臣了。若如故事里,要是岳武穆得十二金牌而不退兵,违背君命,直捣黄龙,一雪靖康之耻,亦可谓之拂臣。”

“谏臣、铮臣、辅臣、拂臣,荀卿说,此四种臣子,是社稷的柱石、国君的瑰宝。”

“所谓‘君子从道不从君’也!”

说到这,皇帝笑道:“所以,荀卿从前朝嘉靖年,被赶出了孔庙,轮不到半块冷猪肉吃,不是没有原因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