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五三零章 同病相怜

新顺1730 第五三零章 同病相怜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五三零章 同病相怜

这番话把安东尼吓了一跳。

紧张不安地赶紧想了想,还有什么荷兰利益相关的东西,能如东南亚殖民地一般“影响中荷友谊”。

想了一圈,确定好像确实没有了。

亚洲地区,荷兰如今还剩下些在波斯的商栈了。波斯人爱吃糖,但是安东尼知道大顺已经撬开了日本的大门,而日本人也是嗜糖的,暂时来看大顺的糖还不用往波斯运。

亚洲以外的地区,大顺是有心无力,至少在印度站稳脚之前,是无力把触手伸出去的。

至于南美、加勒比地区的那些利益,确确实实不能“影响中荷友谊”。

在确信大顺不会继续折磨荷兰后,安东尼认真地思考起康不怠给出的建议。

话虽然难听,听着也挺气人的,但原则上讲,好像确实中荷之间在没有了南洋这个关系绊脚石后,着实是天作之合。

大顺与荷兰,其实某种程度有着相同的境遇:货船走不出去、没有市场、被人在海上威胁堵截。

与荷兰一样,大顺不是个好市场,大顺的市场相当狭小——当然,这个狭小是指以欧洲货物而论,整个大顺一年消费的欧洲货,可能都赶不上一块北美殖民地。

自己没内部市场,那就只能去外面找了。可别人家的市场,哪那么容易拿到手?

只不过,大顺比荷兰强一点。瓷器丝绸大黄之类的东西,要么欧洲没有、要么欧洲产的质量不行。

所以大顺就算被人在海上堵截、货船走不出去,还能坐在家里收钱。

荷兰就惨了。

全欧洲都在纺呢绒、全欧洲都在煮盐、全欧洲都在造船、全欧洲都在搓羊毛……产业同质化,内卷严重,带来了巨大的竞争问题。

英国人凭啥让自己国家的羊毛纺织厂倒闭,去买荷兰的呢绒呢?

再者,关键还是荷兰的金融政策过于宽松。

荷兰人工成本高、贸易被航海条例和科尔贝尔国家工业主义两头堵,国内的市场又是在狭小,之前有个殖民地但政策竭泽而渔根本没有消费能力,都使得荷兰的手工业发展出现了严重的倒退。

这还不够。

金融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荷兰的大量资本跑去了英国、法国、普鲁士、俄国。让这些国家的手工业,迅猛地发展了起来:发展工业,需要资本。缺钱就来阿姆斯特丹贷。

荷兰的金融资本,在出售绞死荷兰工业的绞索。

只不过,金融资本并不在乎。如那位老排勃艮第贵族在欧洲打出脑浆子时所言:我是世界主义者,我有七八个祖国。

连贵族都能说自己是世界主义者、七八个祖国,金融资本家自是直接翻番了。荷兰的手工业死活,与我何干?为了祖国的工业,我就不能对外放贷投资了?

阿姆斯特丹既然是此时的金融中心,那就只能选择绝对开放。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如果收紧贵金属和货币政策,阿姆斯特丹就不可能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

区区一个衰落的荷兰,能用多少资本?阿姆斯特丹大金融家的钱,要是因为收紧货币政策,导致借不出去,难道挖地窖埋起来?

故而康不怠说的这些非常气人的话,在安东尼听来,非常有道理,甚至说到他心坎里了。

荷兰的手工业是没有未来的。或者他们这些摄政派,也根本不代表荷兰手工业的利益。行会是奥兰治家族的基本盘,是摄政派的死敌。

那么荷兰的未来只能是商贸业和金融业。

原则上来讲,放开与大顺的贸易、拉到大顺一个可能借债并且绝对有偿付能力的大客户,对荷兰的金融资本和商业资本来说,都是重大的利好消息。

况且,就算放任大顺的货物涌入,其实对荷兰的伤害也不会太深。

诸如盐、木料、造船、陶器之类的产业,远洋货船不可能装这些货,非得赔死。

而丝茶之类,又无竞争。

棉布之类,虽有竞争,但莱顿市没啥发言权,大不了莱顿市自己的市议会出个政策,不准棉布进入莱顿就是了。

只不过,因为过于惯性的思维,使得安东尼等人从没想过,这边中荷之间还是战争状态呢,那边大顺已经开始宣讲中荷友谊了。

这转变实在太快,让安东尼一时间难以接受而已。

冷静下来后,安东尼针对康不怠的问题,给出了一个非常有深度的答案。

“如果说,真还有什么能影响‘中荷友谊’的话,那应该就是英国的《航海条例》了。如果没有航海条例,中荷之间的友谊,会更加深厚。有整个波罗的海和北美那么深厚。”

“所以,贵国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亦或者,还有就是法国的科尔贝尔主义,西班牙和法国的同盟关系,法国的高关税保护主义,亦是影响‘中荷友谊’的重要阻碍。如果能解决这些,中荷之间的友谊,也会更加深厚。有整个南美和整个伊比利亚半岛和高卢那么深厚。”

“所以,贵国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这个回答非常的尖锐,直指中荷合作的核心问题。

大顺到底准备怎么与荷兰合作?

大顺,是否有资格让荷兰相信他是个最好的老大哥,能带着荷兰吃香的喝辣的?

老大哥到底行不行?能不能解决荷兰脖子上的两道绞索?

若能解决,朝贡都没问题。

若不能解决,那不是把荷兰往火坑里推?

大顺在亚洲倒是没事,到时候惹恼了英法,大不了拍拍屁股走了,荷兰可就惨了。

欧洲的矛盾很多,但荷兰关心的,还是英法矛盾。

这和荷兰的命运息息相关。

至于神罗内部的那些矛盾,虽然荷兰也恐惧于普鲁士的崛起,但有心无力,而且这种仗打来打去对荷兰一点好处都没有。

安东尼知道大顺和法国的关系,所以他看似说出了两个要解决的问题,但实际上只有一个。

那就是英国问题。

他也知道,海牙惨案的发生,肯定是这群中国人在背后煽风点火。

从当初的伶仃洋事件开始,就看的出来,好像这一派的中国人对英国有种特别的警惕。

如今的海牙事件,说到底,还是针对英国的。奥兰治的威廉四世干到荷兰百姓开始反对的这个份上了,他的身份首先是英王的女婿,然后才是荷兰的执政。

若能打破英国的航海条例,当然好。

但,要是大顺拿荷兰当枪使,唆使荷兰和英国开战,大顺在背后看热闹、摘桃子,学英国蹲在岛上那一套,安东尼肯定是反对的,也是警觉的。

给大顺当枪使,那还不如给英国当枪使呢。

他的意思也很明确,既然要合作,或者说要更深度的合作,可以啊。

大顺拿出态度来,大顺能帮助荷兰解决套在脖子上的两道枷锁吗?

要么毁掉英国的航海条例。

要么毁掉法西同盟和法国的手工业以及法国的关税自治权。

二者,选一个吧。

摄政派这群人不是傻子,也不是铁杆的亲英派。从一开始扭扭捏捏地参加战争、暗地里还和法国勾勾搭搭就能看出来,他们并不想为英国人流血。

西王继承战的时候,荷兰还能说为了西班牙殖民地贸易、为了比利时。这场仗,却只剩下为英国人流血了。

荷兰对英国当然有怨气。

除了奥兰治家族和专门对英合法贸易的鹿特丹市之外,都对英国有怨气。虽然泽兰省才是对英贸易额最大的省,但泽兰省的贸易就特么没有一个“合法”的。

合什么法?当然是合英国的法。

荷兰被叫作“海上马车夫”,其实换个说法,荷兰就是个欧洲快递公司。

首先要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才能当上马车夫。就像后世,物流和快递总是不分家的一样。

但伴随着英国的《航海条例》,英国已经逐渐成为欧洲的物流中心了。一个干快递的,连物流中心都没有,怎么可能混的下去?

《航海条例》是非常霸道的。

不但管英国,还管亚、非、美三洲,执行起来那也是真不客气,抓住就杀、烧、抢走货。

其文曰:为了英吉利共和国之利益,自公元1651年12月1日起,亚洲、非洲、美洲,或该三洲的任何部分、或属于该三洲之岛屿,无论英国人或他国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或商品,如非本国船只,皆不得进入英吉利共和国、爱尔兰、或英吉利共和国所属的岛屿、殖民地、发现地或领土。本国船只之含义,在英吉利共和国制造,且船长在共和国出生并长大、船员之75%为本共和国之人民……

发这个条例的时候,英国还是英吉利共和国。

本来这个条例里面是有个巨大漏洞的,因为在英国还是共和国的时候,亚洲、非洲或美洲的独立的国家,是没有能力将船开到英国卖货的。

所以,理论上,大顺去英国卖货、或者直接去英国殖民地卖货,是“合法”的。

因为条例说的是“英国或他国殖民地之商品”,而大顺不是大顺的殖民地。

但是,在米子明来瑞典送战俘的时候,英国国会赶忙开了个会,补上了这个法律漏洞。

条例由原来的“无论英国人或他国殖民地”,变为了“亚、美、欧三洲之无论英国或他国殖民地、或独立之国家、或拥有共同君主天朝大皇帝之东方各朝贡国所生长、出产、制造的任何货物和商品”。

所以大顺的货船直接去殖民地卖货,在条例修订之后,就是非法的了。殖民地的船,不经过英国转口,直接去大顺,也是非法的。

对大顺,之前的影响倒是不大,反正也不去。

但对荷兰就不同了。

荷兰要当马车夫,首先得是欧洲物流的集散地。现在英、法西靠着各自的殖民地,都把本国当物流集散地了,荷兰实际上连货都拿不到。

原来还有个东南亚特产,香料肉桂白糖熏香锡块日本铜之类的,现在也没了。

海上马车夫得运货才能赚钱,现在的情况是各国都在自己造马车、招本国的车夫,荷兰就算便宜,各国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这日子,能好过吗?

所以说荷兰和大顺是最能心意相通的,因为经历着同样的境遇:我想自由贸易,可谁肯让我自由的贸易呢?

在大顺斩断了东印度公司这个垄断的毒瘤之后,两个最渴望欧洲自由贸易的国家,前所未有的心意相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