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五八四章 东学西渐的诡异产物(上)

第五八四章 东学西渐的诡异产物(上)

然而蒋友仁知道,他自己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某种程度的“异端”了。

这种奇葩异端想法,和他来澳门,或者说,和整个大顺这些年的变化,息息相关。

第一个促使他产生他不自知的异端想法的起因,是因为大顺科学院的建立。

因为本身他来华的目的,就是希望以科学知识为钥匙,重新打开耶稣会返回大顺的大门。

故而他对大顺科学院的情况很关注。

而大顺科学院秉持的“法统”,是莱布尼茨的那一套科学院体系,使用的又是俄国科学院那一套外籍院士带本国助理搞研究、本国助理带大学生搞研究、科学是为了应用的模式、是为了技术技术为人类谋福祉。

而不是像英国那群人研究纯粹的、为了科学而科学的、以全面认识自然为最高目的的科学。

是以,大顺这边,算是很标准的莱布尼茨这一科学院体系的。

自然而然,一些莱布尼茨的文章在大顺这里都是很容易找到并且流传的。

本着要了解大顺的科学院,才能从科学院入手打入科学院的目的,蒋友仁当然读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书。

也就自然而然地看到了莱布尼茨的《神义论》、《单子论》之类的文章。

神义,由这个词本身,也能知道意思。

这当然是个老话题,老到不能再老的那种。既然神是全知、全能、全善的,世间为什么会存在恶呢?

而这个时代,机械论、原子论又大行其道,但却解决不了世界的连续性、统一性,也不能解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

莱布尼茨提出了单子论,试图调和和解决这个矛盾,最后通过非常严密的推理,得出了一个结论:

为什么有全善、全知、全能的神,世间仍旧有恶呢?

在创造世界的时候,一定有无数种模板。

既然全知,便可能设计出无穷个可能的宇宙。然而只能有一个宇宙存在,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所以,全知者肯定是经过比较之后,觉得这个是相对来说最好的那个了。

刨除掉神之类的概念,大致就是说宇宙诞生之初,就设计了一套规则,然后后续的一切都按照这个规则演化。包括生命,也只是这个规则之下演化出的必然。

可能有圆周率是3,或者圆周率是4甚至5678的宇宙的可能,但最终选的是我们这个圆周率是3.14的这个……而这个,是比较之后最好的那个。

而至于善与恶,则大致是说,恶是人的有限视角的认识,而在全视无限视角下,这其实也是一种善,或者说是合乎秩序的,而秩序本身站在全视视角下就是善的。

这就需要一个完美的政府,来让恶人必然受到惩罚,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而惩罚恶人,就是给人类一种模仿全善的救世主惩恶的机会,这么看,这些恶在更广阔的视角下不就是善吗?

某种程度上,就类似于是个“上帝大棋党”,神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你得用更高的、大棋的视角,来看你们这些凡人有限视角内的善恶。

只有这样,才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

这是蒋友仁受到的第一个冲击。

第二个冲击,源于澳门的特殊性。

从明朝中期东西方贸易开启,澳门的特殊地位,以及前朝的贸易政策,都使得澳门在很长一段时间极度繁荣。

这种极度繁荣,也催生出了一个问题。

耶稣会要传教,传教需要钱,在澳门怎么解决钱的问题?当然是靠贸易。

耶稣会作为宗教改革期间的耶稣连队,又发三愿,不得经商。

但情况特殊,权宜之计,东方教区视察员来转了一圈后,允许耶稣会适度经商,筹措经费。

但是,经商这种事,要么就一直保持不得经商的条例,要么一旦开了口子那就能把这口子撑的无限大。

从一开始的入股日本生丝贸易、到后来的耶稣会专门准备了耶稣会自己的商船、再到垄断安南地区的贸易额……越干越大、越干越大。

蒋友仁和澳门当地的教士聊天的时候,就能感觉到这边教士浓浓的钱财味儿。

而他来澳门之前的欧洲,也处在新时代的边缘,一切向钱看正在取代封建时代的等级身份。

这让他产生了一种对新时代的隐忧。

天主教是禁止偶像崇拜的,这也是中华礼仪之争的重要原因,祭祖祭孔之类都算是偶像崇拜的范畴。

蒋友仁则在反思,偶像崇拜,是不是这个偶像必须是人呢?

抽象而具化后的资本、金钱、财富,利润,是不是也是一种偶像?

新时代人们都利润、金钱的追捧,难道不是一种特殊的偶像崇拜吗?

站在他接受的学院经学体系的逻辑思辨基础上,在产生了“崇拜金钱”是不是也是一种偶像崇拜的疑惑后,他又开始思索更多。

而这种更多的思索,也来源于时代的变化和大顺的贸易政策。

他发现,澳门的衰落,和大顺的贸易政策,息息相关。

如果大顺放开贸易,那么澳门就会衰落;如果大顺封闭贸易只留下澳门,那么澳门就会繁盛。

而在澳门的繁盛期,传教士以繁盛期的澳门,解读为“我们的文明更为优越、所以澳门才如此繁荣”。

然而,伴随着大顺的贸易重心北移到长江下游;伴随着英法荷瑞各国都在大顺的岸上开办的商馆,澳门瞬间衰落了。

不但衰落的肉眼可见,而且还沦落到以贩卖人口和走私鸦片为生了。

蒋友仁不是搞经济学的,他是传教士。

所以,他的视角,也还是那个金钱崇拜的引申问题。

即,“我们的文明更加优越”这个概念,具象之后,算不算一种不自知的偶像崇拜?崇拜对象是我们西方文明自己?

如果不是偶像崇拜,而只是一个事实,那么澳门就不会因为大顺的贸易政策或是繁荣、或是衰败。

而这不是一个事实,而是自我认知产生的一种不合理的相信,那么这显然就是偶像崇拜啊。

谁说偶像崇拜的偶像,一定得是人呢?

而这个崇拜的基础,不正是金钱吗?因为之前赚钱,所以才敢说优越,那这不还是一种对金钱、财富的偶像崇拜吗?

他心中的第二个冲击和思索,源于欧洲已经开始的新时代,最终在大顺贸易政策驱动下的澳门这个特殊之地,萌芽成长。

他在澳门受到的第三个冲击,则要追溯到明末的思想大混乱,以及大顺击败了满清,以保天下之名结束乱世之后,对前朝问题的反思。

简而言之,就是,前朝差点亡天下,得有个什么玩意儿背锅。

谁来背这个大黑锅?

自然是理学,当然,也有批判说是理学衍生出的心学的。总不可能让儒家这个总体来背这个大锅吧?

也就导致了大顺这边,理学破,而新学不立的情况。虽然有官方意识形态,但官方推崇的那些,缺一个半圣来整理成体系。

一时间,很多儒生都认为“破一分程朱、近一分孔孟”,开启了直接读先秦经典的风气,认为后世注书明显是掺杂了私货,要直接看原文,看先秦古籍,不要去看宋儒的注解。

这种风气,根源就是差点亡天下的反思。

而这种风气,也带动起来了先秦古籍的大量传播。然而,先秦书籍,又不是只有儒家的,还有诸子百家的,尤其是先秦时候诸子互喷的文章居多。

蒋友仁在儒学之外,尝试着也看看先秦其余学派的文章,然后就看到了韩非子的书。

韩非子说:在他们那个时代,巫祝经常祝愿别人,长生千秋、万寿无疆。但使人多活一天的应验也没有,也从没指出过该怎么才能长生。

所以当时人们看不起巫祝,逐渐不信这些鬼神之事。

又说儒家的学问也是如此,从不说该怎么办,只说“要是听从我的主张,就可以如何如何”;但又不谈具体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具体怎么办。

不谈现在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反而说一些过去治理国家取得的功绩;不去考察官府法令这样的事务,却都去称道上古流传的美谈和先王就的功业。

韩非子就喷,说儒家的行为,和那些祝人长生千秋的巫祝,有啥区别?这不就是现实里的巫祝吗?

一点也不应验,也没有可操作性。

净说一些上古时候谁也没见到的事。

当然,韩非子的这篇文章,本意是喷完了墨家喷儒家,最后得出结论:民众愚昧,征收钱粮的赋税,为的是把它们用于救济灾荒、供养军队保卫国家,百姓却认为是朝廷贪婪。是以,民众的认识是靠不住的。治理国家的时候顺应民意,是不行的……

但是,这文章是写给君主看的。

在传教士看来,自然是另一种视角。

蒋友仁觉得,韩非子说儒家的那些东西,很像是也在说天主教。

而因为天主教认定华夏这边是偶像崇拜、崇神贪财、且又非常现实,所以蒋友仁剑走偏锋地得出了一个不算是奇葩的结论:

想要天主教在大顺真的传播,就得摆脱韩非子说儒家的那个问题。

天国,是看不见的,就像是三代之治一样。

这个非常现实的民族,比如之前对传教士的优待,源于传教士能带来数学和天知识,而不是内心真正信仰。

皇帝都如此现实,那么民众岂不是更加如此?

这便恐怕需要一个人间的实体,确实让他们看到了天主教行、可以,才有可能大量地去信天主教。

而现在,走皇帝路线和上层路线都走不通了,没机会。

那么,先要搞出这么一个人间实体,要咋整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