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五九九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四)

第五九九章 英人目睹之怪现状(四)

1月19日。上海。晴。

我不得不说,公司的大部分人都是蠢货,根本没有什么头脑。

大顺对日本的册封,引起了我们的讨论。

当然,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当初我们为什么会在日本失败,最终全面撤出日本。

在这种时候,当然是担心公司在中国也遭受和在日本一样的命运。

公司的参赞等人,完全不懂我们为何成功,也不懂我们为何失败。

他们认为对日本贸易的成功,是由于三浦按针。并认为法国在中国的成功,因为白晋等传教士。

实际上,他们完全是错误的。

但有一点可以讲清楚,我们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当年撤出日本的情况,是相似的。

只有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知道我们到底如何才能留下中国。或者说,公司的未来,到底该往什么方向努力,该如何改变公司原本的业务。

公司的大部分人,都夸大了三浦按针的作用。

我可以明确的说,公司在日本的成功,与公司在日本的失败,与公司的努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公司在日本的成功,是因为那些天主教大名在关原之战中基本站在了另一边。而公司在日本开展业务的时候,恰逢大阪之战即将开打,大量的天主教大名追随丰臣家。

我们不是旧教国家,所以德川氏找到了我们,试图与我们合作。

公司得到的第一批订单,就是200斤用来制作火枪子弹的铅。随后增加到4000斤。

以及得到了大约二十门大炮的订单。

可以说,公司在日本看似成功的原因,与公司的努力毫无关系。

完全就是日本方面的需求。

大阪之战后,不再不需大量的铅弹、钢剑、大炮,公司的业务就飞速萎缩。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公司在战后,拿不出日本所需的上品。而在战前,许多天主教徒站在了丰臣家那一边。

我们能卖的,荷兰人一样能卖,而且质量更好。

我们不能卖的,荷兰人也能***如香料之类。

公司在日本根本就没成功过,看似短暂的成功,不过是大阪之战的战时需求。

一旦战争结束,公司撤出日本是迟早的。

我们在东南亚竞争的失败,已经注定了我们在日本贸易的失败。谁是东南亚贸易竞争的获胜者,谁才能在日本站稳脚跟。

荷兰人证明了我的观点。

21年我们与荷兰合作炮制平山常陈事件;23年安汶岛屠杀,荷兰人对我们动手;23年末我们就退出了日本。

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能卖的呢绒卖不动;我们之前有大量利润的铅块,战争结束后卖不动;日本人想要的香料,我们弄不到。

所以,有没有三浦按针,是否影响德川家向我们购买火枪用的铅块?是否影响日本战争结束后,不再对铅块有大量需求?是否能影响我们的呢绒是否畅销?

如果能,那么他的作用巨大;如果不能,那他的作用有多少呢?

同样,在中国问题上,难道不是一样的原因吗?

我们能做的事,其余贸易公司也能做。

公司只有拿出“我们能做的、其余东印度公司做不了、我们无可替代”,才能取得对华贸易的真正优势。

否则,大顺把我们驱赶,不要说影响其经济,就连单纯的对外出口都无法影响。即便他们没有西洋贸易公司,瑞典丹麦法国普鲁士也会高兴地分走我们的份额。

而我们能做的、无可替代的一样东西,既是茶叶关税。我国的喝茶人口,是欧洲之冠。甚至可以说,包括瑞典丹麦在内的大部分公司在中国买的茶叶,都流入了我国。

只要解开这一点,那么公司就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茶叶关税向中国讨价还价。

而现在呢?我们手里有任何筹码吗?

只有先降低关税,才能用提高关税做筹码,讨价还价。

现在关税这么高,我们是没有任何筹码的。

可偏偏,议会的那群蠢货,根本无法理解这一点。

如果这条路走不通,那么就应该从荷兰那里学到足够的经验。

荷兰人能够在日本站稳脚跟的原因,是他们得到了东南亚。

我们如果不能降低茶叶关税、却还想要在中国贸易中站稳脚跟,就需要得到印度。

足够近的距离,才有足够大的贸易额。从英国到大顺,棉花粮食都是无利可图的,因为运费和周转;而如果我们离得足够近,即便是棉花粮食这样的低利润的商品,也有利可图。

我说,不要再在中国这边做任何努力的尝试,毫无意义。

我说,要解决中国贸易的困境,要么在孟加拉解决、要么在西斯敏斯特宫解决。

总之:

中国贸易的问题,无法在中国解决

然而,他们却对我的想法嗤之以鼻。

呵,一群蠢货。

甚至还有蠢货认为,应该再去告御状,说明白这一次澳门的鸦片贸易和公司没有直接关系,要大顺官员学学法律,弄清楚责任关系。

甚至,有蠢货建议,在皇帝过些天可能来松江府的情况下,绕开军队的监视,去拦路告状……

我很震惊!

躲开监视的军队,去拦截皇帝的御驾?

去和皇帝讲什么犯罪的直接关联和间接责任?

上帝啊,公司为什么会派这样的蠢货来中国?

敌在利德贺街!

1月20日。上海。天气未知。

我拒绝参加那些蠢货的讨论。躺在床上一整天。如果他们真的做出了弱智的决定,我只能选择在2月4日跟船离开。

我可不想在中国的监狱里度过一生。

公司内部当然可以存在争斗和勾心斗角,但却不能因为派系缘故,派一些根本不懂东方现实的人来中国。

他们用在美洲、非洲、甚至印度的经验,来套用中国。

这是对每一位股东的犯罪!

1月21日。上海。天气未知。

我依旧拒绝出席他们的讨论。不过公使先生站在我这边,他认可我的看法,看来至少他们不会做出极不明智的决定。

无论如何,我要给董事会写一封信,并且中途需要印度方面的建议。

这件事,只有通过召开股东大会来决定。

幸好,公司的股东大会的特点,决定了我很有胜算。

根据1689年的垄断授权法案,公司董事长不再由政府任命——以此,作为迎接荷兰人做我们国王的条件。

他不答应不再由政府任命董事长,我们便不认他做国王。

之前的国王对我们的控制太紧了,我们必须把他赶走。荷兰人乐于接受这样的条件,我们也乐于要一个这样的国王。

同样,当年的垄断授权法案,也进行了针对他们的修改。

公司只有持股1000磅以上的人,才有推选董事会成员的权利。

只有2000磅以上的、且必须在英国出生的人,才有成为董事会成员的权利。

但是,无论有1000磅的股额,还是1000000磅的股额,都只有一票。

这可以保证,自我而上,人人平等。自我以下,皆无票权。

王室、大贵族、地产所有者、大投机商,他们在董事会的推选中,无论拥有多少股本,也只有一票。

而那些穷人,小职员,出资低于1000磅的,没有任何资格参与公司管理。

只有这样,才能让公司的董事会,由一群稍微聪明一点的、脑容量大于野兽的、靠自我奋斗而成功的精英商人们控制。

也确保了公司不会被王室和政府控制,拥有真正的自由。只要不是垄断授权法内的义务,公司无需去做。

这也保证了,公司真正掌握权力的董事会:

既不需要狂热爱国,搞出类似于詹金斯耳朵事件的表态——出于利益支持对西班牙开战的,是在西印度和美洲有贸易的;而主导舆论态度的,却是那些低级的、没什么钱的狂热的人群。本公司的董事会制度,杜绝了被狂热主导的可能。

也不需要事事听从政府和国会的统治,避免了法国或者西班牙那样的情况——主导他们贸易的,是政府。而政府总会给公司添加太多的国家义务,比如培养海员、比如履行军事义务、比如捐款、比如移民等。

这一点,大顺的贸易公司也存在,而且更加严重,比如要履行军事义务、要履行培养海员水手的任务、要配合作战提供后勤支持等。

或许,区别就是大顺的货物不愁卖,否则他们这么沉重的非商业义务,一定难以为继。

大顺的商人很羡慕我们公司的制度。

可惜,他们没胆量、也没能力学我们,绞死自己的皇帝,请一位外国人来当天子。

我们的制度优势,可以确保一切以盈利为目的。

依照委任状第七款之规定,我这样级别的公司高级员工、且持股1000磅以上的人,是可以提出召开股东大会、改组董事会提议的。

只要董事会半数通过,即可召开董事会,讨论公司转型之问题。

依据1726年之新授权法,公司董事会可以自行制定法律、开设法院、制定税收政策。这已经为公司的转型铺垫好了一切。

现在,需要的,就是我这样的、以及在印度等地的公司高级职员,写一份非常明确的企划书,说明公司转型、加大在印度投资、摆脱对中国贸易的依赖、以及这么做将为公司带来高额利润即可。

既然我们的制度优势可以确保一切以盈利为目的,那么我这份建议书的出发点,也应该完全以盈利为目的展开说明。

我认为,只要外面还在开会的那些蠢货还没有做出真正愚蠢的决定、使得中国方面勃然大怒把我们全部抓紧监狱,我就有机会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方式,调整公司的战略。

影响公司转型的,只是很多人的思维定式。

谁说,一家公司盈利,一定要靠贸易或者生产呢?

收税也可以盈利啊。

荷兰人都知道,如果股票投机和炒作可以盈利,那么盈利就好,为什么非要贸易和生产呢?

我想,我应该能够说服他们,对华贸易的利润依赖,会让我们陷入Voc一样危险的境地。

毕竟,我是公司里最懂中国的。当年的茶叶事件和对荷兰公司竞争,我为公司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不知道印度方面,会不会有一个真正懂得印度看似阔大,实则不堪一击的人呢?

但愿印度方面的公司高级员工里,有一位我们自己的弗朗西斯科·皮萨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