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六一四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二)

第六一四章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二)

跪求人贩子的年轻人姓张,贱名皮绠,是个典型的黄淮贫苦百姓。

所谓典型,便是与别处大大不同的。穷,这算不上典型,别处也有穷人。

别处有句话讲,叫破屋值万贯。但对黄淮泛滥区的典型穷苦百姓来说,破屋一点都不值钱。

他们浑身上下,全家老小,最值钱的东西,是个“地基”,大概可以理解为宅基地。

经常发水,房子这个概念并不持久。

但是,历代老祖宗留下的祖屋,一定是建在坝埂子高台上的。

今年填填土,明年被冲了。后年再填土。大后年再被冲。

就是,地面建筑建了也是白费,经常被水冲。再说也盖不起好的。

但是,地下填起来的地基,寻常大水也很难彻底冲垮。

这就算是传家宝了。问问黄淮区的百姓,传家宝是啥?必然就是自己家的老宅子,而且不是说老宅子的地面建筑,而是下面的基石。

说值钱?其实一点都不值钱。

说不值钱?没有这玩意儿,连盖个房子都难,今天有明天冲的。

除此之外,张皮绠还有什么?

大概,除了欠主家的债的借据之外,便什么都没有了。

他这媳妇,是之前父母还在的时候,用他妹妹换的。妹妹换老婆、顺便妹妹还是自己的大舅哥家的嫂子。孩子管他妹妹叫姑姑也成,叫舅妈也行,随便叫。

哦,对了,张皮绠家里还有一条破船。这也是黄淮区每家必备的东西。一旦发水,还能坐着小船活命呢。

后世常流行的一种说法,叫你穷是因为你懒。这句话放在张皮绠身上还真不合适。

他一点都不懒。

可依旧穷。

不但穷,而且还欠一屁股债。

眼看已经还不上了。

自己家里祖传下的那点地,打不了多少粮食。那就得租别人的地。

租地,就得交租子。

交租还不算完,这年月,租地都得“卷”。

别人租地,有每个月要请主家吃顿饭的,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一年几次次。或者家里有媳妇比较漂亮的,请主家睡一睡,尝尝鲜。

张皮绠一来不想把媳妇让主家尝鲜、二来他媳妇也不咋好看主家也没啥意愿。所以他属于那种非常典型的“农奴”。

主家家里有什么活,他需要去劳作。比如挖挖水渠、修修围墙、修修坝埂子之类。

若有志气,只说什么咱俩是租赁关系,你我是平等的,我凭啥要无偿给你干活?那有志气当然是好的,但可以选择饿死。

地里产的那点东西根本不够吃,不租地也根本活不下去。

张皮绠这样的人,其实不怕大灾,怕小灾。

大灾还好,朝廷会赈济。自从大顺得了天下之后,在赈灾问题上出的钱,确实比前朝多了许多,毕竟大顺知道有灾不赈的后果。

真要是大灾,有了赈济,至少也还饿不死。甚至不算利息的话,欠的债还能比平时年头少点。

怕就怕那种小灾。

朝廷又不赈济,完后地方官还得征发劳役去干活。征发劳役是要脱层皮的,这一点和黄河运河地区又不一样。

黄运地区,理论上朝廷要贯彻一条鞭法,也就是“募役”,花钱雇人干一些水利工程。

其实朝廷给的,是一个月二两银子。但到了地方之后,也就剩下一人一两二三钱。

而那里的土地兼并还没到非常严重的地步,是以比如一家普通小农家庭,被摊派了这个活,正赶上农忙时候,知道去干活肯定赔死。

于是地方上也默许:点了你的徭役,你可以花钱雇人去干。一个月一两二,你不愿意干,自由比你还穷的人愿意干,你自找人就是了。

但张皮绠在的这地方,还不是黄河、淮河这样的大河区。而是一条不大不小的河。

朝廷是不可能走中央财政拨款搞这条河的水利工程的,说句不好听的,就户政府收那几个钱,维护黄河和运河都不怎么够,怎么可能拨钱修什么根本没什么名气的射阳河。

中央不拨款,地方官也得修啊。年年发水,这谁受得了?

地方官也不能拉出来金子,所以还得摊派。

摊派,不是国税,是地方税。地方税、杂役,士绅是优待减免的,这叫“贵贱之别”。在前朝开国典籍中,这是作为贵贱之别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意识形态的政治正确。像是杂役,让士大夫去干泥腿子的活?去修河堤?这不是有辱斯文吗?和泥腿子干一样的活,面子上也过不去啊。

而且就算没有明文减免,地方官增加摊派,士绅也完全有理由觉得这是乱收费,告一状就得让地方官吃不了兜着走。

士绅说的也没错,国税我按时交齐了,也别说我偷税漏税,国家就规定了三十税一,我该交的钱交了,凭啥说我是偷税漏税?地方摊派,我凭啥要交?你这摊派,有户政府的文书吗?有天佑殿的公文吗?有皇帝的圣旨吗?今儿交了一两的摊派,明天再来十两呢?

全国十亿亩的土地,2000万的亩税国税,一亩地就摊0.02两白银,折合大米3斤。

虽然地方有一定的截留,但也肯定不够花,但一些事地方官又不能不干。徭役摊派下来,主要就摊派在张皮绠这样的小老百姓头上。

要摊派的事多了去了。

有官员来检查,消费得摊派;运送粮食交国税,粮食不能自己跑到太仓里,这需要摊派人手,得运过去;修河堤,这需要摊派;交税熔铸成银锭,有损耗,那也得摊派;驿站有官员经过,理论上官员随从和家属都得自己花钱、驿站只负责官员个人,但理论上吴三桂还该为本民族的利益而奋斗呢,所以地方官真能让人家自己花钱?

故而张皮绠的老婆不好看,他居然还能租到地、还能活这么大居然还没死,可见他不但勤快,而且体格还很不错。

但问题是这么勤快,依旧欠了一屁股债。

人贩子说南洋千般好、万般好,在张皮绠看来,就一句话最吸引人:

南洋,能靠劳动致富、改变命运。

似乎,只要有力气,肯干活,就能从雇工变为半雇工半自耕;然后再阶级跃迁到自耕农;再跃迁到地主;再跃迁到种植园股东;再完成原始积累,成为种植园园主,然后上升到松江府大资本家。

当然,此时的张皮绠所能发挥的最大的想象力,也就到成为“自耕农”这一步。

但,这已经足够吸引他了。

毕竟,听起来,那是个劳动能改变命运的地方。

按张皮绠所想,自己今年才十八。去了南洋,干三年或顶船资。然后再干三年干到24,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积攒下本钱,自己开五六年地,到30的时候,有个四五十亩土地,牛一头,这不是神仙过的日子吗?

张皮绠觉得,就凭自己这一把子力气,平日在主家干活都能得一句主家“皮绠真能做”的夸奖,若能有些资本,就算暂时买不起牛,一把锄头,只要天天能吃饱饭,便也能楞生生每天刨出半亩地,也能赶得上小半头牛了。

将来若有个四五十亩地,种上二亩地棉花,老婆在家里纺纱织布,孩子每年过年都能换件新袄,这日子那还不是让当神仙也不换?

不想当自耕农的佃农不是好佃农。哪怕是出去做工,那也只是“曲线自耕”。

南洋这种地方,不怕人有梦想,就怕人没梦想,觉得在哪都是苦哈哈地活着,何必跑那么远?

这正穿了张皮绠的心。

跪了半天,哭求了半天,对面人贩子就是不松口。待那人贩子说完他自己刀山血海也见过,心硬的很后,张皮绠知道在这跪着也没用,只好带来老婆暂时退到了后面。

这边就收1500个人,多了不收。这边聚集了十一二万等着水退、天天喝赈济粥的人呢。

好在有八岁以下小孩的不要、有老人必须赡养的不要;有病的不要;身体不好的不要;年纪四十的不要;和主家签了长契的不要。

虽然不少人想去,但真正选中的也没几个。

人贩子可能是以前挑过兵,非常专业。见着人就先捏开嘴,看看牙;然后朝胸口怼两拳,试试咳嗽不;敲敲膝盖,摸摸骨头。

和牲口市挑牲口差不多。

这边比苏南农村唯一强点的地方,就是因为气候因素,血吸虫病的感染率,比长江沿岸地区要低一些。

是以虽然这样或者那样的要求、这样那样的不准,这1500人的名额,眼看就要满了。

张皮绠心里着急,听说今年可能还会再来要一批人,但也可能要等明年。明年自己是死是活都难说呢,这哪里等得到明年?

再说明年孩子也不到八岁啊。

瞅了瞅妻子怀里的孩子,咬咬牙道:“要么,淹死得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到那边再生就是了。”

妻子低头看了看怀里的孩子,刚刚喝完米汤的婴儿幸福无比,还不知道此时生活有多残酷,已然睡下。小手在睡梦里还一抓一抓的,也不知是梦到了什么。

嫩嫩的脚丫虽然脏兮兮的,却在灰突突的地方露出一抹婴儿才有的白嫩。只要不哭,煞是喜人。

张皮绠的老婆看了一阵睡着的婴儿,也没有犹豫太久。嗯了一声,点点头,觉得还是淹死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