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

新顺1730 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六六四章 盐改的第二封奏疏

菀渎在后世已经沦落成了个小村子,黄河南流,决口不断,改变了很多事。

不只是愣生生造出来向内延伸百余里的海岸,也彻底改变了这里的经济条件,原本的富庶地区混成现在这样,刘钰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在史世用陪伴下,刘钰只是在菀渎盐场稍微转了转,稍微和煮盐的百姓聊了几句,就离开了。

这里还是用的煮盐法,实际上晒盐法早就技术成熟了。

想想其实也能理解,为什么改革这么难了。

煮盐用的柴火、煤,以及巨大的铁锅,都不是穷苦的灶户所能独自承担的。

这也使得朝廷有能力控制他们,因为朝廷的管理能力太次,所以只能选择往后退,用往后退的方式来管理。

明明早就有了晒盐法,可是晒盐法怎么管呢?

控制好了柴火、煤、锅灶,就能控制煮盐的盐产量,从而防止走私,才能收上盐税。

可要是用晒盐法呢?难道还能像查柴禾、煤炭一样,去查太阳吗?

和明末的思想解禁一样,晒盐之类的新技术能在福建等地铺开,不是因为朝廷主动推进进步,而是朝廷无力管辖。

而两淮地区的盐,太重要了,占了盐税的大头,这里朝廷也只能选择用这种落后的方式进行控制——因为重要,所以落后。

帝国的软件,决定了帝国能控制的硬件上限。让硬件要,帝国的软件发现跟不上的时候,就会选择不准硬件,甚至让硬件退版本。

那些发展的地方、冲破桎梏的地方,不是朝廷不想管,而是朝廷无力管。

这种事,别人或许还要问问煮盐的灶户为什么这么苦?

刘钰是不用问的。

作为一个在松江府推广废弃漕米实物、改收白银税的人,他很清楚每年收米的时候什么样。

米下来之后,商人就会压价,压到一个极低的价格。

缺钱用的时候,就会放贷,贷出一个极高的利息。

这些煮盐的灶户也是一样,被盐商所控制,压低盐价;需要资本买柴的时候,就放出高利息的贷款。理论上,朝廷有规定价,但凡是一旦只是理论上,那就等于不存在。

本来明初的设计,是官方提供资本、铁锅、柴禾等,煮出来盐,按照官方价格定价收购。

但朝廷没钱,所以发纸钞,发没有准备金、且税收都不收的纸钞。

一整套朝廷全面管控的官山海手段,明也好、顺也罢,都是玩不转的。

小生产者的逻辑从不是反对各种剥削,只是反对自己不是剥削者,这是小农心态注定的事。

即便现在大顺来改革,也很难改成全面的朝廷控制,把这些小生产者盐户,弄成官方盐场的雇工。

朝廷既要百姓能吃上盐,也要保证能从盐里收到税,这也就造就了几乎无解的局面。

除非大顺的基层控制力达到一个惊人的高度。

但刘钰身处黄河岸边,想着一河之隔的对面正在修的那条后世同等技术条件、同等铁器工具下,一个地级市的动员和控制能力,与这个倾全国之力的动员和控制能力的惨烈对比,就明白这不过是妄想。

要推动晒盐法改革的难题,从不是生产技术上的,而是缉私技术上的、是基层管理能力上的难题。

换一种适当松一些的、符合现在大顺控制能力的手段,允许资本入场呢?

靠资本充足,把这些小盐户都挤垮,让他们成为赤贫的无产者,为新时代的降生提前孕育呢?

略微在菀渎盐场做了一番考察后,刘钰给皇帝写了关于盐政改革的第二封奏折。

一共两个问题。

为什么两淮盐会出现“川盐入楚、粤盐入湘”的走私情况?湖北和湖南,可都是两淮的“销售区”。

因为川盐用天然气煮盐,根本不用烧柴禾。

而广东福建,则因为前朝管辖的少,早早普及了晒盐法。

使得两淮地区的盐的成本,是远远高于这两个地方的。

烧柴,也得花钱。

甚至于,烧柴的钱,几乎是占了煮盐三分之二的成本。

柴禾不是到处都有的,为了煮盐,又许多很多的土地专门种树,用种植的树木,保证煮盐的燃料问题。这又变相增加了淮北地区的土地矛盾。

而不管是四川的天然气煮盐,还是福建广东的日光晒盐,燃料成本是省了的。

所以,想要根绝川盐入楚、粤盐入湘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最好是让两淮采取晒盐法。

否则,都是些治标不治本的手段,越查私盐越多。

这是成本问题,用来解决两淮盐的盐税在湖北、湖南被走私盐夺走的问题。

另一个,就是刘钰提出类似于松江海商集团那样的方式,以大公司的形式,方便政府监管控制,采取晒盐法。

两淮地区晒盐法,有一个技术问题,那就是因为黄河入海的缘故,使得这里的海水比别处“淡”。

比别处淡,想要晒盐就不容易。但实际上,也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那就是淋卤。

既然没有技术问题,这种大公司投资、挤垮那些小盐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些大公司,可以采用一些新技术。

苏北地区本来就有用风车提盐水的手段,但是随着后来一步步往小农退,连煮盐也往小农退,宋时就有的苏北风车已经基本见不到了。

现在大顺已经可以做出蒸汽机了,不敢也不能往纺织业上用,那完全可以用在这些对传统小农经济冲击不大的地方。

为什么这些盐场可以采取这样的办法?

因为每年都有大量的煮盐的人逃亡,朝廷每年都要花钱招募,给一些股本,让他们来干。

但往往,干不几年,就被盐商盘剥的吊毛没有了。除了逃亡,还能怎么办呢?

这和传统土地小农不同,传统土地小农,朝廷这边担心影响他们的生计。

但对煮盐来说,则是要面对不断有人跑路的情况。

这几年其实更加严重,伴随着下南洋在黄淮地区展开,而劝君莫要下南洋的感叹还没有流传开,大量的盐户是偷着往南洋跑的。

这种情况下,也就不需要考虑会不会影响“小民”生计。

反倒是可以用最简单直接的手段,上演一幕“大工场挤垮了个人手工业、使得他们沦为赤贫的无产者”的过程。

恰好,能够极大提升生产效率的蒸汽机等,又不是私人小户能够买得起、用得起的。

同时,作为大公司,可以多生产一些存量,只要朝廷监管到位。

相对分散的小户来说,大公司,如同松江府的那些垄断集团一样,其实更容易被监管。

朝廷定出的卖盐价,理论上是有利润的。只是那些小盐户一方面要靠薪柴煮盐增加成本、一方面又饱受盐商“收盐压价、买柴涨价”的盘剥,是以难以赚钱。

所以,如果能够实行改革,既可以保证承办的公司有利可图,又可以压低两淮盐的价格,从而驱赶川盐入楚、粤盐入湘的问题。

同时,既然朝廷要改革,要从盐引盐纲法,改革成盐票法。

那么,按票纳税,也可以达成盐业生产后朝廷的目标:收税。

大公司是可以压低成本的,而晒盐又是需要场地的,所以私盐只能选择继续煮,比较隐秘嘛,这又是必然无法竞争过采取了新技术的大公司的。

要么破产,去南洋种植园。

要么破产,去盐场当雇工。

要么破产,去要饭。

没有第四条路可走。

朝廷要做的,就两件事:检查盐的质量、按照盐的数量收税。

除了这些和盐业直接有关的因素外,刘钰还说了其余一个和盐业似乎关系不大的好处,或者说是规划。

切入点玻璃生产,而之所以由此切入,因为这几年玻璃生产也是朝廷的重要税源了。

玻璃生产考虑要先考虑市场问题,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玻璃的销量年年提升。玻璃这玩意儿运输起来,比瓷器还麻烦,经不起海上的风波巨浪。

所以,最好是在苏南地区直接投产一些玻璃生产厂。

朝廷是支持玻璃产业发展的,因为每块玻璃出厂之前,就会缴税。

而且,朝廷控制着处在北边的、科学院承办的新式的制碱厂。

从源头上控制了玻璃产业的上游原料,这就使得玻璃业虽然是商人经营的,但却没有逃税的空间——多少碱,对应多少玻璃,这和盐业之前根据柴禾数量来推断是否有私盐,是一样的道理。

玻璃制造,又需要大量的煤,或者烧柴也行。

苏南地区的柴价很贵,人口众多,那里又没有大煤矿,城市化率相对别处又高,柴价自然贵。

除了玻璃制造业,苏南地区的一些新兴产业,也都开始使用蒸汽机。比如锯木、造船等等。

如果能够让淮北晒盐也采用蒸汽机提卤,那么构建一个以连云港为中心的煤业港口的条件就已经成熟了。

淮北地区是有煤的,尤其是距离连云港不是太远的徐州地区、枣庄地区,都是有煤的。

那里的煤,又恰恰可以使用到蒸汽机——因为黄河改道的缘故,使得宋之前的一些煤矿,都大量积水。而这些粗笨的蒸汽机,做提水用,又恰恰非常适合在那里采煤。

只要有利可图,那么刘钰可以牵头,利用原本的河道,再配合上马拉的生铁铁轨,铁运水运结合的方式,将煤炭运送到海州。

一部分供淮北晒盐使用。

一部分则乘船去苏南地区,既可以缓解苏南地区“薪柴日贵”的窘境,也可以促进苏南地区的产业发展。

因为此时黄河还没有制造广泛的苏鲁黄泛区,实际上这个看起来挺大的工程,其实并不大。

海州往西,因为黄泛区此时还未出现,是以蔷薇河是可以通船的。

同时,还有一个后世已经干涸、但此时存在的青伊湖。

到青伊湖往西,还有个此时很大的骆马湖,因为黄河水的存在,使得骆马湖一段的大运河水量可以通航。

实质上,要修的,只是一段从骆马湖到青伊湖的路,大约80里,没几个钱,资本完全修的起,而且有得赚。

因为这条路不止运煤,还要运盐,运其余商品。算算现在苏南的薪柴价和大顺的航海术水平,海运煤依旧有得赚。

刘钰最后又站在朝廷的角度,分析了一下这样规划“对朝廷、对天子”的好处:

在运河被废弃之后,保持南北之间纽带联系的,只剩下了海军。

这样的纽带联系,是不够坚实的。

最好的办法,是加强南北之间的经济联系,即:南离不开北、北离不开南。

如此,才能解决运河被废弃之后,南北之间的隔阂和分离问题。

朝廷日后想要控制苏南,实际上只需要出京畿、过济南、到徐州即可。控制了那里的煤,也就控制了苏南日益发展的产业。

如此,江山社稷方可稳固。

刘钰的每一次改革计划,都必要让皇帝看到:这样对加强皇权、加强皇帝对天下的控制有什么好处。虽然里面都埋着坑,可刘钰估计皇帝是根本看不出来的。

至于别的……听皇帝和士大夫说说什么天下苍生罢了,可别真信,不管哪个皇帝,只要他坐稳了位子。

最简单的例子,如果朝廷真的为了天下苍生、天下百姓,晒盐法早特么在两淮地区推广了,还轮得到现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