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六七一章 猜疑链(上)

新顺1730 第六七一章 猜疑链(上)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六七一章 猜疑链(上)

这一招,其实是对盐政改革最有效的反击。

因为这种改革,在吴敬梓看来,就是一时之利。

和均田差不多。

均田之后,确实会在几十年内迎来一波王朝的盛世。

但均田之后,依旧允许自由买卖,那么最终也还不过是兼并,兼并完了再均田的话,已经到了中后期了,还有那执行能力吗?

治标不治本。

而工商业的累进和大鱼吃小鱼的速度,可比土地快得多。吴敬梓可是在松江府看到了大资工商业的兼并累进和压制小作坊的速度的,土地的兼并速度比起资本工商可差的太远了。

世间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历史上,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类似于兼并之后均田的盐政改革,治标不治本,在改革之初的三五年,确实民众大受其益,财政税收增加。

但不过几年后,在天平天国爆发起义之前,江西盐区就已经崩了,私盐彻底战胜了官盐,因为小商贩根本无资本也不愿意去那么远的地方;随后湖北盐区也崩了,因为无序自由,使得大量小商贩入场挤进武汉等大城市,食盐滞销,大量盐商直接崩了;同时计划中美好的小商贩,又无资本承担远离水运的远方地区的买卖。

以及……确确实实,盐纲没了,但是巨富之家纷纷合作买断了盐票,再把盐票倒卖,和之前的卖盐引如出一辙。

与后世用勒拿河做笔名的那位评价中山先生的一些土地政策的内核类似:用少女般的天真去制定政策,主观上的目的和客观上做的恰恰相反——虽然据说是因为中文转法文又转比利时文最后转涅瓦明星报的俄文,多次翻译导致在土地政策上的翻译出了点问题,但不抠细节的话整体上对政策的评价是没错的:南辕北辙,理论不扎实。

这些官员也差不多,妄想依靠仅仅改变法权根据为手段,怀揣着反垄断的美好幻想,结果制定出纯粹的、加速的、正统的、资本的、快速兼并后必然行业垄断的政策。

应该说,吴敬梓对土地兼并问题的思考,和在松江府的所见所闻,让他找到了大顺这一次盐政改革最大的漏洞。

这一刀若是插进去,似乎确实是个破局点。

但是……他忘了考虑一件事,大顺不一样了。

所以,大盐商郑玉绪兴奋地听完之后,心里咯噔一下又一冷。

再看吴敬梓,感觉就有些不太对了。

如果……用资本划线,来保证只能自己入场,之前这么搞,肯定是没问题的。

整个大顺,能瞬间拿出几百万两现银的,只有盐商。

不是说从前别人没有钱,而是土地之类的是不动产。以及士绅的经营模式,并不需要大量的流动资本。而盐商需要大量的现金、流动资本,手里也握着足够的白银。

独一无二。

至少从前是。

但是,现在呢?

现在这么搞,这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吗?

比资本?

比银子?

比流动资金?

松江府的那些“暴发户”会怕这个?

他们怕的就是不比资本比白银。

怕的是比关系、比宗族、比朝堂、比社会网。

划得入场券是多少?要白银还是要黄金?亦或者是锡兰北美的珍珠?

搞“验资抵押”?一群几乎是大顺“白银发钞行”的海贸集团,会害怕用庭院房产为质押,但怎么会怕用白银为货币的验资抵押?

有那么一瞬间,郑玉绪都怀疑,这吴敬梓是不是被松江那边的财阀收买了,跑到这里来当做死间的?

这么搞,以前行。现在可真不行。

而且,现在于淮北巡查盐业的,恰恰就是那些松江府商人的后台、幕后黑手。

再想想吴敬梓出的这个办法,难道真的只是巧合?

恐怕,寻常人都不会这么想。

郑玉绪也就是个寻常人,扛着箩筐靠走街串巷卖盐一步步干起来的,是他的祖辈,不是他。

而盐商和口岸之前那些坐在家里卖茶叶瓷器丝绸的差不多,都是些废物。这也是刘钰不是很瞧得上他们的一个原因:躺着赚钱太容易,把人都养废了,既无进取精神,也无扩张之力,甚至连基本的舆论公关都做不好、不会做了。

便是正常人都会怀疑,况于这等养废了的、破产之后只能让老婆在家接客卖钱的?

怀疑更甚,郑玉绪不可不防。

“敏轩兄,你这办法妙是极妙啊。只是,我有一事不解。”

吴敬梓以为还是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心想反正都已经这样了,一并说了,也权当了却了一桩心事,自此之后,我不欠你,你不欠我。

“郑兄但讲。”

“敏轩兄为人狂放,江南多知,又多哂讽士绅富贵之辈,入木三分。说句难听的,我等盐商,在民间的名声并不好。”

郑玉绪说到名声不好的时候,笑了笑,接着道:“为官的,以为我们是中饱之辈,以至于官盐敌不过私盐,皆我等之故;平民百姓之家,以为我等为富不仁,心里多有嫉恨。此番盐改风声一出,多少人拍手称快。”

“按说,敏轩兄对我等盐商也无什么……无什么好感吧?”

吴敬梓也不作伪,理直气壮地点了点头。

“郑兄说的没错,我确实无甚好感。只不过,为人者,当有德。”

“昔者淮阴侯不忘一饭之恩;乡民偷穆公之马而穆公赐酒解马肝之毒,韩原之战乡民效死;魏夥不殉其父爱妾,终有结草之报……此皆古之大德,而今人心不古道德沦丧之际,时人虽多忘,吾却不肯忘。”

“当年穷困之际,受令尊大恩。岂可不报?”

说到这,又忍不住叹了口气道:“为报此恩,我与挚友割席断袍,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他说的诚挚恳切。

可郑玉绪心里忍不住道:扯淡!这年月还有这样的傻子?

松江府那群人可真有意思,便是要来间我,竟还用这样的理由搪塞?

便从春秋算起,几十本官史私史加一起,又有几个这样的人?怎么偏偏我就遇到了?

这读书人的秉性,别人不知,我这个做盐商、养门客的岂能不知?家业富贵的时候,朋友满天下,一旦衰变,即便翻脸不认人,竟比那秦淮河上的女人翻脸更快。

他本来听到吴敬梓给他的出的主意的最后几步“验证买票”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嘀咕。

萌了这个念头,一旦开始预设立场了,再往下想的思路就完全不一样了。

心道只怕这正是松江商人的主意。

因着如今兴国公巡查盐政,又是陛下身边的红人,只恐直接给出验资买票的办法,会被人攻讦为谋取私利,为身后松江府一党谋其利益,是以不好直接说。

却派这老穷酸来我这里,给我出的主意,若不是我聪明谨慎,只怕已经落入其坑里了。

先让我发动江南儒林,力陈盐改可能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由我出钱,发动江南儒林,大谈验资买票的重要性。

如此一来,天下舆论皆以为我说的有理。

届时,兴国公顺水推舟,便道如此也好,那就验资买票吧。

到时,岂不是松江府的资本蜂拥而至?

谁人不知盐是肥肉?

若比资本,只怕我们还差了半截呢。

到时候,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话是我们自己说的、办法是我们自己提的。

说不得兴国公还得假意反对一番以彰显他公正无私一心为社稷哩!

这番才叫做顺手推舟半推半就呢。

这才叫自己挖自己的坟坑呢,真要是信了这穷酸的,我们这些大盐商家业败矣!

想到这,郑玉绪挤出笑容道:“敏轩兄的办法,着实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啊!小弟这里有些纹银,只当谢礼。亦算是敏轩兄平日读书写文时候,冬日买些炭拢手、夏日买些冰来祛暑。来人啊……”

刚要喊人,却被吴敬梓打断道:“郑兄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此番来,不取一文。我为郑兄出这等上不利国家、下不利万民的主意,已是迫不得已。如今若再收了郑兄的钱,只怕我这后半辈子都睡不着了。”

“昔日之恩,若以钱论,二百两。若郑兄仍保有盐业,则百年获利不下千万。我万倍报之,亦算是圆了当年心愿、了却当年羁绊。”

“自此之后,你我之间,再无交情了。”

“话已说完,告辞!”

说罢,就要离开,郑玉绪一怔,忙问道:“敏轩兄欲往何处?”

“松江府。士绅盐商的百态,我已见过,如今松江府群魔乱舞,又有新丑,前所未见,正欲细观。郑兄,我恩已报,吾义已取,咱们就此别过!”

拱手作别,头也不回地出了门,孤零零地一个人朝着东边走去。

郑玉绪看着吴敬梓的背影,心道,也是,你若做成了这事,食盐之利尽归松江府商贾了,好处自少不了你的,哪里还瞧得上我这些银子?

我爹当年见你可怜,不等你开口,就先给了你二百两银子,你就是这么报答我们的?

人心不古,道德沦丧啊!

慨叹了两声,郑玉绪想着这件事事关重大,不得不赶忙再去召集各大盐商商讨此事。

他将吴敬梓的办法一说,这些盐商的想法和他几乎一样,都道:“端的是好计策!生怕坑不死我们,害不绝我们啊!何其歹毒?”

“我等盐商,与那松江府那些去东洋西洋南洋的、做花布绸布茶叶的、搞造船玻璃挖河的,一向井水不犯河水,我们自不去掺和他们的买卖,他们也莫要觊觎我们的盐。”

“可见这人心不足蛇吞象,这些人竟不知足,还要把手伸到我们这?这等办法,真当我们不曾看过三国演义?这不就是庞统去曹营献连环计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