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新顺1730 > 第六九一章 娴熟

新顺1730 第六九一章 娴熟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4 23:56:55

第六九一章 娴熟

这一套诱人犯罪手段,比起盐政和谋划了二十年的运河改革,简直是简陋至极,甚至连钓鱼都算不上了。

之前在松江府,田贞仪也还嘲笑过刘钰,说刘钰搞那种阳谋手段搞多了,简直不懂什么叫阴谋了。

而刘钰则笑嘲,说是田贞仪可能懂宫廷和朝堂,却根本不懂什么叫基层乡绅。

历史上曾有过一个非常有名的案子,满清的甘肃米案。这个案子倒是非常简单,以后世理解就是卖学历,一个想卖一个想买,窝到最后要不是因为苏菲派和哈乃斐派的冲突导致的平叛战争,发现年年报干旱的地方整天下雨行军困难,可能一辈子都出不了案。

一个想买、一个想卖,可以理解缘何隐藏之深。但后续这位贪污犯在浙江的操作,就比较魔幻了,可谓“金融先驱”。

简易来说,就是想贪钱。但地方的钱太少,怎么办?

加杠杆。

用地方摊派,做利息,借乡绅的钱。然后问百姓收地方摊派,用摊派支付“年息”。这小杠杆一加,原本只能贪10块钱,现在就能贪50。

只要保证“税收”低于“利息”,那么就可以一直维持下去。同时又因在浙江,白银流入较多,贬值较快,是以撑了很久。

士绅放大额贷给官府,官府收穷鬼的钱做利息,当官的拿乡绅的本金挥霍,补亏空,士绅享受高回报率年金。如此循环,竟无一人举报,上面来查,则乡绅皆言本省并无亏空、官员善政,这种杠杆贷波及全省,外界却一无所知。

两个省,全省失声,官员无声,士绅也无声,竟无一人举报。这就是真实的基层。

而大顺的苏北,则更是一个特殊之地,乡绅早就完成了劣绅替代,好人早破产了。

是以对田贞仪的嘲弄,刘钰直接表示不是自己不懂诡计,而是田贞仪根本不懂基层乡绅。

真用那些复杂的算计,说不定他们还不上当呢。

就直接来直白一点的、简单一点的、粗暴一点的。

反正这些年苏北地区一直赈灾救灾,倒卖救灾品早就形成产业链了,现在只是将过去的产业链稍微升级一下,省去了“自己把克扣的粮食再换卖掉换成钱”的过程。

倒卖粮食多累啊,还得雇人运,直接卖票多简单方便?

刘钰也是急乡绅之所急、想乡绅之所想,服务到位。

诱乡绅干这种事,哪有想象中那么麻烦。从前朝开始的基层、胥吏和乡绅的狂欢,如今依旧。

是以当李管家回去后,将这一次的见闻告知了他家主人李乡绅之后,李乡绅立刻敏锐地捕捉到了发财的机会。

但这种事儿,怎么干,是有说法的。

好比别人只是在做饭的时候,克扣个十分之一,自己却直接弄个三分之一,这就容易出事。

但要是大家都这么干,那就没啥问题了。

而且这种事,也不是自己能办的。

刘钰让乡绅们承包,但一家乡绅能承包的力量有限,是以都是几家团在一起,选出一位总负责人。

比如有举人身份、或是家里老辈是当过官的致仕回乡的。

总之,就是总负责人,下辖七八个、十来个乡绅,大家合力一起承包一段,按照各自出的人头,将来算钱。

其实不少人此时都有些埋怨,要不是刘钰这几年搞南洋开发,从苏北这边运人下南洋,这一次挣得更多。人头多,将来分的钱就多。

如今欠下债的今年该下南洋的人,都被弄到了基础关键地干活去了。或是过河的交叉道、或是入海口、或是防潮堤等关键处。

这些人如今就不归这些乡绅管了,人头钱自然也拿不到了。

至于修淮河本身,各路乡绅心里也不好说支持,或者不支持。

这是个很复杂的情况,不能简单的水利就是好能概括的。

不修淮河,经常受灾,便有蠲免。蠲免的主要受益者……如今是按亩征税,人头税废掉了,那蠲免的主要受益者当然也是土地所有者。

但反过来说,修了淮河水利,土地好了,自己收的租子也多了。

然而再反过来说,水灾变水利,九等田成二等水浇田了,这税也上来了,朝廷肯定是要派人来清查田亩的。一清查田亩,很多躲开的税收就又找上来了。

总之,有好有坏。

但对修淮河这个任务,他们也知道轻重,既是承包了,那就得干完。干不完是要出大事的。这和关乎社稷无关,主要是刘钰之前说了,他只要河段,别的可以商量,河段不能完工,西域种麦子、南洋砍甘蔗,二选一。

而这,也就引出了这场贪腐克扣大案的基本逻辑:朝廷发的是米,百姓吃米和吃苞米面,对干活来说并无区别。

吃苞谷面、杂和面也死不了,也能干活,也能吃饱,也能完工。

正如皇帝叮嘱刘钰的逻辑:冬天的活干完,是第一优先级一样。

士绅也是一样的逻辑。

只要把活干完,剩下的事就都好说。

乡绅官僚见钱,如蝇见血。剥皮萱草都不怕,知道要先把活干完在这前提下搞钱,亦算是巨大的觉悟了。

李乡绅赶到这一片的望族、乡绅领袖王监生家里的时候,和他们一起承包的乡绅都已经赶过来了。

正如大明土木堡引发了纳捐事类似的道理,大顺有几个地方的监生之类是最多的。

一是苏北、二是西京。

税收体制和财政制度在这摆着,无能低效。地方闹灾,或者边境打仗,就需要动员当地士绅的力量。

而动员不能红口白牙,得给好处。大顺唯一能给的好处,就是学历。

包括大顺能绝地反击复天下,靠的也不是“保天下”的口号,而是通过保天下的口号,使得之前的均田政策,被合理地被取消了。

否则固然甲申年大顺入京的时候,南方奴隶兴呼乾坤倒转,我辈何以常为奴;一片石之后,士绅可也看到了乾坤颠倒,我辈何以被追缴助饷分田。

王监生的监生,就是苏北大灾时候,捐钱捐物捐出来的。

乡绅出钱,朝廷给学历,给一张“统治阶级入门券”。

不过自从上次活埋事件后,苏北的乡绅们老实了一段时间,至少没再怎么干类似诬陷别人要造反直接活埋三十几个这样的事。

也算是苏北乡绅,给了朝廷一个巨大的面子。

只是这一次不是类似于活埋百姓这样的大事,而是借着朝廷漏洞赚点钱的小事,王监生的心思也早活络起来。

等着李乡绅一到,这一片一起承包河段的乡绅就算是到齐了。

王监生也知道众人来是什么意思,他便先起了个调子。

“诸位,此番朝廷信赖我等,又要修缮淮河,此事对我等也多有利。毕竟水潮之苦,诸位和我一样,都饱受其害。”

“淮河肯定是要修的,干活的百姓,也得让他们吃饱。这没的说。”

众人都点头,连连称是。

王监生又道:“只是,话又说出来,兴国公不比你我,钟鸣鼎食之家,也不知贫民百姓事。若问问百姓,是愿意一天吃二斤白面,还是愿意吃四斤高粱,他们多半也选四斤高粱。”

“现在,朝廷也好、民间也罢,都讲究个‘不谈虚妄命理心性’,要专办‘实务’。”

“咱们这一次承包河段,也该本着这等想法。何谓‘实务’?便是要让干活的百姓吃饱,方为最大的实务。”

“之前救灾,就有人说,不若将朝廷发的漕米,换作粗粮,这样灾民才吃得饱。”

“若真真办实务的大人,便称赞为善举。”

“可也有些空谈道理的、顽固不化、不知变通之辈,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若开此口,必引贪腐。”

“可结果如何呢?同样的灾,假使同样的二十万石米,办实务的,灾民吃得饱、饿毙者少;那些顽固空谈者,却使饥民骨瘦嶙峋。”

这样说,众人心里都喜,如何不明白王监生的意思?

至于说救灾,用大米换粗粮,这是贪腐的一贯逻辑。

逻辑,是绝对没问题的:

朝廷无能,财政制度全面倒退,朝廷手里没资源,能调动的国家粮食储备,只有漕米。所以朝廷只能发漕米、发白银。

理论上,大米换粗粮,饥民要的是饱不是好,这逻辑是一点没问题的。

但,现实是现实、逻辑是逻辑。

现实就是,谁来保证所有的米,都换了足额的粗粮?

现实就是,一放就乱,只要开了个小口,蛀虫就能毁掉整个大堤。

如果朝廷能够保证每一粒大米都能换成粗粮,有这个统治能力,那还脱裤子放屁运大米干啥?直接花钱买粗粮运过来不就得了。

因为没能力,所以才不得不用最死板的制度。

现在刘钰直接把这个死板的制度拆了,留了一个天大的漏洞,自然就有人往里面钻。

王监生当然不会说自己要贪腐克扣,而是给他们承包的这一段的赚钱办法,指明了道路。

刘钰留的道路太多,针对不同的胆量、不同的贪心。而王监生指明的道路,就是细粮换粗粮,套取细粮粗粮的价格差。

而要这么干,王监生随后又指明了现实的操作问题。

承包的河段,要先挖两头、从两头往里挖。

这样,就能保证自己这边的人,和隔壁的人不通气。免得真遇到死心眼的,真保额保量的给挖河的百姓细粮,容易露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