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先看本文再看小说更佳!

七海扬明 先看本文再看小说更佳!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先看本文再看小说更佳!

向老读者解释,向新读者介绍。

一般明末历史文,乃至于很多历史文都有两个套路。一个是改朝换代流派,一个是改良流派。

改朝换代派的穿越者会在穿越之后融入大明旧有的体系,九边、官僚,然后在对农民起义军和满清势力的战争中积累功勋,种田爆兵攀科技树,事实上割据一方,然后完成改朝换代。

改良派一般会穿越成大明皇族或者高层官僚,完成对满清、农民军的战争,对内清理文官士大夫集团,发展海洋贸易,对外扩张,完成君主**向君主立宪的转变。

而改朝换代派我写了一本,请看作者君完本书《日月宏图》。而改良派是我不是那么认可的流派,而且如果让我写穿越成皇帝的书,估摸三十万字就推平一切了,所以也就没写。

本书并非两种常见的流派,在写书的过程中,屡屡遭受某些不明真相的读者非议,所以特此做出解释,正本清源。评论区一些恶意的评论我删除了,但是章节说我从未管理过,也不想删除。

无论是哪种流派,一般这本书会有一百到三百万字,时间跨度在十五到三十年,也就是一代人的时间,顶多到主角的儿子长成而已。但是《七海扬明》这本书不同,这本书的主角并非是李明勋本人,也并非他所创立的家族,而是一个文明,一个理想。在本文写就之时,本书的时间跨度已经有了五十四年,承担主角重任人也从李明勋变成了他的儿子。

而在我的大纲里,时间跨度还要再持续五十年,因此这会是三代人甚至四代人的故事。那么为什么这么长呢,因为本书的终极目标是让中华文明变成红色的文明,红色的制度。

我需要说明的是,本书里的政治体制只是经历过两个阶段,早先是类似英国东印度公司那些的股份制公司,后来就完全演变成了类似德意志第二帝国那样的二元君主立宪。只不过经历了共和时代和帝制阶段。

本文要解释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关于君主立宪这个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因为我最在意的就是某些读者对我个人政治倾向的攻讦,认为我被西方思想洗脑之类的,对此我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资本主义制度,就要解释为什么不选择几乎和资本主义一起出现的红色制度(社会)。

资本主义制度在我的眼里其实就是分赃政治,十七世纪最皿煮的地方是在荷兰、热那亚和威尼斯这三个共和国吗,是在完成光荣革命的英国伦敦吗?都不是,十七世纪,最皿煮自由的地方是在蛮荒之地的加勒比海,在一艘艘快意恩仇的海盗船上,海盗才是最皿煮的组织。甚至于他们还建立过海盗共和国。

而红色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区别就是,从封建君主和地主那里抢来的权力、土地等等资源,是分给自己还是分给全体百姓。红色制度就是要分给全体百姓的制度,这就需要参与这个制度建设的人必然是受过教育的,而且拥有远超普通人的道德品质,在十七世纪,是找不到这样的人的。只有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工业革命诞生了工人阶级,既受过教育又有组织度,这样的群体之中才能产生真正的红色基因。(并非只有)

为什么我会提红色制度呢,因为作为一个爱国者,我是非常认可红色制度的,这也是我为什么一定要解释的原因。之所以不写成红色制度,就是因为做不到,十七世纪做不到,而且估计也不能写吧。

但是在本书之中仍然出现了大量红色的制度,比如大量的国有企业、政府掌握大量的土地,其中最为精髓的就是国会制度。

在本书之中,国会之中分为元老院和议院,其实就是上议院和下议院,元老院是对建国过程中形成的军事贵族的赏赐,也是主角们能够践行自己意志的依托,元老院的权力是越来越趋于受限制的。而议院议员的选拔标准是按照各省的人口规定代表的数量,有最低和最高限额。村里选代表去镇形成镇议院,这个镇议院选出几个去组成市议院,市议院选几个去省,最后各省选几个去中央。

或许是我写的过于隐晦了,让很多人没有看出来,但更有可能是那些批判我的人根本连书都没看。这个选举的架构可不就是红色的那个吗?

红色制度不能写,只能写资本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显然大家都知道,资本主义制度是比封建君主**先进的制度,历史上无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欺负封建国家。

如果一本书主角的目标仅仅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那么肯定会选择君主**这种既符合十七世纪潮流,又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在工业化之前,君主**比资本主义制度更有效率,也更能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路易十四的法国,号称绝对君主制,一国干两洲,单挑整个欧洲两次,结果仍然处于不败之地。

可是《七海扬明》这本书的目的不仅限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对内要变革,要发展生产力,对外要殖民扩张。

君主**做不到这两点,中国的几千年历史,皇帝们仅仅是要求百姓活着,而那些明君圣主,只不过是让更多的人活着。所以,我们的教科书上,表述一个王朝是否强大,除了疆域大小就是人口多少,至于这些人活的幸福与否,活的有没有尊严,这根本就不是皇帝能考虑的问题。

而对外殖民扩张方面,封建帝制完全不是资本主义国家对手。历史上,殖民地最多的三个国家,英国、法国和沙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至于沙俄,他的对外扩张方向要么是没有英法竞争的中亚、北亚、美洲西北这些边角地带,要么就是对着南欧、奥斯曼这种比他还落后而且弱小的国家动手。

以殖民国家的先驱西班牙为例子,十七世纪,西班牙拥有世界最多的殖民地,可也就是欺负一下文明程度最低的印第安人,而且效率非常低下。让西班牙在美洲建立一个类似英国北美十三州那种殖民地,取印第安人而代之,或者征服印度这样的人口众多的文明,简直就是不可想象的事。

西班牙十七世纪在美洲控制了几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至少三千万人口,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金矿银矿,十七世纪的波托西银矿可是巅峰阶段,甚至一天就能出三万多两白银。这么大的土地、多的人口和富庶的金银矿能为西班牙国王带去多少收入呢?

如果你百度,无数的地摊文营销号会告诉,西班牙从美洲几百年攫取了多少万吨的金银,如何如何,可是这些都没用,事实上,属于西班牙政府的,最多时也就是一年七百多万两白银,大部分年份是三百万两左右,不到二百万两的年份也不少。与之对比,法国在十七世纪后期,一年的财政收入就有两千万两以上了。

即便是几百万两,西班牙也吃不到嘴里,很多时候白银连西班牙港口都不进,直接送阿姆斯特丹还债去,十七世纪刚开始的时候,西班牙国王欠债超过两亿两白银。

显然,即便是中国以封建帝制对外扩张,比之西班牙也不会有更高的效率。等民族主义、殖民地独立运动展开,吃进去多少就要吐出来多少。

我不认为一个穿越者建立的帝国可以完成类似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在欧洲的那些资本主义国家,有两种,一种就是英国、荷兰、威尼斯这种,国家就靠着对外贸易生存,必然要走资本主义制度,封建帝制是会限制贸易的。另外一种就是法国之类的国家,实在是国家处于崩溃边缘了,才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

这两种,与我们中国都不搭边,我们是陆权文明,就算穿越者大力发展海洋贸易,也不会成为主流的,至少在一个人几十年的自然生命里是做不到的,更何况要剔除他统一的时间,而穿越者的子孙后代,就算知道父祖是穿越者,知道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红色制度是未来又如何,有作为的君主只会集中权力,混吃等死之辈根本不在乎,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主角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然后过两百五十年到三百年,鸦片战争的屈辱依旧会找上门,区别只是紫禁城里的那一位是个汉人皇帝而已。

而从一开始就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至少不会再有鸦片战争,不会再有百年屈辱,就算那个红色梦想没有实现,我们只是变成了我们讨厌的人,但总比被人欺负,任人宰割要好一些吧。

红色制度不能写,也不具备条件。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要先进,所以自然要选资本主义制度了。考虑到政治理念的延续和集中力量扩张,君主立宪自然比共和制度要好一些。

那为什么本书还有过一段共和时代呢?只是为了大局不得已的妥协而已。

书中解释过,这里也再说一遍,书中曾经国名叫过合众国,实际体制是共和国,两者是有区别的,只不过怕404当时不敢写,取了一个合众国的名字,我反正后悔了,只不过改不了。

虽然是共和体制,实际区别仅仅是作为主角的李明勋没有称帝罢了。为什么不称帝是为了与南明各个小朝廷合作,共抗满清。

南明我们都知道一向是国难当头却内斗为先,几个小朝廷都是如此,不论是那些无耻的士大夫,还是郑成功、孙可望、李定国这些事实上的军阀藩镇,没有一个屁股是干净的。他们自己都能打的你死我活,如果主角称帝了,我敢保证,南明肯定先打主角再打满清。所以,一直到驱逐鞑虏之后,主角才称帝,正式君主立宪。

最后说一点,也是争议比较大的。那就是资本主义道路在十七世纪这个时间段和中国这个文明、地理环境下,有没有可行性。

前文说了,十七世纪已经有几个共和国、君主立宪国,而我不认为政治制度会与文明挂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才是真理。因此在十八世纪,也就是乾隆朝这个历史教科书上认定为中国封建皇权最巅峰的时代,中国的海商在南洋建立了一个名为兰芳共和国的国家,十八世纪与十七世纪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而主角一开始立足宝岛,以经营海洋贸易为生,对大明输入毛皮、香料,对日本输入糖、生丝,对欧洲进行贸易。海洋贸易这个经济基础,决定了主角可以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但有一个前提就是,主角绝对不能融入大明,因此主角就没有融入。

所以我无法同意某些人的论断——十七世纪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请记住,是现在,此时此刻的中国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

因此,在这本书里,十七世纪的中国走向了资本主义道路,但是,主角,或者说作者君本人认为,这并非终极道路,走资本主义道路目的有两个,第一,为了不实行封建君主**这种遗祸子孙的制度。第二,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进行工业革命,然后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段,转而走向红色制度。

好了,罗里吧嗦说完了,这还是精简过的,我第一次想系统的解释这件事,写了将近两万字。几乎就是一片论文,几个月来,好好想了想,就此写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