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一三二 对策

七海扬明 章一三二 对策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一三二 对策

李君威之所以如此器重林西塘,并且力主他留在印度,最重要的原因是林西塘此人拥有和他本人一样的立场。

林西塘会因为李君度的关系忠诚于李昭圭,却会对帝国心存大义。而这也是李君威所需要的,至于如何安排他,李君威也已经想好了。

虽然长兄李君度的想法多变,让人捉摸不透,但是皇后沈有容却一直坚定的支持自己的长子,只不过因为丈夫的脾气越发怪异,她已经很少表态,但是后族在印度拥有很多的产业和影响力,林西塘大可进入沈家产业之中,缓缓登堂入室也就是了,而李君威也会给林西塘安排一个更为合理的出身,以保证他的真实身份不会被发现。

帝国申京。

李君华从睡梦之中醒来,捏了捏还有些疼痛的鬓角,轻声叹了一口气,纵然是昨晚,耳边虽然清净,但是脑袋里依旧混沌一片。并非因为宿醉,而是因为裕王之事引发的轩然大波。

裕王李君威在海外私自调兵,介入印度政变的的事已经传回了申京,李君华得到消息之后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密令安全局通知李君威,先不要归国,等风头过了之后再说,但是时间并未消磨掉一切,反而甚嚣尘上。

李君华其实很清楚,在掺和印度政变这件事上,弟弟君威是有私心的。而且这种私心有利于长兄,而非自己,但是他并不觉得有多么的过分。

当年他李君华当上皇帝,其实更多的是父亲和兄弟的支持,相反,当年执掌权柄的那些旧军事贵族其实更喜欢长兄李君度。毕竟军事贵族都是封建制度的遗留,他们当然喜欢一个擅长军事扩张,又追究极致皇权的人。

但一切都已经注定了,虽然失败后的长兄获得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但是帝国已经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完全不同了。它有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大的疆域,最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最发达的经济,兄长创立的印度斯坦帝国算得上这个世界实力排名前五的国家,可那又怎么样,其余所有的国家加在一起,也不能与帝国相提并论。

正是因为有着绝对的实力优势,李君华本人对印度斯坦并没有多少野心,他不认为兄长可以威胁到帝国,那些所谓的军事扩张在工业革命之中崛起的帝国面前,都是无用功罢了。因此,他一直尽可能的保持着帝国与印度的距离,尽可能的避开那个兄长建立的国度。

而李君威对于李君华来说也是特殊的存在,纵然他知道弟弟的私心,也是毫无保留的为他遮遮掩掩,不仅补全了其调兵的文书,还不止一次的申明,那在帝国的授权之中,而且表示,李君威所为是为了帝国的利益,想要趁着印度内部变乱,让这个次大陆最大的国家打开市场。

但是,这无法压制住帝国内部的指责。

李君威为帝国建立了不世功勋,这些是实实在在的,可是他也得到了帝国给予的前所未有的赏赐,美洲东海岸成为了裕王的封地,这件事的实际用意是不能公开的,所以在很多人的眼中,裕王做出的那些贡献已经得到了回报,而帝国也没有将功补过的叙功旧例。

当然,这些也属于表象,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李君威在国内政治之中是传统军事贵族的代表,而这些年,帝国的政治走势是资产阶级的力量在稳步提升。资产阶级的不喜欢李君威,李君威这些年在海外的军事行动和外交活动,大量使用的其实就是勋贵,这些人在前线立功,返回帝国,必然得到重用,挤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资源。

至于裕王总领海外行动出现的账目不清、私生活混乱,也都成为了这些人攻讦他的武器。

“多大点事,怎么就不肯放过老三呢。”李君华叹息说道,接过了容妃递过来的毛巾。

容妃说道:“昨天母后还说这件事了,她实在想念裕王,说实在不行就让裕王先回来,大不了秘密回来,暂不露面。”

李君华摇摇头:“你觉得呢?”

“臣妾觉得也该让三弟回来,那些人叫的再响,能把三弟怎么着?”容妃莞尔一笑,继续说道:“三弟这个人脸皮厚,嘴皮子利索,虽然读书不多,可真要辩论起来,我觉得无人是他的对手。”

李君华放下毛巾,走到了桌边,搅动着碗里的粥摇摇头:“容妃呀,你以为我不让老三回来,是怕那些人把他怎么着嘛?你错了,大错特错了。”

“哪里错了?”

李君华说:“我不担心他们能把老三怎么着,我是担心老三要把他们怎么着?你嫁入我家后,老三多在外奔波,你见他不多,对老三不太了解。这个混小子是个天不怕地不怕,做事无所不用其极的主儿。现在年纪大了,多少还讲些规矩,当年在京城的时候,他是敢带人敲人闷棍的主。”

“朝议汹汹,这俗话说,法不责众,三弟就算再厉害,没有皇上您的允许,他能拿那些朝臣如何办?”容妃依旧不解。

李君华说:“那办法可就多了,我能想到的就有一招,让苍蝇去叮有缝的蛋,无论是朝中臣子,还是舆场笔头,但凡招惹到他的,老三都会让人把对方查个底朝天。这当官的,有几个屁股是干净的,别说这些整日受到各种诱惑的人,就是天下人,哪个没有个秘密隐晦的,就算自己没有,家里人能没事吗?就算完全没有,老三也能让人整个无中生有出来,你信不信,到最后,除了苏日安那种人,其余的全都倒霉。

老三是真的睚眦必报,顾全大局这种事.......或许他真的顾全大局,但顶多是不拆房梁,破窗砸门,掀瓦挖地这种事他能干出花花来,到时候才是真的难以收场,还是让他在海外呆着吧。”

容妃吐了吐舌头,想不到小叔子如此厉害,也想不到身为皇帝的丈夫竟然拿这个弟弟这么没辙。

“昭稷呢,今日怎么没有见他来问安。”李君华不想再提这些糟心事,问起了自己唯一的儿子。

容妃脸上闪过一丝不安,立刻说道:“刚刚从母后那边来过了,当时皇上还在休息,我就让他去了,估摸此时应该收拾着去学堂了。”

李君华看容妃如此,皱眉问道:“他是不是又惹什么祸事了?”

“没,怎么会,这段时间可乖了。”容妃连忙说。

李君华微微摇头:“是吗,在学堂做实验差点烧伤同学是怎么回事?这些时日越发不见他了,昭承去了老三身边,孩子们中,怕是无人再敢与他应对的吧。”

“烧伤之事就是个意外,孩子送去了医院,我也亲自带人去看过了,那孩子也是无恙,这也怪不得稷儿。”容妃小心说道。

“你就护犊子吧。”李君华却是有些不信,说道:“昭稷这孩子被宠的实在不像话,等抽出时间来,我得好好教育一下他。”

李昭稷虽然不是太子,但却是皇帝唯一的儿子,也因为这个身份被宠的不像话,尤其是同龄人中,嚣张跋扈,无人敢制。当初还有李昭承,是敢大耳帖子抽这个弟弟的,可惜,去了李君威身边,自此,这个孩子彻底放飞了自我。

虽然容妃轻描淡写的说了烧伤之事,但实际上根本不是小事,被烧伤孩子虽然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头发被烧光,额头也被烧了一大块。最重要的是,有证据显示,那不是意外,而是李昭稷不知轻重的拿着酒精乱泼导致的。

但是,这些都不会进入皇帝耳中,就算皇帝知道,也是许久之后的事了。

吃完早膳,李君华去了御书房,林君弘已经等了有一会了,见了面,李君华问:“老三那边有新的消息传来?”

林君弘拿出了安全局给的密奏,递给了李君华,上面写着李君威在印度的一些活动,譬如安排林西塘进入印度辅佐李昭圭,都写的很清楚。实际上,李君威在海外的绝大部分行动都不会隐瞒身在国内的皇兄。而加以隐瞒的,多是一些私事。

“这林西塘我还有些印象,当年大哥身边的侍卫长。这个人算是安全局的差遣吗?”李君华问道。

林君弘摇摇头:“不能算,老三就是让安全局给林西塘在南洋造了假身份,但这人不受安全局的管辖,应该只能算老三的私人安排。当然,老三以后会回国,安全局可以借着外事联络的由头,把风筝线攥自己手里,想来老三也不会反对的。”

“问题不在这个。”李君华放下密奏说道:“这上面所说的,几乎没有一件能用的。”

林君弘知道,李君威在印度的安排不少,但皇帝所有的有用无用,不是那些安排对帝国有用还是无用,而是对解决李君威在国内受诘难之事有用还是无用。

譬如安插林西塘这件事,能在印度储君身边安置一个心向帝国的人,是具有相当大的意义的,可是这种秘密安排根本不能作为功劳公之于众,证明李君威印度之行是为帝国。

林君弘想了想,说:“国内的风向倒也不是一味的针对的老三,还是有人支持他的。”

当然有人支持裕王,自然就是帝国那些勋贵和军事贵族,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过军队不能过度参与政治是规矩,所以他们的声音并不大。现在问题不是高层的声音,而是私下的串联和民间声音,李君华也知道,林君弘说的也不是那些人,因此来了兴趣,立刻问道:“什么人?”

林君弘拿出一份名单,递给了李君华,李君华只是看了一眼,就立刻摇头:“这些人不能用,为了老三一时脱困,启用这些人,舍本逐末。”

林君弘给出的名单是在文化界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不少是书香门第,有些身上还有前朝或者国初时的功名,这些人就是封建残余的士大夫。这些人在李明勋的时代,被压制被清算被打击,但是李君华是一个宽容的人,因此在其登基之后,这些人相继获得了自由,并且通过掌握的知识和文化,又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帝国一直保持着警惕,不让这些人获得实权。

这些人支持李君威,除了想要进入庙堂之外,还因为他们的道德理念之中,李君威的那些行为无可厚非,兄友弟恭四个字就足以让这些人心动了。

“实在是没办法呀。”李君华站起身,在房间里走来走去,最终摇头:“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呀。”

“别别别,皇上,可千万不能让老三回来,你也别想着让他低头,这不可能。他要是此时回来,非得孙猴子大闹天宫,到时候怎么都不好收场。老爷子那边你没法解释,过不去的呀。”林君弘立刻头大了。

李君华惨然一笑:“我自然不会苛求老三,我说的系铃人,并非是老三这个当事人,而是这件事的受益人。”

“大哥?”林君弘猛然警醒过来。

李君华点点头,坐在了书桌之后,提笔在纸上写字,林君弘抬头看了一眼,发现李君华这信正是写给自己大哥的,但写了仅仅一句话,就把纸张一团,扔进了纸篓里,李君华说道:“还是用毛笔郑重一些。”

林君弘点头,立刻着人取许久不用的笔墨纸砚,他很清楚,为了效率,李君华已经让帝国行政单位使用钢笔,但是在印度那边,还是老派的行事风格。

李君华一边写信,一边作废,斟酌起来没完没了,最终,他还是放下身段,以弟弟的姿态给大哥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明言弟弟李君威因为印度之事在国内并不好过,请兄长为之筹谋一二。

至于怎么筹谋,李君华没有写,但相信李君度也能明白,李君华给帝国臣民的交代是,裕王印度之行是公干,是为帝国利益,那么李君度就要给出有利于帝国的政策作为证明,帮助裕王摆脱嫌疑。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