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二四七 皇室惊变

七海扬明 章二四七 皇室惊变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二四七 皇室惊变

虽然荷兰人宣称他们只损失了两艘木质战列舰,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七艘护卫舰中,至少有三艘毁损,只不过没有在海战中沉没罢了,包括旗舰北荷兰号,还有泽兰号、乌德勒支号。

这三艘战舰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属于木壳铁甲舰,本质上就是给木质战舰挂上装甲,安装蒸汽动力罢了,在撞击之后,三艘战舰的龙骨和肋板不同程度的出现损伤,乌德勒支号更是差点沉没,最后紧急在葡萄牙海岸搁浅。

在经过勘验之后,三艘战舰都认为不再适合服役,最终荷兰海军选择对其进行重建,只不过再次重建就不能在用木质船壳了,而是直接采取和后四艘一样的锻铁船壳,但一直到战争结束,这三艘战舰也没有下水。

虽然损失颇大,但胜利者必然属于大同盟一方,原因很简单,在直布罗陀海战结束后仅仅五天,葡萄牙就宣布加入大同盟,对法宣战。一个月内,又有瑞典对法宣战。

但两国也是有区别的,葡萄牙是加入大同盟对法宣战,而瑞典仅仅是对法宣战,并未加入大同盟。

之所以如此是,大同盟一方迫切需要瑞典的海军,拥有瑞典海军之后,大同盟一方就占据绝对优势,但大同盟又不愿意与法国、波兰、萨克森为敌,而对瑞典来说,目前对波兰、萨克森与俄国作战,海军战舰根本没有作用,只能当运输船,还不如交给荷兰。

因此,瑞典宣布对法宣战,但只与荷兰结盟,拿出自己的海军组建了荷瑞联合舰队,一切开销都由荷兰承担不说,还可以从阿姆斯特丹金融市场获得战争融资,双方各得其利。

而直布罗陀海战的结果对帝国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大同盟一方取得了制海权,战争的天平再次向大同盟一方倾斜。而且,无论是普鲁士、荷兰联合推动英国第二次光荣革命,还是葡萄牙秘密商定海战之后加入大同盟,乃至瑞典以海军换取金融支持,对法宣战,都不在帝国的计划之中,帝国在欧洲的友好国家开始秘密联合,瞒着帝国自行其是。

其中一些策略,是损害帝国利益的。更重要的是,两大同盟之间的战略平衡被打破,西班牙王位战争可能会在短期内结束。

事实也是如此,在直布罗陀海战之后,法国向大同盟提出停战和谈,虽然大同盟各方接受,但在条款上是法国绝对不能接受的,其中一点就是腓力五世必须退位。

而在另一方面,荷兰、英国瞒着帝国和葡萄牙,竟然打起了直布罗陀的主意,由荷兰提供海军,英国提供陆军,闪击直布罗陀,幸运的是,荷兰海军动用了瑞典的四艘铁甲舰,瑞典将领把消息传递给了帝国方面。

于是磐石计划启动,先是哥萨克共和国驻休达领事代表哥萨克共和国向法国、西班牙宣战,理由是本国商船被袭击和侵害,影响了哥萨克共和国作为中立国家的利益,在宣战之后,立刻从休达出兵,占领了直布罗陀。

虽然磐石计划保证了帝国独霸直布罗陀海峡的战略利益,但不可避免的造成战略天平再度倾斜。尤其法国境内反响明显,现如今的法国几乎完全靠着国债收入用于战争开支,在直布罗陀被占领后,法国的国债收入暴跌。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知道进攻法国的高加索团是从休达出发的,因此一个谣言甚嚣尘上,那就是直布罗陀陷落是中国加入战争的前奏。虽然这只是一个谣言,但已经可以大规模打击法国人的信心。

一段时间的国债收入减少直接造成的结果就是法国财政破产,虽然西班牙王国迅速补充了一笔财政收入,填补缺口,但也为时已晚,法国借新债还旧债成了事实,投资人对法国政府的信心再次受挫。

而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还有完,西班牙王国补充给法国的钱款并非是来自本国财政,而是西班牙在帝国的借款。

在直布罗陀海战结束后,李君威就感觉战争天平急速改变,为了维持战略力量的平衡,李君威决定接受法、西两国的请求,向两国提供贷款,但问题就在于法国人本身就财政破产,海外殖民地又只剩下了西印度群岛的海地,还朝不保夕,根本拿不出像样的抵押物。

在三国紧急磋商之后,方案确定,由西班牙王国出面,以美洲殖民地的海关收入这一项被帝国控制的收入为抵押,向帝国银行贷款一千五百万帝国银元,这相当于西班牙一年的财政收入。

这笔钱如何支出,就看路易十四和腓力五世这爷孙俩怎么商量了。

这笔借款中大部分在休达和西津变成了战争物资,各类枪炮弹药送到法国和西班牙,一定程度的缓和了两国在战争中的颓势,但由此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连锁反应,那就是大同盟认为帝国破坏了自己的中立立场,向敌对国提供战争借款。

当然,大同盟知道的时候,钱款已经到位,物资也陆续到港,因此破坏这次贷款已经来不及,所以大同盟各国,尤其是英国、荷兰和奥地利提出,为了维持帝国的中立立场,帝国理应向大同盟提供贷款。

这是合理的要求,毕竟相对于一直与帝国敌对的法国、西班牙两国,大同盟中的荷兰、普鲁士和葡萄牙是帝国友好国家,可问题就在于,那一千五百万银元的贷款是李君威基于战略平衡做出的决断,再向大同盟提供贷款,就会破坏这种平衡。

对于帝国来说,欧洲的战争最好以两败俱伤,维持均势的方式结束,就像大同盟战争一样。

然而,一个意外却毁灭了李君威对欧洲局势的控制,帝国三十九年四月十五日,一艘通报船从西津驶入了休达的港口,西津最高行政长官裴元器带来了一个噩耗——皇室惊变。

西津与申京之间的有线电报在帝国三十八年的六月建成通讯,之后,休达与申京直接的信息往来都由西津转接,因此裴元器能比李君威更早知道来自申京的消息。

帝国三十九年对于帝国百姓来说,是无比悲痛的一年,从四月五日开始,皇室的噩耗接连不断的传来,先是帝国唯一的皇子李昭稷因病去世,继而是皇帝唯一的妃子容妃离世,等到四月十号,帝国皇太后,前明公主离世。

半个月内,接连有三位受帝国臣民爱戴的皇室成员去世,给皇室乃至整个帝国沉重的打击,而这一切的噩耗源于一只狗。

“我他妈的就知道,早晚要出事!”

在休达的裕王行营,在得知真相后,李君威愤怒的砸烂了眼前的一切东西,用人生从未有过的狂怒咆哮着这么一句话。

因为早在李昭稷降生的那一年,李君威从海外归来,就看到后宫之中养了不少猫狗,这是容妃的个人爱好给皇室带来的转变。

从太上皇李明勋时代起,皇室也养狗,但多是猎犬,平日与战马养在一起,没有养在身边的伴侣犬。但容妃改变了这一切,但谁又能说什么呢,这位容妃给皇帝生下了儿子,让皇位后继有人。

也是从那个时候起,皇室的公主、皇子乃至于一些勋贵家庭,都以养狗为乐,以至于养狗成为了帝国上流社会的风气,权贵阶层,尤其是女人们之间的交流,离不开爱犬的参与。

李昭稷四岁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只小狗,此后身边就一直有爱犬陪伴,当年李君威担忧皇子长于深宫妇人之手,性格骄纵,单独带李昭稷北上的时候,李昭稷最放不下的就是他那几条爱犬。

曾经骄纵无礼的皇子被李君威教育的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但这爱狗的嗜好却是一直没有改掉。但谁也没有想到,李昭稷竟因此得了狂犬病。

这种不治之症最终要了这位年少英才的性命,早些年,李君威提议不要皇宫内不要养狗,也提过狂犬病,但都没有起效,这种小事在皇帝那里,自然不如容妃的枕头风管用。

当李昭稷因狂犬病去世之后,容妃悲痛欲绝,后悔万分,因为当年是她拒绝了裕王好意,好在背后几番得意说笑,又与皇帝爆发争吵,竟一时想不开,上吊气绝。

太后多年筹谋,才让皇帝子嗣延绵,亲孙尚未长成,猝然崩逝,让她无比伤心,更让她痛苦万分的是,那只咬到孙儿的小狗,是她挑选后送给孙儿的生日礼物,却不成想成了夺命之物。

太后本就年迈,心伤万分最终因心悸而死。

三位亲人的离去让李君威无比难受,他虽不是太后亲生,但太后却如生母一样疼爱。李昭稷虽是侄子,也是他最疼爱的孩子之一,就连那容妃,她与皇帝的结合都是李君威当的月老。

但伤心之事,只是小节,真正的大事在于,李昭稷是皇帝唯一的儿子,他的离去意味着皇帝失去了唯一的继承人。虽然李君华本人从来就没有把李昭稷视若唯一,可这种心思也只有寥寥几个人知道,至少在天下人看来,皇帝子嗣断绝,社稷不稳。

无论家事还是国事,李君威都必须返回帝国,他让裴元器暂时坐镇休达,命还在巴拿马的荣王李素前来接替,执掌海外事务,本人略微收拾了一下,坐上通报船,立刻出发回国。

那艘以青鸟为名的通报船是一艘三桅飞剪船,同时配有蒸汽动力,在风力最充足的时候,速度可以达到二十二节,而在风力不足,打开蒸汽机航行时,可以达到十八节,一路航行,即便在塞得港和直布罗陀,李君威都没有下船,用了三十四天,回到了申京。

李君威回到了申京,去见了父亲,去见了兄长,去见了母亲,去见了皇嫂,他没有说什么‘我早就知道养狗会出事’这种屁话。他也没有安慰这些亲人,因为他自己也是极度伤心的。

他只是陪伴在他们身边,陪着皇帝办公,和父亲一起下棋,吃母亲和嫂子做的饭菜,时间是能抹掉伤痛的,但不是短时间。

李明勋老年丧妻、孙儿去世,他变的有些迟钝,平时喜欢开玩笑的他现在话很少。皇帝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之中,虽然不过四十六岁,但白发与日俱增,他看起来老了很多。

整个皇宫里死气沉沉,孩子们也不敢打闹嬉笑,全都压抑着自己。原本裕王府的孩子全都住在宫里,现在包括皇帝的女儿们也都暂居到了王府。

李昭稷不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他小时候很淘气,很狂傲,被李君威教育一番后才改了性子,在那以后,他与兄弟姐妹亲密了很多,不再认为自己身为皇子是特殊的,也变的好学上进。他的离去,带给了爱他的人太多的悲伤。或许有人再也走不出这种悲伤了。

六月的一天,在御书房办完公务,随着内阁大臣们散去,李君华起身,与李君威一起吃了些东西,然后带着兄弟去了奉先殿。

奉先殿里祭祀的那些牌位全都是李明勋胡编乱造的,这个秘密只有李君威一个人知道。二人一起上香后,李君华拿出了供奉在台上的一卷圣旨,递给了李君威。

这是帝国皇位传承的圣旨,是秘密议储的措施所在。

而打开圣旨,却不是把皇位传给皇子的旨意,而是表明若皇帝意外离世,由太上皇李明勋定继位之人。并且在圣旨最后表明,裕王、诚王、成王三人有参议之权,若太上皇大行,则定位之人由三王顺序决断。

“虽然昭稷以太子之礼下葬,但我从未属意他为继承之人。”李君华盘腿坐在了蒲团上,平淡的对兄弟说出了自己的心迹。

“昭稷已然去了,他是一个好孩子。”

“是啊,只是他短暂的一生都为展现出当一个好皇帝的潜质。”李君华说。

李君威不明白兄长是何意,李君华却是接过那封诏书,扔进了火盆之中:“我没有儿子了,老三,我郑重问你,你愿意当皇太弟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