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二五四 修正案

七海扬明 章二五四 修正案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二五四 修正案

小威廉的建议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大家分配了任务,随即散会去准备。

“父亲,我们真的不接受裕王殿下介入吗?”小威廉问道。

老威廉笑着反问:“你觉得我们不接受,裕王殿下就不会介入吗?”

“现在大同盟的主要国家都在这个上达成了一致。”

“那又怎么样?”老威廉满脸不屑。见儿子不明白,老威廉说道:“中国人说,三个皮匠可以当一个智者来用,或许在智慧层面是这样,但在力量层面根本无用,一个孩子打不过一个大力士,三个四个孩子加在一起也打不过,更何况孩子们只有棍子,而大力士身披重甲,手持火枪。”

“您的意思是,裕王殿下一定会介入其中?”

老威廉点点头:“是的,只是我不知道他选择什么时机。而且大同盟之间并不一致,利益会冲昏人的头脑,更何况,这是战争,根本不由一方决定,我们还要考虑路易十四的态度?”

“那个被困的国王有什么办法?”

老威廉笑了:“当然了孩子,他有办法,而我已经想到了,如果我是路易国王,在实在没有办法的境地下,我会随便找一个理由,对中国宣战。强行把中国拉进来这场战争。”

“这可能吗?”

“当然可能,只要路易十四认为与中国为敌,能保护法国的利益。现在大同盟随着不断的取胜,对法国的要求也越来越多,一开始,我们是为了西班牙王位而战,现在呢,大家已经讨论在战后让法国赔偿多少赔款了,如果路易十四投降或者斯特拉斯堡的法军被全歼了,价码还会提升,而如果我们攻陷巴黎,或许会有人提出把法国大卸八块。”

小威廉闻言,皱起眉头,事实正如老威廉说的那样,随着胜利,大同盟的要求越来越多,而最好的结果就是法国分裂,因为这个国家实在是太强了,是欧洲独一档的国家。

荷兰可能会支持这样的提议,因为其靠近法国,路易十四崛起之后,每次法国发起战争,就会打荷兰。奥地利肯定也会,因为奥地利想要取代法国,称霸欧洲。相反,英国不太会如此要求,因为对英国来说,大陆均势才是主要的,不能让奥地利一国独霸。

同样,刚刚升格为王国的普鲁士也不希望法国分裂,因为奥地利一旦取代法国,其必然会对德意志地区的所有邦国产生非分之想。以神罗的名义实行真正的统治,或许会是奥地利的下一步举措。

至于东方中国在这方面的态度,小威廉忽然感觉,或许他们和英国的态度会类似。

“所以啊,孩子,我们要提前做打算,我听说裕王两个儿子也都来到了,你在中国时和他们关系不错,对吗?”老威廉问道。

小威廉点点头,他在帝国留学期间,和裕王两子、皇子昭稷交情很深,大部分时候都是同出入,李昭誉沉稳大气、李昭稷热情好客,李昭承仗义豪侠,小威廉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回国之后,再也没有类似的朋友了。

“你立刻和裕王的孩子联络一下,这大同盟的事情全都说给他们听,不需要有任何的隐瞒。”

小威廉闻言大惊:“这......这是不是不太妥当?”

在小威廉看来,大同盟各国是面和心不和,除了必须战胜法国,在其他都没有什么共同看法,就连要不要法国赔款,赔款多少都有不同的意见。小威廉觉得或许大同盟各国也已经私下与帝国进行交流了,可是定然不会像父亲这样毫无保留。

老威廉知道儿子在想什么,他说道:“大同盟现在最重要的有五个国家,各国对法国诉求不同,对中国诉求也不同。英国进行了第二次光荣革命,迫切需要得到帝国的承认。荷兰的海因修斯想要提升荷兰在欧洲的影响力,奥地利想要让帝国支持或者接受其独霸欧洲,葡萄牙的国王希望过上路易十四的生活。

唯有我们是不同的,德意志民族能否团结统一,普鲁士能否崛起富强,都必须得到帝国的支持。而在英国那件事上,我们已经得罪了他们,这一次必须表达诚意。

其实我们在法国能得到什么,土地还是赔款?就算得到也不会太多,这些都不如帝国的友谊值钱。”

帝国四十年五月一日。

此番随父王游历欧洲,为督促自己有所成长,特开这本日记,以记录学习之心得,首要之事就是看完莱布尼茨先生和莎士比亚的著作。

五月二日。

登船,晕船,头疼。

五月三日。

看书,腚疼。

五月四日。

打牌,输钱十二元。

五月五日。

打牌,输钱十五。

五月六日。

打牌,输三十七。

李昭承啊,李昭承,你有鸿鹄之志,为何如此堕落,曾经的豪言都忘了吗,曾经的壮志都被吃了吗?切勿如此堕落了。

五月七日。

看书,烦躁且腚疼。想打牌,想赌钱。

五月八日。

难拒船长和几个牌友的邀请,打牌,赢了三元,开森!

五月九日。

打牌,输了五十元。

五月十日。

蒙父王叱骂,才知我已经是赌狗子了,被罚思过一日,还是想打牌。又被罚在绍杰长官麾下担任禁军侍卫。父王罚完我,邀请整日读书的大哥打牌。

五月十一日。

想打牌,被罚跑甲板十二圈。

.......

六月二十日。

抵达休达,游历休达,被一摩尔人偷走钱袋,不想打牌,想打人。

六月二十一日。

父王问我兄弟二人志向,我欲进入军旅,拓疆于万里。长兄则想纵横捭阖,外交周旋,布国威于四方。

父王使我二人游历,第一站,阿姆斯特丹,第二站,巴黎。

.......

六月二十五日。

所看,所闻,义愤难言,当知,资本从诞生那一刻起,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肮脏的血。

......

七月十九日。

.......能与资本之罪恶比肩者,唯有封建帝制。并为天下万民最丑恶两种!我有天下之志,又有一腔热血,当为天下谋福祉。使帝国百姓,更自由、平等、幸福......。

这是几十年后,人们出版的李昭承日记里的部分摘录,打牌之类的记录是为了向人们展示李昭承诙谐幽默的一面,而真正震撼人心的则是六月二十五日到七月十五日,李昭承兄弟游历阿姆斯特丹,对这个完全被资本主义控制的国家进行调查后发出的感慨。

以及七月十八日,二人抵达巴黎,对这个实行绝对君主制,全世界封建帝制的心脏进行调查后发出的不忿。

作为皇室第三代中拥有继承可能的成年人,皇帝要求自己最信赖的弟弟带上这两个孩子来欧洲见世面,李君威明白皇帝的用意,他要测试,要观察这两个孩子谁更适合作为继承人。

想要成为帝国皇帝,有许多的要求,能力、品德、胸怀等等,不一而足,十七岁的年轻人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很难判定,毕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但十七岁在帝国已经是成年人,虽然三岁看大五岁看老的做法不可取,十七岁的人已经足够见证品格了。

帝国皇帝需要很多正面的品格,但有些是基础的必须的,有些则只是锦上添花,必须的品格包括正义感和人性。

相对来说,李君威之所以不愿意成为皇帝,也是因为他在这方面是有缺憾的。理性与智慧是人类身上最的亮眼的两道光,李君威就具备这两大特质,但问题在于,李君威太理性了,理性到了极致,就有些冷血。

他是坚定的国家主义者、集体主义者和民族主义者,也会因此忽略法治、人权等方面的要素,在他的眼里,法治和人权只是工具罢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皇室痛失皇子,李君威回国的这段时间里,他不只是和国内的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最大的政治成果就是以不可拒绝的姿态,通过各种手段,推动了《土地法修正案》。

以往的帝国土地法规定了国有土地不准进行私有化,但在地方,老百姓可以开垦土地,但不许把土地私有。而在边疆地区、海外部分地区,为了激励移民,开垦土地是可以私有的。

而李君威强力推动的修正法案,就是针对帝国人口密集的海内行省。

李君威一直促进帝国百姓向海外移民,尤其是西津和美洲两块土地。在流放犯人开拓的时代,最早是犯了十年以上的罪的犯人流放,因为李君威的强烈要求,降到八年,七年,如果不是皇帝拒绝,会降低到五年。

但即便如此,也满足不了李君威的野心。

裕王发现,在帝国的人口密集区,中原和江南,人口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但这并未带来大规模的移民,因为新增长的人口伴随着开垦土地的增长而被当地消化了,再加上技术的进步让土地亩产提升,导致农村人口都不愿意移民。

于是,李君威倡导修改了法律,要求帝国国土资源局全面调查各省的土地,按照帝国四十年的土地使用情况,把土地分为耕地、山林、河塘、草地等不同的用处,从帝国四十年开始,类似围湖造田,开垦山地等行为,一律禁止。在国土资源局不同意的情况下,不允许变更土地的用途。

也就是,让农村不能再开垦土地,这样海内行省的土地承载能力只与亩产有关,与土地面积就没有关系了。

另一方面,人为促进人口增长,对养育四个孩子的家庭,有一个孩子可以免费上学,开支由政府承担,对养育六个孩子的家庭,一律免收土地税。

这就是逼着帝国人口密集区土地承载不了人口,让其向海外移民。如此还不够,国土资源局调查帝国各个行省的受灾情况,专门对一些经常受灾的地方进行督促。

蝗灾、冰雹、雪灾这种灾害另当别论,北方的旱灾和南方的涝灾,帝国政府就有说法了。为什么北方各省旱灾频繁,肯定与各省土地中大量存在不能浇灌的旱地有关,要么,你们把这些旱地改造成水浇地,要么,就把这些旱地改成山林、草地。

南方为什么多发水灾,肯定是农民把土地开垦到了低洼地带,肯定围湖、河造田导致泄洪、分洪问题,那简单,退耕还湖还河。

退耕导致的失地农民怎么办?移民啊!!!

后人评价这一年的土地法修正案,认为其对帝国的海外开拓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还认为裕王很有前瞻性,知道保护环境云云,但海内各省的百姓可不这么想,这种人为制造迁徙让乡土情结浓厚的海内百姓很难接受。

幸亏皇帝很明白,以财政支出过大为理由,一方面肯定了土地法,一方面给改革定成了十五年的长期计划。

纵然民怨沸腾,但土地法修正草案还是在帝国两院高票通过,尤其是在议院,早上讨论卖国案,议员们咬牙切齿,暗骂裕王奸诈阴险。下午讨论土地修正案,议员们大唱赞歌,高呼裕王英明。

原因很简单,人为制造土地承载能力降低,就会产生很多失地农民,这正是帝国告诉发展的工业所需要的劳动力,移民能移多少?大部分还不是留在城市,成为工人了嘛。

在李君威很小的时候,李明勋就以火车轨道选择轨道难题测试过他,道闸在手,左转碾死一个人,右转碾死五个人。李君威表现的很迅速,立刻选择左转,当李明勋让他好好考虑一下的时候,李君威不假思索,再一次选择左转。

这个难题或许再过五百年也不会有完美的答案,但李君威就是这么一个人,但绝大部分人就算做出选择,也会给出一些理由,或者犹豫一些,或者不进行选择而是与出题者辩论,但李君威不会犹豫,在他那里,没有什么负罪感或者道德上的压力,无数的事实向人们证明,帝国的裕王殿下,从来都有灵活的道德底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