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创作者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七海扬明 > 章二六一 战争结束了一半

七海扬明 章二六一 战争结束了一半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4-12-25 00:00:27

章二六一 战争结束了一半

海因修斯向大同盟的盟友表演了什么叫皿煮国家领袖的无奈,他甚至于在巴黎城外的会议上,向李君威寻求共鸣,甚至说,在中国也是如此吧。李君威也只是看在老朋友的份上,安慰了他几句。

在帝国当然不是如此,在李君威看来,一个国家领袖在决定国家战略的时候考虑民意是一件好事,但民意这种东西并不是那么靠谱。而且,他也不认为这只是制度的问题,是皿煮国家的无奈,而是小国的无奈。

像是帝国这么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就不会有这种无奈,粮食受制于人,反噬国家决策这种事,不可能在帝国发生。

在普鲁士人拿下城外的凡尔赛宫之后,各国首脑云集此地,昔日的奢华早就因为乱民的劫掠不在,在当初路易十四喜欢的阿波罗厅里,各国首脑就停战问题进行了谈判。

海因修斯第一个提出尽快结束战争,原因很简单,荷兰已经没有坚持下去的动力了,海因修斯曾经私下向奥地利皇太子施压,表示只有奥地利同意在战后把西班牙所属的南尼德兰交给荷兰,荷兰才会继续坚持,但奥地利人否决了,而在当月,海因修斯就中断了给奥地利人的资金援助。

英国人站在了荷兰人这一边,但只不过代表英国来谈判的并非是英**队的统帅丘吉尔公爵,而是英国首相罗伯特哈利,他与军队主帅丘吉尔、财政大臣戈多尔芬一起组成了安妮女王内阁班子的核心,同时也是托利党的新领袖。

哈利首相的到来改变了大同盟的局面,其在会议前后都表现出了对裕王的亲近,以至于让人感觉到谄媚,他甚至在宴会上公开批评丘吉尔公爵在与中国亲王打交道时的固执和冲动。

参与大同盟和法国的停战谈判只是哈利的两大任务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是与中国亲王进行两国建交谈判。

一开始英国人支持奥地利,要求把战争进行到底,并且四处游说大同盟应该是一个常态化的同盟,而不是为了战争而成立的同盟,同时也要进一步扩充,吸引更多国家进来,乃至未来还要让法国进行,使之变成了一个欧罗巴联盟,基督教文明联盟。

这是因为,英国人清楚,只有大同盟才能保住英国现在的政府,一旦大同盟分崩离析,英国担心帝国会对第二次光荣革命的英国进行反攻倒算,比如支持爱尔兰的那个菲茨詹姆斯,重新建立封建王权统治。

但现在不同了,李君威在法国期间,亲眼见证了巴黎第三等级会议领导的国民自卫军对大同盟军队的抵抗,他发现,法国大革命确实是少部分资产阶级领导的,但受压迫的百姓所迸发出的能量着实令人震惊。

至少在来到巴黎之前,李君威不认为巴黎会坚守多久,他以为那些人会很快分崩离析。可事实让他刮目相看,人类追求平等自由真的是历史的必然,历史的车轮一旦开启,或许能稍加阻碍,但最终也会失败。

正是受此震撼,李君威才下定了决心,选择承认英国新政府,并且与之建交。

李君威仅仅散播一点风声,英国政坛就闻风而动,派遣首相前来,在凡尔赛宫,两国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首相哈利表示为了两国的和平和友谊,无所不谈,甚至为了让谈判顺利,哈利首相还带来了李君威当年的老友,曾经东印度公司的经理,帝国皇室的世交,托马斯爵士。

当年托马斯爵士出于爱国情怀,面对李君威执意与法国合作,中断英国光荣革命,愤然与其绝交,但现在,他为了英国,出现在了李君威面前,公开为当初的不礼貌道歉,但只是道歉,没有认错,他的低头仍然是出于爱国情怀。

因为英国对帝国的承认非常迫切,所以,双方的谈判非常顺利。

英国承认了帝国当年与詹姆斯二世的一切交易,这意味着,英国不再对美洲的殖民地,包括北美东海岸殖民地、哈德逊湾的殖民地、加勒比海的岛屿提出主权要求。

同时英国放松了对帝国商品的关税控制和政治禁令,虽然在英国要发展的纺织、钢铁等方面仍然限制颇多,但对中国出产的机械零件、动力系统等工业制品进行了放松,毕竟这些英国无法自产。

李君威也投桃报李,愿意向英国开放英国旧有的殖民地,牙买加、巴巴多斯等加勒比海地区,让英国人可以到那里投资、移民。毕竟那些殖民地对于帝国来说只有财税之源的作用,人越多,开发越多,税收就越多。

当初英国加入大同盟,就是要靠大同盟抵抗来自帝国和法国的威胁,现在两国的威胁不存在了,虽然建立一个欧洲联盟,仍然对英国有利,但那是长远的利益,也可以当成与帝国建交的筹码。

因此双方在确定建交之后,哈利首相率先对大同盟提出异议,他在凡尔赛宫公然表示,现在并不是大同盟要继续战争,而是奥地利一国拖着大同盟与法国进行战争,如果奥地利拿不出补偿各国的资源,大同盟索性解散,各国单方面与法国、西班牙媾和就行了。

这一提议得到了荷兰、哥萨克两国的公开同意,这使得奥地利邀请帝国加入大同盟变的有些可笑,你们原本的同盟都保持不住,还想吸纳新成员,这不是扯淡吗?而且哥萨克共和国的同意,本身就代表着帝国的意思。

葡萄牙和普鲁士选择了默认,两国不想得罪奥地利,而普鲁士还想结束这一场战争,到东欧重新开一场战争。葡萄牙的目的更简单,战争期间,借了太多的钱给各国,现在各国拿不到赔款,再打下去各国财政崩溃,谁来还钱呢?

而法国一方也在旁敲边鼓,想尽办法的分裂大同盟。

路易十五很快宣布,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绝对不会合并,腓力五世已经失去了法国王位的继承权。当然,这种保证根本没有任何意义,但路易十五下一步的策略却让大同盟感觉到法国真的有诚意。

路易十五宣布,法国西班牙同盟解散,法国对西班牙的王位不再有任何诉求,也就是说,大同盟能不能让查理大公取代腓力五世,谈判做不到的,只能去打。

而在大同盟各国都想退出战争的时候,谁愿意派兵去打西班牙呢?

四月的时候,凡尔赛宫里,大同盟各国首脑爆发了剧烈的争吵,一场争吵之后,大同盟分崩离析。

这次争吵主要是英荷与奥地利之间爆发的,奥地利坚持要进行战争,坚持索要巨额赔款。海因修斯换了一个角度,讨论假设获得赔款,大同盟如何分配的问题。

奥地利坚持按照出兵数量、歼敌数量进行分配,这样对奥地利有利,而荷兰则表示,钱就是钱,得到赔款,首先要偿还各国因为战争借的国债、贷款,然后是归还年金、援助金,如果有剩余,再按照奥地利提出的‘战争贡献’进行分配。如果是这样的话,百分之六十的赔款会到荷兰人手中,这还是法国赔偿所有的情况下。

这直接引发了大同盟的分裂,各国受够了无用的争吵,相继以实际行动回应。

首先是哥萨克共和国,原本就是帝国安排进大同盟的白手套,此时也没有军队在法国战场上,第一时间宣布与法国停战,并且退出大同盟,而法国也承认,当初确实对还是中立国的哥萨克国商船进行了攻击,法国对此作出赔偿。

而哥萨克共和国当初参战,就是替还不想加入战场的帝国占领直布罗陀地区,而在帝国向法国、西班牙宣战后,直布罗陀地区也已经移交给帝**队,建设磐石要塞了,那么哥萨克与西班牙的停战也就是顺理成章。

显然,哥萨克共和国的做法是帝国授意的,其在战争中消耗的军费要么直接从裕王行营支取,要么来自帝国贷款,退出战争后,这些贷款又被免除了,他们自然对两国没有什么诉求。

荷兰和英国紧接着跟上,荷兰人仅仅索要了六百万利弗尔的赔款,这只相当于一百二十万帝国银元,而且是十年还清的,除此之外,要求法国开放国内市场,却没有提出具体要求,而是在法国原则上同意情况下,就与法国达成协议,贸易谈判等战后详谈。

而荷兰与西班牙的谈判则是三方谈判,因为涉及西班牙海外殖民地,按照当年的《马德里条约》,西班牙美洲殖民地的关税政策改变需要帝国同意。

西班牙本土向荷兰开放,同时美洲殖民地的贸易港口也从一个增加到五个。

而腓力五世得到的是其王位得到荷兰的承认,紧接着,腓力五世同意帝国占领直布罗陀之后,帝国也宣布承认腓力五世为西班牙国王,但与荷兰一样,并不承认腓力五世拥有卡洛斯二世时代所有的领地。

在帝国明确表明态度之后,葡萄牙、普鲁士、英国全都加入进来,腓力五世派遣代表到了凡尔赛宫,开展了全面的和谈,这些谈判形成的条约文本,被统称为《凡尔赛条约》。而在凡尔赛条约里,只有两块领地的归属发生变化,一个是帝国占领直布罗陀,一个是普鲁士合并科隆,在李君威的运作下,这被写进了条约,意味着欧洲主要国家承认了这两块土地的主权变更。

由此,大同盟里大国只剩下了奥地利一根独苗,其坚持要得到法国的赔款,要得到西班牙的王位和所有领地,同时拒绝承认普鲁士占领科隆和帝国占领直布罗陀。

这就不是谈判所能解决的了,五月中旬,凡尔赛条约签署完毕之后,条约签署国相继撤离法国,仅凭奥地利的七万军队已经做不到包围巴黎,奥地利人也被迫撤军到斯特拉斯堡。

此时还支持奥地利的只有神罗体系内的几个邦国,主要是萨伏依和巴伐利亚,他们诉求与普鲁士一样,是为了领地,奥地利也答应巴伐利亚得到西属尼德兰,萨伏依得到西西里岛,而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拒绝。

但他们也没有进行战争的动力了,因为他们想要的两块领地已经被奥地利占据,只需要交接一下就可以,就算要作战,也是要对付西班牙的反扑,在法国与西班牙已经解除联盟的情况下,与法国没有理由作战。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法国和西班牙并未忙着进行战争,腓力五世用尽各种手段,稳固自己的王位,大规模清算西班牙国内亲近奥地利的贵族,镇压加泰罗尼亚人起义,而法国也没有急于收复斯特拉斯堡,现在法国最重要的就是完成国家权力的架构和制度建设,第三等级会议与王权要达成真正的妥协。

虽然第三等级会议已经合法,虽然三级会议已经常态化,但双方的权力分配仍然有着巨大的问题,事实上,这个问题到最后也没有解决好,在路易十五返回凡尔赛宫之后,进行了三级会议改革,把三级会议改革为拥有三百人规模的议会,其中第三等级的代表占据一百五十个席位,贵族和教会拥有一百五十个。

但第三等级随即要求开始制宪会议,成立了宪法委员会,要求参考中国、荷兰等国的宪法,制定新的宪法。

而在这方面,贵族们表现出了相当的强硬,最终引爆了几年后的第二次法国大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

新的三级会议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税收问题,虽然凡尔赛条约签订,使得法国只需要赔偿不到三千万利弗尔,压力并不大,但路易十四给王国留下了二十五亿利弗尔的债务,仅仅是每年还这些债务的利息,就占据了王国财政的大部分。

战争还在继续,要想战胜奥地利人,不知还需要多少钱,而在战争期间,法国北部和东部的经济遭到了重创,财政收入只有去年的百分之七十八,开战初年的百分之六十四,不超过七千六百万利弗尔,连还国债利息都不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